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寒,用膠薑湯溫養氣血,則氣盛血充,推陳緻新而經自調矣。

     阿井通濟水,用阿井水煮膠,《內經》以濟水為天地之肝,肝藏血,屬風木,故入肝,治風證、血證如神。

    又幹姜本辛,炮之則苦,守而不移,功能止血,蓋血虛則熱,熱則妄行,姜炒黑則能引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熱退,且黑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此姜是炮姜)。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敦,大貌。

    少腹屬肝經,肝藏血,滿如敦狀,水血俱結在此,正當血室所在也,小便微難者,水與血阻之也,不渴者,非內熱也。

    在生後見此證,自宜水血並下,以祛邪養正可也。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大黃下血,甘遂逐水,生後血虛,恐藥力太猛,更用阿膠以養血也。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

    (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

    ) 抵當湯方 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 水蛭(二十個,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經水不利下,有瘀血也。

    血堅乾者,虻蟲、水蛭鹹以軟之;血閉澀者,桃仁、大黃苦以洩之。

     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為丸,如棗核大,納臟中,劇者再納之。

     白物,即白帶、白淫、白沃之類。

    經閉、臟堅,濕熱下流,津液漸脫,故下白物。

    礬石味酸澀,燒之則性枯燥,有澀以固脫,燥可去濕之功,所以止白物也。

    然氣行則血行,杏仁利氣以通乾血。

    煉蜜為丸者,和血潤燥,便於納臟中也(臟堅癖,此臟指子宮言。

    納臟中,此臟指陰戶言。

    )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內經》雲:風者,百病之長也。

    又雲:風者,善行而數變。

    故婦人有六十二種風證。

    蓋風有因外感者,亦有從內生者,如肝藏血,肝虛則血燥,內自生風,所謂風氣通於肝也。

    紅藍花,色紅,通行血脈,又味辛以潤之,能活血潤燥,乃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之義。

    酒煎以行血也。

    又脾裹血,其經入腹,腹中刺痛,乃血氣不利使然,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

    亦主此酒順氣行血,刺痛止矣。

     紅藍花酒方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方見妊娠)。

     腹中諸疾痛,此血虛腹痛也。

    白朮固中氣,利腰臍間血,然心生血,脾裹血,肝藏血,故用白芍入脾,芎藭入肝,當歸兼入心肝脾三經,皆以養臟陰而益榮血,茯苓、澤瀉利腹中宿垢痞水,以去舊生新也。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此中氣不足而緻腹痛也。

    《經》雲:脾主中州,灌溉四旁。

    建者,立也,建中者,建立脾氣也。

    甘草、膠飴、大棗,俱味甘入脾,歸其所喜,所謂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是也;芍藥入脾養陰,配以甘草,能安脾經而止腹痛;桂枝、生薑行陽散寒。

    由是中州建立,氣血通行,而腹痛止矣。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緻此病。

    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方見虛勞)。

     兩腎中間,真火所聚,名命門,為女子系胞之處,胞系了戾,非真有糾纏趷??之故,隻是命門火衰,真陽氣絕,有如了戾之象,此坎水不溫,不能熏蒸膀胱,故不得氣化而出溺也(腎與膀胱為表裡,《經》雲: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飲食如故,病不在胃也。

    煩熱者,不得溺而熱蓄於內也。

    不得臥而倚息者(一呼一吸為息,倚息者,呼吸短促,氣不接續也),《內經》雲:腎者水臟,主臥與喘也。

    又三: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逆也。

    蓋肺主氣,通調水道,為腎之上源,今不得溺,則下流壅塞,肺氣不得下降,故不得臥而倚息,是宜利小便也。

     方名腎氣丸者,氣屬陽,補腎中真陽之氣也。

    內具六味丸,壯腎水以資小便之源(茯苓、澤瀉俱利下便藥),桂附益命門火以化膀胱之氣,則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腎氣丸也。

