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不差,更作。

     漏下,即妊娠下血,《脈經》以陽不足,謂之激經是也。

    半產後續下血,及妊娠下血,有虛實寒熱之異,不一端也。

    胞阻者,足三陰經血不足,無以養胎,則胞脈阻隔,而上下之氣不通,故令腹痛。

    此湯用四物、阿膠養血,甘草緩解經腹痛,艾葉入脾肝腎三陰經,辛能利竅,苦可疏通,故氣血交理,而女科止腹痛,安胎氣,暖子宮,帶下崩中多用之,煮以清酒,欲其行也。

     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芎藭(半斤,一作三兩) 白朮(四兩) 茯苓(四兩) 澤瀉(半斤) 上六味,杵為末,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此胎中有宿水停漬,故令腹中?痛(急痛也),用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澤瀉利水散瘀,當歸 芎藭養血行氣,芍藥獨多用者,以其斂陰氣而安脾經,為血虛腹痛者所必需也。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一兩) 人參(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三丸,日三服。

     嘔吐不止,此妊娠病惡阻也,乾薑溫中,人參養胃,半夏止嘔散逆。

     張元素曰:妊娠忌半夏,薑製則無害矣。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歸母苦參丸方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飲食如故則胎氣自安,但小便難者,膀胱氣不化而津液少也。

    當歸辛以潤之,苦參苦以洩之,貝母入肺經,以開鬱利氣,使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為水出高源之義。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妊娠有水氣,由肺虛氣不下降,脾虛土不勝水也,故水氣下壅則小便不利,水氣外溢則身重惡寒,水氣上蒸則煩眩(本經雲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

    葵子滑以利水,茯苓淡以行水,故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一斤)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

     當歸散方 當歸 芍藥 芎藭 黃芩(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

    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

     丹溪以白朮、黃芩為安胎聖藥。

    蓋白朮補土而能厚載,黃芩清熱以和陰陽,歸芍芎藭養血行氣,故可常服。

    四物湯中獨去熟地者,恐其泥也。

    昔賢雲胎前毋滯,產後毋虛是矣。

     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方 白朮 芎藭 蜀椒(三分,去汗) 牡蠣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

    但苦痛,加芍藥。

    心下毒痛,倍加芎藭。

    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

    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

    後渴者,大麥汁服之。

    病雖愈,服之勿置。

     養胎者,胎無病而調養之,不使其損墮也。

    凡胎始於腎,天一生水也;長於脾胃,坤厚載物也;保於肝經,蓄血養胎也;繫於命門,少火生氣也。

    白朮補脾胃以培土,牡蠣澀精氣以壯水,蜀椒溫脾胃而補命門,使火土相生,芎藭養肝氣以資精血,使癸乙同歸一治,是真能養胎者矣。

    腹痛加芍藥,安脾經而通壅也。

    心痛加芎藭,舒肝氣而行滯也。

    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散水逆以去內寒,加半夏轉樞機以散逆氣也。

    嘔服酸漿水,味酸斂液入肝經也。

    小麥解嘔,入心經以安火(《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大麥解渴,入心養胃,使生血以潤津液也。

    服之勿置,指全方而言。

     李瑋西曰:前當歸散有黃芩,胎熱者宜之;此白朮散有蜀椒,胎寒者宜之。

    是皆可為養胎常服之劑。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

    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妊娠七月,屬手太陰肺經養胎。

    肺主氣,肺虛則氣滯不利,故腹滿,且不能通調水道,故不得小便,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而實非水也。

    勞宮在手掌中,厥陰心包絡相火之穴,肺屬金,心包絡氣實則火邪剋金,故太陰當養不養,刺瀉之,則火不爍金而太陰安矣。

    關元,任脈穴名,任主胞胎,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也,刺瀉之,以分理陰陽,利小便也。

    (關元解見水氣病第十四篇。

    ) (《千金》雲:關元穴,婦人刺之無子。

    一雲:針之則落胎。

    為女子蓄血之處也。

    )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丹溪雲: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病,以末治之。

    又雲:產後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此脫血者益氣為格言也。

    本篇產後諸證,有用承氣下之者,有用枳實芍藥散通之者,有下瘀血湯散之者,至於竹皮大丸之用石膏,白頭翁湯之用黃柏,不幾太峻削乎?然產後多阻於血瘀,舊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故血瘀而為脹滿,血實而為閉結。

