◎ 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關燈
小
中
大
淮安府贑榆縣羽淵中,見黃龍鼓浪甚猛,禹遣天将治之。
天将曰:“此系伯鲧,不可治,可禱之,則患自息。
”禹知是父,乃泣下,因具表啟奏于其父。
鲧見表大悅,遂置息壤于岸而去。
禹得息壤,仍埋之于江陵城南門外,後世若遇大旱,掘出之,必有大水,埋之則止。
禹又鑿宛委山,得赤圭如日,碧圭如月。
又藏書于石匮山。
宛委、石匮二山,今在紹興府。
禹乃注水于越東,勢猛,積沙成岩,是為海門,今在紹興府新昌縣南岩山。
山下岩洞中有佛寺,禹遂鑿丫溪,引水入海。
丫溪、今在嵊縣。
禹棄餘糧于丫溪山上,今化為禹餘糧石,因以名山。
事畢,乃至荊州,濟大江。
相柳氏知禹濟江,急遣黃龍覆其舟。
黃龍如命負舟,舟中人大懼。
禹仰天歎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視龍如蝘蜓耳!”顔色不變。
急命天将擁護。
龍乃俯首低尾而去?相柳氏乃據九江之中,遣罔象鼓起九江之水,作起風沙大霧,雷電晦暝,白晝如夜,迷失道路,對面不見人,浪大如山,将一切山頭盡行沉沒。
百姓半入波臣。
又遣巴蛇,身長三千尺,腰大五十圍,不論人馬駝象,盡行吞入。
禹大怒,知是相柳氏所為,乃使羿聚兵,先射瞎巴蛇雙眼,亂劍斬之。
蛇死積骨成丘,今湖廣嶽州府巴丘山是也。
又急遣天将擒捕相柳氏黨羽。
罔象大懼,急循入海中去了。
相柳氏遁入梁州地界。
禹乃平定九江之水,又治沱、潛諸水。
荊州水患既平,禹于峋嵝山上,勒碑以記其事,凡七十二字,皆科鬥,不可曉,今在衡州府。
事畢,乃至豫州。
大河原從豫州經過,天吳自從兖州一直從黃河直上,遁入豫州,潛居河底,并不敢鼓水作浪,自以為禹未必到此。
誰知一日,益縱火焚山,後羿畋獵殺獸,複與昔日光景一般。
天吳大駭,無計可施。
禹率三軍掘塹疏河,天吳乃作起浪來。
三軍四散奔逃,見天吳踏行水面,往來如飛。
禹急請天将擒治,天将曰:“是不可殺。
須得鐵門四扇,各長八尺,厚十尺。
鐵柱十六根,各長一丈,各重八百斤。
鑄成,用索貫之。
又用鎖一開。
沉之水底。
令千兵吶喊助威,可鎖此怪于河底。
”禹如言,令軍人如法鑄成鐵門、鐵柱、鐵索、鐵鎖,沉之水中,金鼓吶喊之聲,聞百餘裡。
隻見陰雲四布,怪風異浪拍擊不絕。
須臾雲開浪息,禹令止金鼓,分撥疏河,旬日告成。
禹乃于峽州城外,鑄鐵牛一個,頭在河南,尾在河北,以鎮河患。
又鑿阙塞山以導伊水入河。
乃導洛水,有神龜負文出于洛,是為“洛書”。
禹叙之為《洪範九疇》,而天下之義理,盡具于“河圖洛書”内矣。
禹又導瀍水、澗水、荥水、波水,俱入于河。
豫州治畢,乃從豫至梁州。
導漢水、沱水、潛水,俱入于江,再往北,疏通渭水。
相柳氏見禹又至,大驚無措。
複鼓浪來争,大阻一陣,知不能敵,竟遁至雍州昆侖山北,黃河之源,藏身去了。
禹知其惡不可縱,竟至雍州,急遣天将追捕,搜擒之于昆侖山北,遂斬之。
其血腥臭,不可以治五谷,乃以其地為衆帝之台。