     或雲此主孕婦而言,蓋子宮即血室也,一系在下,上有兩岐,一達於左,一達於右,又胞名紫河車,其蒂起於兩腎中間,著脊而生,有一系,繫於兒臍,懸兒於胞中,此通母之氣血,遺蔭之道路也,外是河車包裹,內含漿水,以養兒身。

    今胞系了戾,則胎氣逼迫,下壓膀胱,小便自不得出,常見數孕婦,胎至七八個月,窘迫不得溺,今收生婆以手探之,略將胞胎拾起,其溺沖手而下,此其驗也。

    果如此說,則方內丹皮、附子,不懼傷胎氣者,即《內經》妊娠用毒藥,為有故無隕之義歟。

     婦人陰寒,溫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陰寒,子宮不溫也,必有血虛腹痛,經行不利,不成生育之患。

    蛇床子味辛甘,溫腎助陽,起男子陰痿,暖婦人子宮,故可以溫中而為坐藥。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白粉,即米粉也。

    )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少陰屬腎,陰中,腎之竅也。

    《內經》雲:滑者陰氣有餘。

    又雲:數則為熱。

    故陰中生瘡蝕爛,皆濕熱所緻。

    狼牙味苦性寒,寒能勝熱,苦能殺蟲,故主洗之。

     狼牙湯方 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著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胃氣下洩,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方見黃疸。

    ) 陰吹者,胃氣自陰中吹出也,正喧者,陰吹之聲喧響不已也。

    蓋胃以納穀,穀氣太實,急切不得從大便轉出,反從前陰竅中下洩,此倒行逆施之病也。

    豬膏滑潤腸胃,亂髮通瘀行滯,且肺合皮毛,與大腸為表裡,則毛髮屬肺所主,其氣直走大腸,導字妙,謂引導穀氣,反其故道,仍從大便中轉出,則胃氣自不從前陰吹喧矣。

     雜療方第二十三 《內經》一書,但詳受病之理,未及治病之方,以理周萬變,而方守一隅,其意有未盡也。

    雜療方一篇,有治方,無病因,虛實未窮,寒熱罕究,或於醫理未及詳歟?不知因病立方,因方用藥,昔神農嘗百草,列三品,已創為醫方之祖矣。

    嗣後有十劑以統之,豈非醫方之大要歟?故論理以推乎方之所宜,立方以準乎理之必用。

    君臣佐使,方之制也,奇偶重複,方之意也,《內經》雖未盡治病之方,而治鼓脹以雞矢醴,治血枯以烏鰂骨、一藘茹,丸以雀卵,飲以鮑魚汁,亦方也。

    治陽厥以生鐵洛,治酒風以澤瀉、術各十分,糜禦五分,亦方也。

    然則雜療方一篇,仲景蓋酌乎病情之最深,而備《內經》之遺意者歟。

     三物備急方 大黃(一兩) 乾薑(一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 用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

    蜜和丸亦佳。

    密器中貯之,勿令洩。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棒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

    如未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差。

    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人猝然得病欲死者,皆感毒癘不正之氣而然。

    三物能溫中正氣,盪滌邪穢,或吐或下,使邪氣上下分消,誠足備一時急需也。

     退五臟虛熱,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朮(八分) 大腹檳榔(四枚,並皮子用) 桔梗(七分) 陳皮(五分) 生薑(五分) (春三月加)枳實 減白朮(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薑(三分) 枳實(五分) 甘草(八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陳皮(三分 共六味) 上各?咀,分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如四體壅,添甘草少許,每帖分作三小帖,每小帖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溫服。

    再合渣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

     人無四時一定之病,安得有四時一定之方?此後人附會之論,非仲景神明之制也。

    既屬虛熱,用檳榔、枳實何為?自屬偽方無疑。

     長服訶梨勒丸方 訶梨勒 厚樸 陳皮(各三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飲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訶梨勒性嗇,厚樸破氣,安可長服乎?此亦偽方也。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枯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

    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排膿湯方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以此二方排膿,非要藥,方非仲景方也。