    至若陰虛生內熱,汗出喜中風,《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故昔人雲,中工能補,上工能瀉。

    自非明醫見真學透,何能借肅殺為陽春,利轉圜以應變乎?今世治產後者,能補不能瀉。

    元氣尚存,養正則邪可自消,若用瀉不用補,刻削殆盡,本實已先拔矣。

    至有氣既虛,而猶雲行滯,血已脫而尚欲消瘀,以緻草菅人命,絕不悔咎者,其亦可哀也夫。

     問曰:婦人新產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痓;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經》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新產血虛多汗,表虛亡陽,故中風病痓,此柔不能養筋也。

    鬱冒,產後血暈也。

    《經雲》: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

    產後亡血復汗,陰陽兩虛,腠理不密,表邪易入,故為寒多,令鬱冒,此精不能養神也。

    血與汗,皆津液也,液亡胃燥,故大便難,此氣血俱虛,皆宜滋陰補陽,固表潤裡之劑主之。

     產後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小柴胡湯見嘔吐,大承氣湯見腹滿。

    ) 產後鬱冒,脈微弱者,榮衛俱虛也,嘔不能食,胃氣未復也,大便堅,血燥也,頭為諸陽之會,但頭汗出者,孤陽上出也。

    《內經》雲:下虛則厥,上虛則眩。

    冒即眩也,然前節雲,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則已汗者,不可再汗,此不忌亡陽之患,而雲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者,何也?蓋前雲寒多令鬱冒者,乃汗時復受外感之寒,非內寒也。

    《傷寒論》雲:病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耳,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此即因汗而緻鬱冒,復因汗出而鬱冒解之意也。

    可見寒從外感者,必因汗乃解,若雲內寒,則《經》雲: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豈有內寒者不急於溫中,汗多者不令其固表,而反欲其汗出乃解哉?前雲孤陽上出,此何以雲陽氣獨盛?蓋所謂孤陽者,《經》雲陰在內陽之守也。

    今陰虛陽無所麗,故為孤陽,所謂陽氣獨盛者,指衛氣為寒邪所束,怫鬱在表,不得發越,乃衛中邪氣盛,非正氣盛也(以邪氣在表傷衛,故即為陽氣),惟邪氣盛,故必汗出,則邪從汗解,陰陽乃復。

    若果真陽氣盛,安有復緻鬱冒之理也。

    大便堅,嘔不能食者,小柴胡湯和解之(人參補虛,柴胡解表,黃芩清熱,半夏散逆氣,薑、棗行津液)。

    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更發熱者,此為胃實,所謂陽明病蒸蒸發熱者是也,大承氣湯下之。

    然必在病解能食後,方可慎用此湯。

    設使病未解而不能食,安可妄議下哉?此產後汗下二法,萬勿輕試也。

     產後,腹中?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方見寒疝。

    ) 產後腹痛,乃去血過多,虛寒證也。

    當歸養血,生薑散寒,羊肉補虛。

    《經》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並治虛勞不足之病。

    治寒疝者,疝從寒生,三味皆溫養氣血之藥也。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腹痛煩滿,胃家實也,《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枳實下氣寬腸,燒黑則入血分,芍藥安脾通壅,能於土中瀉木,使痛止滿消則臥安矣。

    又芍藥洩邪熱,枳實能壅瘀,故並主癰膿,下以麥粥者,麥入心經,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是也。

     師曰:產後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枚) ?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新血宜作瘀血)。

     大黃苦以瀉實,桃仁苦以行瘀,?蟲鹹以走血。

    亦主經水不利,要惟血實者宜之,血虛者忌服。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則愈,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此一節俱兩證在內,一是太陽蓄血證,一是陽明裡實證,因古人文法錯綜,故難辨也。

    無太陽證,謂無表證也,少腹堅痛者,以肝藏血,少腹為肝經部分,故血必結於此,則堅痛亦在此,此惡露不盡,是為熱在裡,結在膀胱,此太陽蓄血證也,宜下去瘀血(《經》雲:蓄血者,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又雲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若不大便,煩躁,脈實,譫語者,陰陽裡實也(《經》雲實則譫語。