又從昆侖西至岷山,見長人,授禹以黑玉圭,上有字,禹拜受之,乃疏鑿江河,至白帝城。
見其懸崖削壁,水門狹隘,令軍人用火燔之,不開。
工人曰:“此不可為也。
”禹曰:“岷山周圍千裡,惟此一道,若不安流,其害更有甚于淮河之水者。
”乃命應龍為助,次日興工,崖崩如雷,上起西陵峽,中巫峽,下至歸峽止。
三峽共七百餘裡,頃刻疏通。
至今西陵峽壁岸猶有影不滅,故人皆稱神禹焉。
禹導弱水西流,複導泾水、渭水、漆水、沮水、澧水,俱入于河。
雍州原系諸水上流,治之最後。
雍州之水治,而九州島之水盡治矣。
初,禹承命治水時,娶于塗山氏,才得四日,遂出外治水,凡三過家門而不入。
塗山氏自夫離後,生子四歲,名曰啟,聞夫治水過家,抱啟出視,啟呱呱而泣,禹不之顧。
在外十三年,所在歡聲載道。
水患始息,民可耕種粒食。
禹乃任土作貢,以在岷山長人所授之元圭為贽,告成功于帝。
帝大悅,心服禹之功,後來禅位之命基此矣。
時冀州有一仙狐,原系洪荒時物,神通廣大。
因狐屬衆多,散居宇内,伯益放火,後羿和獵,狐狸之屬,殺死過半。
老狐不憤,心生一計,以為大禹能治水者,未必能治火。
乃以烏鴉精九隻,各銜大玻璃一塊,借日之光,映照于地,與日略同。
并真日俨然如十日之并出,遍地若火,禾稼幹槁,草木焦枯,百姓驚惶,竟有為日所曬死者,屋宇竟有無故自焚者。
帝大以為憂,問群臣以弭災之術。
後羿進曰:“臣觀此九日,附日而行,雖光焰如火,而不甚高。
日邊有飛鳥之形,待臣登高射之,看是如何?”帝曰:“或得射之而中,此生民之福也。
姑試為之。
” 羿乃登三峻山,見九日過來,皆有一烏銜之。
後羿看得親切
天将曰:“此系伯鲧,不可治,可禱之,則患自息。
”禹知是父,乃泣下,因具表啟奏于其父。
鲧見表大悅,遂置息壤于岸而去。
禹得息壤,仍埋之于江陵城南門外,後世若遇大旱,掘出之,必有大水,埋之則止。
禹又鑿宛委山,得赤圭如日,碧圭如月。
又藏書于石匮山。
宛委、石匮二山,今在紹興府。
禹乃注水于越東,勢猛,積沙成岩,是為海門,今在紹興府新昌縣南岩山。
山下岩洞中有佛寺,禹遂鑿丫溪,引水入海。
丫溪、今在嵊縣。
禹棄餘糧于丫溪山上,今化為禹餘糧石,因以名山。
事畢,乃至荊州,濟大江。
相柳氏知禹濟江,急遣黃龍覆其舟。
黃龍如命負舟,舟中人大懼。
禹仰天歎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視龍如蝘蜓耳!”顔色不變。
急命天将擁護。
龍乃俯首低尾而去?相柳氏乃據九江之中,遣罔象鼓起九江之水,作起風沙大霧,雷電晦暝,白晝如夜,迷失道路,對面不見人,浪大如山,将一切山頭盡行沉沒。
百姓半入波臣。
又遣巴蛇,身長三千尺,腰大五十圍,不論人馬駝象,盡行吞入。
禹大怒,知是相柳氏所為,乃使羿聚兵,先射瞎巴蛇雙眼,亂劍斬之。
蛇死積骨成丘,今湖廣嶽州府巴丘山是也。
又急遣天将擒捕相柳氏黨羽。
罔象大懼,急循入海中去了。
相柳氏遁入梁州地界。
禹乃平定九江之水,又治沱、潛諸水。
荊州水患既平,禹于峋嵝山上,勒碑以記其事,凡七十二字,皆科鬥,不可曉,今在衡州府。
事畢,乃至豫州。