     治傷寒令愈不復紫石寒石散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鍾乳(碓煉) 栝蔞根 防風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附子(炮去皮) 乾薑 桂枝(去皮,各四兩) 太一餘糧(十分,燒) 上十三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

     仲景治傷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神而明之,纖悉具備矣。

    令愈不復,不過養正祛邪,使元氣自足,何必用此等藥以立異乎?自屬偽方無疑。

     救卒死方 薤搗汁,灌鼻中。

     陰邪客氣,閉塞關竅,則猝然而死,薤味辛而屬陽,可闢陰邪,通陽氣,然必搗汁灌鼻中者,以天氣通於肺,肺主氣,鼻為肺竅,可呼吸,使外邪自鼻而進者,仍令從鼻而出也。

     又方 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內鼻中。

     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雞肝及血,塗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雞子白並酒和,盡以吞之。

     雄雞屬陽,冠在頂上而赤,得離火正陽之色,取血納鼻中,以闢客忤不正之氣。

     豬脂滑竅而助胃氣。

    苦酒,醋也,煮沸則香氣撲鼻,灌之,可斂正祛邪。

    (觀令人闢除不詳,用炭燒紅,傾醋入內,熏鼻爽氣快然,名為打醋炭者,可見。

    ) 雞於卦為巽,及肝,俱屬風木氣化,面為諸陽之會,此猝死者,因中虛邪賊風使然,取屬風木之雞肝及血,塗面上,以回陽氣,闢不詳。

    《內經》雲:風氣通於肝。

    猶病風殭蠶反能祛風也,灰圍四旁立起,得暖氣以固衛氣也。

     《本草》雲:大豆主殺鬼毒,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

    《日華子》雲:雞子鎮心止驚,安五臟,卵白能破留血,和酒吞之,所以通暢陽氣而散邪氣也。

     救卒死而壯熱者方 礬石半斤,以水一鬥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壯熱者,陽氣盡散於外也。

    礬石性味酸澀,可收既散之元陽,漬腳沒踝(腳孤拐骨),外踝,足三陽經脈所過,內踝,足三陰經脈所過,欲以斂陰陽之氣也。

    且腎經湧泉穴在足心,漬之,又以固先天生氣之原也。

    (或雲厥陽獨行,故卒死而壯熱,) 救卒死而目閉者方 騎牛臨面,搗薤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立效。

     卒死目閉,氣將絕也。

    《內經》雲:腎開竅於耳。

    又雲:心開竅於耳。

    薤汁灌耳中,開心竅也,皂莢末吹鼻中,開肺竅也(心藏神,肺藏魄)。

    騎牛臨死者之面,欲使牛口鼻之氣以吹噓之也(牛得神順之氣)。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方缺) 脾開竅於口,張口,脾氣絕也。

    太陽經行身之背,反折,陽氣脫也。

    手足兩爪後,當是兩手足爪後,人十二經脈,各相接於手足十指尖,此為井穴。

    《難經》雲所出為井是也。

    灸之,以接陰陽之氣。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馬屎一升,水三鬥,煮取二鬥,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糞)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狀,差。

     四肢者,諸陽之本,四肢不收,陽脫也。

    二便者,足少陰所主,失便,陰脫也。

    牛馬糞皆能解毒,然馬稟乾健之氣而屬陽,牛稟坤順之氣而屬陰。

    兼取二糞,洗之灌之,欲以調和陰陽之義也。

    心下一寸,巨闕穴也,臍上三寸,建裡穴也,臍下四寸,中極穴也,各灸之,以回陽氣。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絞取汁以灌之。

    無濕者,水煮乾者取汁。

     小兒吐利卒死,胃氣虛寒極矣,狗性熱,其屎出於胃中而亦熱,取汁灌之,以溫胃氣。

     小兒疳蟲蝕齒方 雄黃 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

     腎主骨,齒者骨之餘,然手足陽明經脈入上下齒中,小兒胃中有熱則成疳病,生蟲而齒斷蝕爛,雄黃辛以散之,葶藶苦以洩之,皆能殺蟲敗毒,豬脂取其潤澤,槐乃虛星之精,槐枝亦能殺蟲。