    )再倍發熱者,熱在裡而蒸蒸發於外也,陽明旺於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時,故煩躁不能食,病在陽而不在陰,故至夜則愈,此陽明府病也,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

     按《經》雲: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以胃中虛冷故也。

    又雲:發熱者,尤當先解表,乃可攻之。

    況在產後,安可妄議攻下哉,必認證果真,方可用此。

     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湯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

     陽旦湯,即桂枝湯也。

    產後氣血兩虛,雖中風至十數日,頭痛惡寒等表證不解者,以原自汗出,但宜解肌而不可發汗,故與此湯。

     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發熱頭痛,表證也,面正赤而喘者,風邪怫鬱於上,未得汗解而氣逆也。

    《經》雲: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汗出不徹者,煩躁,不知痛處,其人短氣(喘即短氣之甚者),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故與竹葉湯,於溫補中復令解表。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炮) 桂枝(一兩) 葛根(三兩) 防風(一兩) 桔梗(一兩) 甘草(一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鬥,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去沫。

    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桂枝、葛根、防風為汗劑,治發熱頭痛,然產後氣血虛寒,以人參補之,附子溫之,面赤者竹葉清之,喘者桔梗苦以洩之,甘草甘以緩之,生薑、大棗行津液以和之。

    頸項強,用附子驅在經之寒邪也,嘔加半夏,止邪氣之上逆也。

     李升璽曰:本篇首節雲,新產血虛多汗,喜中風,故令病痓,此節中風,雖未成痓,而防其有作痓之漸,故竹葉湯頗似小續命湯,治痓加減之意。

     樓氏曰:產後喘,極危,多死也。

     郭稽中曰:產後榮血暴竭,衛氣無主,獨聚肺中,故令喘也,此名孤陽絕陰,難治,宜大料芎歸湯,或獨參湯尤妙。

    若惡露不快,敗血停凝,上熏於肺,亦令喘急,宜參蘇飲(人參、蘇木),奪命丹(附子半兩,炮,丹皮,乾漆,碎之煮令煙盡,各一兩,為細末,好醋一升,大黃末一兩,同煮成膏,和藥丸如桐子大,溫酒吞五七丸)。

    此論足補仲景所未及。

     婦人乳中虛,煩亂咳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乳,新產時也。

    產後陰虛生內熱,故中虛而煩亂咳逆,皆陰火攻衝所緻,法當安中,則煩亂止,益氣,則咳逆降矣。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白薇(一分) 桂枝(一分) 石膏(二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

    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此產後虛熱證,故用竹茹止咳逆,石膏清煩亂,桂枝通血脈而祛邪,甘草補中虛以緩急,白薇治風熱傷中淋露。

    又煩與咳,皆出於肺,棗肉和九,補脾土以生肺金也。

    有熱倍白薇,併力以驅風熱也,柏實味甘緩辛散,且入心養神,入腎定志,使心腎相交,中虛煩亂自定矣。

    故此方無補藥而雲安中益氣者,蓋以清熱祛邪為主,夫邪氣去則正氣生矣,故雲益氣。

     《濟陰綱目》雲:中虛不可用石膏,煩亂不可用桂枝。

    此方以甘草七分配眾藥六分,又以棗肉為丸,仍以一丸飲下,可想其立方之微,用藥之難,審虛實之不易也。

    仍飲服者,尤慮夫虛虛之禍耳,用是方者,亦當深省。

     徐之才曰:白薇惡大棗,而此以棗肉為丸,蓋恐諸藥鹹寒傷脾胃也。

     產後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二兩) 秦皮 黃連 柏皮(各三兩) 甘草 阿膠(各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血屬陰,產後血虛下利,則更傷陰分,故為虛極也。

    本湯原治厥陰熱利下重,為苦以堅腎之劑,今加甘草益脾,阿膠養血以補虛生陰也。

     李瑋西曰:前節雲中虛,此雲下利虛極,則竹皮大丸及此湯寒涼藥,不虞其腹痛增劇乎?自非仲景神明,不可輕用。

     婦人雜病脈證治第二十二 本篇二十一節,惟有八節旁及他病,其餘十三篇俱論婦人經水不利、半產漏下、白帶失血之證。

    今以經血論之,《經》雲: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天癸者,天真之氣,壬癸之水也。

    然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中,流通不息,經血漸盈,上為乳汁,下為月水,三旬一見,以象月盈則虧也。