大河原從豫州經過,天吳自從兖州一直從黃河直上,遁入豫州,潛居河底,并不敢鼓水作浪,自以為禹未必到此。
誰知一日,益縱火焚山,後羿畋獵殺獸,複與昔日光景一般。
天吳大駭,無計可施。
禹率三軍掘塹疏河,天吳乃作起浪來。
三軍四散奔逃,見天吳踏行水面,往來如飛。
禹急請天将擒治,天将曰:“是不可殺。
須得鐵門四扇,各長八尺,厚十尺。
鐵柱十六根,各長一丈,各重八百斤。
鑄成,用索貫之。
又用鎖一開。
沉之水底。
令千兵吶喊助威,可鎖此怪于河底。
”禹如言,令軍人如法鑄成鐵門、鐵柱、鐵索、鐵鎖,沉之水中,金鼓吶喊之聲,聞百餘裡。
隻見陰雲四布,怪風異浪拍擊不絕。
須臾雲開浪息,禹令止金鼓,分撥疏河,旬日告成。
禹乃于峽州城外,鑄鐵牛一個,頭在河南,尾在河北,以鎮河患。
又鑿阙塞山以導伊水入河。
乃導洛水,有神龜負文出于洛,是為“洛書”。
禹叙之為《洪範九疇》,而天下之義理,盡具于“河圖洛書”内矣。
禹又導瀍水、澗水、荥水、波水,俱入于河。
豫州治畢,乃從豫至梁州。
導漢水、沱水、潛水,俱入于江,再往北,疏通渭水。
相柳氏見禹又至,大驚無措。
複鼓浪來争,大阻一陣,知不能敵,竟遁至雍州昆侖山北,黃河之源,藏身去了。
禹知其惡不可縱,竟至雍州,急遣天将追捕,搜擒之于昆侖山北,遂斬之。
其血腥臭,不可以治五谷,乃以其地為衆帝之台。
又從昆侖西至岷山,見長人,授禹以黑玉圭,上有字,禹拜受之,乃疏鑿江河,至白帝城。
見其懸崖削壁,水門狹隘,令軍人用火燔之,不開。
工人曰:“此不可為也。
”禹曰:“岷山周圍千裡,惟此一道,若不安流,其害更有甚于淮河之水者。
”乃命應龍為助,次日興工,崖崩如雷,上起西陵峽,中巫峽,下至歸峽止。
三峽共七百餘裡,頃刻疏通。
至今西陵峽壁岸猶有影不滅,故人皆稱神禹焉。
禹導弱水西流,複導泾水、渭水、漆水、沮水、澧水,俱入于河。
雍州原系諸水上流,治之最後。
雍州之水治,而九州島之水盡治矣。
初,禹承命治水時,娶于塗山氏,才得四日,遂出外治水,凡三過家門而不入。
塗山氏自夫離後,生子四歲,名曰啟,聞夫治水過家,抱啟出視,啟呱呱而泣,禹不之顧。
在外十三年,所在歡聲載道。
水患始息,民可耕種粒食。
禹乃任土作貢,以在岷山長人所授之元圭為贽,告成功于帝。
帝大悅,心服禹之功,後來禅位之命基此矣。
時冀州有一仙狐,原系洪荒時物,神通廣大。
因狐屬衆多,散居宇内,伯益放火,後羿和獵,狐狸之屬,殺死過半。
老狐不憤,心生一計,以為大禹能治水者,未必能治火。
乃以烏鴉精九隻,各銜大玻璃一塊,借日之光,映照于地,與日略同。
并真日俨然如十日之并出,遍地若火,禾稼幹槁,草木焦枯,百姓驚惶,竟有為日所曬死者,屋宇竟有無故自焚者。
帝大以為憂,問群臣以弭災之術。
後羿進曰:“臣觀此九日,附日而行,雖光焰如火,而不甚高。
日邊有飛鳥之形,待臣登高射之,看是如何?”帝曰:“或得射之而中,此生民之福也。
姑試為之。
” 羿乃登三峻山,見九日過來,皆有一烏銜之。
後羿看得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