     屍蹶,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

    治方: 菖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氣閉不通而死,氣逆也。

    菖蒲屑氣味辛溫,吹鼻孔以通肺竅。

    心藏神,開竅於舌,桂心入心經,著舌下以通心竅。

    (屍蹶解見上經首篇。

    ) 又方 剃取左角發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屍蹶,氣血不通,陰陽俱絕。

    發者血之餘,氣味苦溫,能消瘀血,治關格不通,燒末酒和服,以利陰血也。

    左角屬陽,剃取左角發,以行陽氣也。

    《內經》雲:邪客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五絡皆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其狀若屍蹶。

    治法以竹管吹其兩耳,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仲景亦祖此意也。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方 麻黃(三兩,去節)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令咽之。

    通治諸感忤。

     客忤者,外感邪氣與正氣相觸犯,如客之外至者然也。

    麻黃宣氣於外,杏仁利氣於內,甘草緩中補虛,則氣順而魂自還矣。

    和劑治暴嗽喘急,鼻塞痰壅者,行三拗湯(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尖,甘草不炙),亦祖此方而制之者也。

     又方 韭根(一把) 烏梅(二七個) 吳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之,以病人櫛內中,令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渣,分飲之。

     韭根辛以行陽,吳茱溫以祛陰,烏梅酸以斂液。

    又櫛以理髮,取疏通陽氣之義。

    病人櫛,則病人平日之氣血皆附於此,煮櫛浮者生,陽和於上,沉者死,陰絕於下也。

    以此預占休咎,誠驗。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忿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

    又雲,心下若微溫者,一日已上,猶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急也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陽受氣於胸中,)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四肢為諸陽之本),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陽明經下過腹)。

    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弗若勞之,須臾可少桂湯及粥清含之,令濡喉,漸漸能咽,及稍止,更令兩人以兩管吹其兩耳朵好,此法最善,無不活者。

     縊死者,氣閉而絕也,故摩按屈伸之,以導引陽氣。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

     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

    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車缸以著暍人,取令溺,須得流去,此謂道路窮,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溫若湯,便可與之,不可泥及車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

     中暍得冷便死,不特冷熱格拒為患,且夏月伏陰在內故也。

     救溺死方 取竈中灰二石餘,以埋人從頭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竈灰得火土相生之氣,以埋人,則外溫衛氣,而內滲水濕,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 大黃(一兩,切浸,湯成下) 緋帛(如手大,燒灰) 亂髮(如雞子大,燒灰用) 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熬) 敗蒲(一握三寸) 甘草(如中指節,炙銼) 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湯,納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渣,分溫三服。

    先銼敗蒲席半領,煎湯浴,衣被蓋覆,斯須通利數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凡墜損筋骨者,皆以瘀血為患,方內俱逐瘀行血之藥,服之以行血於內,先煎敗蒲席湯浴,以散血於外也。

    (《唐本》注雲:敗蒲席,人臥之,以得人氣為佳,主破血,撲墜損瘀,在腹刺痛。

    )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世人但知得食則生,弗得則死,而不知有宜食則生,不宜食則死者,人蓋未之察也。

    今以禽獸魚蟲考之,周制設官分職,有庖人、醢人、獸人,以供祭祀賓客燕饗之用,則食味不綦重乎?《禮》雲: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鱐膳膏臊,秋宜犢麛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羶,則四時各有其宜矣。

    《素問》雲:東方食魚嗜鹹,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華食脂肥,病生於內,北方乳食,臟寒生滿病;南方嗜酸食胕(腐同),民病攣痹;中央食雜不勞,民病痿厥寒熱。

    則五方各有其弊矣。

    又況鮫魚之皮,還消鱠積;石首之鯗,能免熱中,此食之而利也。

    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甘脆肥濃,腐腸之藥,此食之而害也。

    故《易》理最為精微,而其顯然垂戒者,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蓋言語,口所出也,飲食,口所入也,一出一入之際,唯口是司,則口之於味,不可不謹也,明矣。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身,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閒調攝,疾疢競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