    東垣謂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心脾平和,則經侯如常,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起居失宜,脾胃虛損,心火妄動,則月經不調。

    蓋血主於脾土,故雲脾統血也。

    胎至三月而墜者,乃中衝脈有傷。

    中衝者,即陽明胃經,供應胎孕,至此須節飲食,絕欲戒怒,庶免半產漏下之患。

    赤白二帶,嚴氏謂俱由勞傷衝任,風冷據於胞絡。

    蓋婦人平居,血欲常多,氣欲常少,或氣倍於血,氣滯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帶,若氣平,血少生熱,血不化紅,遂成赤帶,寒熱交併,則赤白俱下。

    《保命集》雲: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皆濕熱結於帶脈,故津液湧溢,是謂赤白帶下。

    因五經脈虛,結熱屈滯於帶脈,故女子臍下痛,陰中綿綿而下也。

    《經》雲: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王注雲: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上,起於季脅章門穴,回身一周,似束帶然,故病名帶下,濕熱冤結不散也。

    則婦人雜病之因,可概見矣。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

     中風七八日,表邪傳裡之時,經水卻來,表邪乘血室虛而入之,與血相搏,故血結不行,經水適斷,以緻寒熱發作有時,此血氣與邪分爭,故如瘧狀,而實非瘧也。

    小柴胡湯,解表裡寒熱之邪。

    (血室,即衝脈,所謂血海是也。

    )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胃府為陽,血室為陰,晝為陽,暮為陰。

    此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邪熱不入府而入血室,搏陰而不搏陽,故禁下藥傷胃氣也。

    此雖熱入血室,不似前血結寒熱,故勿與小柴胡湯散邪發汗,犯其上焦(發汗則動衛氣,衛氣出上焦,)且胸脅不滿,不緻如結胸狀,故毋刺期門,犯其中焦(刺期門則動榮氣,榮氣出中焦)。

    必自愈者,以經行,則熱隨血去,邪熱自除矣。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發熱惡寒,中風表證也,因經水適來,血室空虛,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乘虛入於血室,熱除、脈遲、身涼,邪氣內陷,表證罷也。

    胸脅滿(胸脅者,肝之部分),如結胸,譫語者,熱入血室而裡實也,期門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

    肝藏血,刺期門以瀉其實(隨其實而瀉之,即刺期門之意。

    成注謂刺期門之外,審看何經氣實,更隨其實而瀉之者,似多一轉語)。

     王三陽曰:經水適斷,則血尚未盡,為邪熱相搏,結之不行,續得寒熱,發作有時,邪在半裡半表,故用小柴胡湯以散其邪。

    若經水適來,血虛甚矣,邪氣入之,熱除身涼,胸滿譫語,則邪盡入裡,裡有實,邪又難下,故刺以瀉之。

     許叔微曰:或問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曰: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入血室,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見鬼,復入膻中(解見百合病),則血結於胸也。

    蓋婦人平居,水以養木,血以養肝,未受孕則下行為月水,既孕則中蓄以養胎,產後則上壅為乳,皆此血也。

    今邪氣蓄血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故刺期門。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陽明經多氣多血,熱入血室者,血為熱迫,故下血也。

    譫語者,猶太陽蓄血證之如狂善忘也。

    《經》雲:陽明病法多汗。

    今但頭汗者,邪氣內結不能遍越周身,但熏蒸於頭也。

    刺期門以越其熱,則血室之邪可洩,而汗出愈矣。

     或問病在陽明,熱宜入府,何反入於血室也?曰:《內經》雲: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衝脈者,經脈之海(衝脈即血室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又《難經》雲: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則陽明與衝脈,其經氣原自相通,故陽明有病,得以熱入血室也。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半夏厚樸湯方 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 生薑(五兩) 幹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婦人氣多鬱悶,咽中如有炙臠,諸郁阻塞氣道也,半夏、生薑散逆,厚樸、茯苓下氣,蘇葉入肺經而宣正氣,又為開鬱利氣之總司也。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婦人臟躁,指肺臟而言,肺藏魄,主優,在聲為哭。