    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緻危,例皆難療。

    凡煮藥飲汁,以解毒者,雖雲救急,不可熱飲,諸毒病得熱更甚,宜冷飲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肝病屬木,辛味屬金,金剋木也:心病屬火,鹹味屬水,水剋火也;脾病屬土,酸味屬木,木剋土也;肺病屬金,苦味屬火,火剋金也;腎病屬水,甘味屬土,土剋水也。

    故皆在所禁。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

    辯曰:春不食肝者,為肝氣王,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

    又肝王之時,不可以死氣入肝,恐復魂也。

    若非王時即虛,以肝補之佳。

    餘臟準此。

    (王,去聲。

    ) 非王時即虛,以肝補之,指夏秋而言。

    蓋夏月木生火,是肝洩氣之時,秋月金剋木,是肝受制之時也。

     凡肝臟,自不可輕啖,自死者彌甚。

     獸臨殺時,驚氣入心,絕氣歸肝,故不可輕啖。

    自死者,必中毒也。

     凡心皆為神識所舍,勿食之,使人來生復其對報矣。

     人物雖殊,其貪生怖死之心一也,既食其肉,何忍復食其心,古仁人尚有不忍食菜心者,況有神識之動物乎。

     凡肉及肝,落地不著塵土者,不可食之。

     豬肉落水浮者,不可食之。

     諸肉不幹,火炙而動,見水自動者,不可食之。

     六畜肉,熱血不斷者,不可食之。

     諸五臟及魚,投地塵土不汙者,不可食之。

     五者皆怪誕不經,必有毒故也。

     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之。

     鳥獸不食,自應有毒。

     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

     朱點,惡血所聚,此色惡不食也。

     父母及身本命肉,食之令人神魂不安。

     此以十二支所屬言,惡其同一生肖也。

     食肥肉及熱羹,不得飲冷水。

     冷熱相搏,心緻腹痛吐利。

     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此臭惡不食也。

     自死肉,口閉者,不可食之。

     物中毒自死閉口,則毒不得出,故戒食。

     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獸自死,北首及伏地者,食之殺人(首,音狩)。

     面所向曰首。

    北,殺方也。

    如柏葉感兌金之氣,則生而西向,獸感殺厲之氣,則自死北向,及死不僵仆而伏地者,亦感瘟疫之氣使然,故食之殺人。

     食生肉,飽飲乳,變成白蟲。

     肉豈可生食,乳酪性多濕熱,邊鄙人常食之,以濕熱生蟲也。

     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亦緻堅積,宜利藥下之。

     毒肉留於胃中,自宜下去為安。

     脯藏米甕中,有毒,及經夏食之,發腎病。

     米甕有濕熱鬱蒸之氣,脯藏其中,自能緻毒,及經夏,則脯已腐敗矣。

    《難經》雲:腎色黑,其臭腐。

    以腐氣入腎,故食之發腎病。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 黃柏屑,搗服方寸匕。

     瘟疫多濕熱之氣,六畜感之而自死,黃柏氣味苦寒,寒勝熱,苦燥濕,故解其毒。

     治食鬱肉漏脯中毒方 燒犬屎,酒服方寸匕。

    每服人乳汁,亦良。

    飲生韭汁三升,亦得。

     郁肉,密器蓋藏隔宿者。

    漏脯,茅屋漏下沾著者。

    犬屎溫中,燒之則從火化而可生胃土,人乳性味甘平,韭汁辛溫去穢,三物皆能解毒。

     治黍米中藏幹脯,食之中毒方。

     大豆濃煮汁,飲數升即解。

    亦治貍肉漏脯等毒。

     脯藏黍米中,其濕熱之氣,皆足鬱蒸緻毒。

    大豆解毒,散五臟結積故也。