    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此肺虛傷魄也。

    數欠伸者,肺主氣,氣乏則欠(呵欠也),體疲則伸也。

    甘草、大棗俱入脾經而緩急,故亦補脾土以生肺金,又心藏神,更佐小麥入心以安神也。

     或問臟躁一證,何以不病男子而獨病婦人?答曰:男子生於寅,秉陽氣也,女子生於申,秉陰氣也,故悲傷欲哭,皆陰氣愁慘之狀,且申屬金,肺亦屬金,同氣相求,故不病男子而病婦人,並不病他臟而獨病肺臟也。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

    誕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小青龍湯見肺癰,瀉心湯見驚悸)。

     本經雲:水在肺,吐涎沫,此水飲上逆也。

    心下痞者,下後虛其中氣,所謂氣虛中滿是也(《經》雲病發於陰而下之,因有痞)。

    傷寒心下有水氣,主小青龍湯,散水行飲。

    此病起於吐涎沫,故先治吐以散水飲,卻用瀉心湯治痞,此治法之次第然也。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

    寒傷經絡,凝結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來多,經侯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

    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辯記,勿謂不然。

     此節病以一虛字為主,蓋因虛而至氣結,因氣結而經血斷絕也。

    故有氣結而為寒傷者,有氣結而為熱中者,有氣結而在上、在中、在下者,其種種病證,各循經絡,按部分,皆因虛而得之,《內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在下來多,如崩淋尖血之類。

    氣衝,即氣街,陽明胃經穴名,在曲骨旁三寸。

    關元、胞門,見水氣病,三十六病,見篇首)。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證。

    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

    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正當少腹部分,又衝脈俠臍上行,故任衝脈虛,則少腹裡急,有乾血,亦令腹滿。

    《內經》雲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

    手背為陽,手掌為陰,乃手三陰經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

    陽明脈俠口環唇,與衝脈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難經》雲血主濡之,以衝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乾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唇口乾燥之所由生邊。

     李升璽曰:婦人血虛,津液不足者,多緻口乾,血瘀津液不布者,亦緻口乾。

    此際毫釐之辨,須要諦審。

     溫經湯方 人參 當歸 芎藭 芍藥 牡丹皮 阿膠(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吳茱萸 桂枝(各二兩) 半夏(半升) 甘草 生薑(各二兩) 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內經》雲: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凝澀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此湯名溫經,以瘀血得溫即行也。

    方內皆補養氣血之藥,未嘗以逐瘀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養正邪自消之法也。

    故婦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調者,並主之。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 桂枝 芍藥 ?蟲(各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每服方寸匙,日三服。

    陰?腫亦主之。

     帶下,少腹滿痛,有時經水不利,有時經一月再見,行止遲速不調者,皆瘀血為患也。

    土瓜根破瘀血,?蟲下血閉,桂枝導氣行陽,芍藥洩邪養陰,則瘀血行而經自調矣。

    陰?腫亦屬瘀血閉澀,故並治之。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 釋義見虛勞。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血以養胎,而實藉氣以生血,所謂陽生則陰長也。

    若氣虛則上逆不能下濟(所謂不能納氣歸元是也),血亦虛而下陷,不能中守,故緻半產漏下。

    蓋肺主天氣,位高而氣下降,旋覆花入肺經而降氣,氣降則與血交,氣血相生,煦濡不絕,胎可保矣,蔥入陽明經以安胎,蓋陽明即中衝脈,為氣血之海,主供應胎孕者也;新絳者,紅花染成,用以引經活血,然不竟用紅花,而用紅花所染之新絳,何也?蓋桑乃箕星之精,《神農本經》稱桑皮治五勞六極,崩中絕脈,補虛益氣,蠶食其葉,吐絲織絹,紅花染成絳色,絲有綿綿不絕之形,絳有入心化赤之義。

    蓋醫者意也,以此治半產漏下,欲使胎氣繼續無窮,源源生血之妙,所謂因其類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

     李瑋西曰:此節本經凡三見,意各不同,前二篇兩引此者,一主虛勞,一主亡血。

    本篇引此,則專主半產漏下而言也,須有分曉。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方缺。

    ) 陷經漏下,謂經脈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氣不攝血也。

    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榮氣腐敗也。

    然氣血喜溫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