     治食生肉中毒方 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數沸,澄清汁,飲一升,即愈。

     毒氣暴發,唯甘味可以緩之,土性緩,書雲土爰稼穡作甘,故可解毒。

    又萬物生於土,亦莫不復歸於土,得土氣則毒氣已悉化矣。

    三尺已上,穢土也,三尺已下,則得真土而純乎土性矣。

    故煮汁飲之,可以解毒。

     治食六畜鳥獸肝中毒方 水浸豆豉,絞取汁,服數升愈。

     毒物入胃,難以復出,豆豉味苦,蒸罯所成,其性上越能吐,得吐則毒已解矣。

     馬腳無夜眼者,不可食之。

     夜眼在馬兩前足膝上,馬有此能夜行,無此者,惡其形不全,故勿食之(夜眼一名附蟬屍)。

     食駿馬肉,不飲酒則殺人。

     駿馬肉壯健,難於消化,不飲酒,不足以運脾氣也。

    《食療》雲:食馬肉,毒發心悶者,飲清酒則解,飲濁酒則加。

    按秦繆公亡馬,見有盜而食之者,公曰:此駁馬肉也,食之不飲酒者死,即飲之酒。

    後食馬者力解公之圍。

    此見《韓非子》。

    然彼雲駁馬,非駿馬也。

    姑志之,以為同類之證。

    (馬之良者曰駿,毛色不純曰駁。

    ) 馬肉不可熱食,傷人心。

     心屬午,為少陰君火,馬為午獸,亦屬火,心惡熱,又熱食之,火氣太盛,故傷心。

     馬鞍下肉,食之殺人。

     馬鞍下肉,不透風氣,其汗流濕漬,皆能積腐成毒,故食之殺人。

     白馬黑頭者,不可食之。

     《食療》雲:食令人癲。

     白馬青蹄者,不可食之。

     《虎鈐經》曰:白馬青蹄,皆馬毛之利害者,騎之不利人,食之必取害也。

     馬肉?肉共食,醉飽臥,大忌。

     馬,火畜。

    ?,水畜。

    水火剋制,物性相反,故戒共食,且醉飽臥,則脾氣又不運動,故忌。

     驢馬肉合豬肉食之,成霍亂。

     諸肉雜食,則難消化。

    《內經》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故成霍亂。

     馬肝及毛,不可妄食,中毒害人。

     漢武帝雲:食馬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

    又漢史,文成食馬肝而死。

    蓋馬為火畜,肝屬木臟,木能生火,火氣盛則木氣洩,故馬有肝無膽,而木臟不足,其肝有毒也。

    (毛字誤。

    ) 治馬肝毒中人未死方 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

     馬食鼠屎則腹脹,是鼠能制馬也。

    蓋鼠屬子水,馬屬午火,子午相沖,水能剋火,物性相制然也,馬肝,一名懸熢。

    (兩頭尖者是雄鼠屎。

    ) 又方 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梅師方,治馬肝殺人,取頭垢一分,熟水調下。

    此人垢當即頭垢也。

    《日華子》雲:溫,治中盅毒及蕈毒,米飲或酒化下,並得以吐為佳。

     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 香豉(二兩) 杏仁(三兩) 上二味,蒸一食頃,熟杵之服,日再服。

     香豉乃黑豆所制,《日華子》雲:黑豆調中下氣,治牛馬瘟毒。

    杏仁下氣,氣下則毒亦解矣。

     又方 煮蘆根汁,飲之良。

     《聖惠方》:蘆根,主解馬肉毒。

     疫死牛,或目赤,或黃,食之大忌。

     牛疫死者,其濕熱之毒未散,故目或赤或黃也。

     牛肉共豬肉食之,必作寸白蟲。

     牛肉粗厲難化,豬肉肥濃生痰,積成濕熱,便能生蟲。

     青牛腸,不可合犬肉食之。

     犬肉大熱,與牛腸合食,則熱性但積腸中不散,故戒之。

    (青牛,水牛也。

    ) 牛肺從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蟲如馬尾,割去勿食,食之損人。

     凡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