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勝而熱,並於陰則陰勝而寒,極則陰陽俱衰, 衛氣相離,故病乃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故曰作也;若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又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邪氣入,則病作,以此作日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末。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已上俱出《內經》。
今更思之,瘧發於夏秋之交,此因乎天時者也。
濕熱蒸溽之地,如粵蜀滇黔,土鬱作瘴,瘴地在西南未申坤位,故瘧發之期月多在此,時刻亦多在此。
觀藥用檳榔、草果,可見此因乎地理者也。
飢飽勞傷,痰澼房事,此得之內傷者也;涼亭水閣,露坐當風,行人擔夫,紅塵赤日,此得之外感者也。
又瘧病,多腹脹、減食、嘔惡等症,皆屬太陰濕土,脾氣困也。
瘧愈,常發口瘡唇疹,以脾開竅於口,脾邪自內出而外散也。
治法能始舒脾困,後補脾虛,則瘧無不愈。
觀古方治瘧,清脾飲諸方,多用白朮補脾等藥,此尤其最驗者矣。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弦為風脈,亦屬肝脈,以風氣通於肝,而瘧生於風也。
又傷寒少陽病見弦脈,瘧疾寒熱往來,口渴作嘔,多似少陽症,故其脈亦弦(治瘧用小柴胡湯,即治傷寒少陽症例也)。
熱勢躁急,故弦而兼數;寒性凝澀,故弦而兼遲。
脈小緊者,邪氣斂束,為裡實,故可下;遲則為寒,故可溫;寒傷榮,則弦緊而無汗,故可發汗、針灸;浮大者,病在上焦,故可吐;數乃陽脈,風為陽邪,故脈弦而數,風則傷衛,受邪尚淺,故但宜飲食消息止之。
李瑋西曰:傷寒有汗、吐、下、溫、和解五法,此節治瘧,亦具五法在內。
飲食消息止之,及後蜀漆散、白虎加桂枝二方,皆和解法也。
但汗與溫,治法確不可易,若下與吐,則又宜加斟酌,不可誤施者也。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月一日,謂本月內,瘧初發之第一日也,傳經七日為一周,十五日再傳經盡,故瘧當愈。
(或雲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十五日天道節氣更移,則人身陰陽氣血亦為變易,故十五日愈。
)癥瘕者,邪盛正衰,血結氣聚,或痰與食固結不解也。
急治之,遲則難散矣。
後治牝瘧用龍骨,此治瘧母用鱉甲,龍屬陽,鱉屬陰,一陰一陽之義也。
鱉甲煎丸方 鱉甲(一十分,炙) 柴胡(六分) 人參(一分) 半夏(一升) 黃芩(三分) 桂枝(三分) 芍藥(五分) 乾薑(三分) 阿膠(三分,炙) 丹皮(五分,去心) 桃仁(二分) 厚樸(三分) 赤硝(十二分) 葶藶(一分,熬) 瞿麥(二分) 大黃(二分) 烏扇(三分,燒) 蜣螂(六分,熬) 蜂窠(四分,炙) 紫葳(三分) 鼠婦(三分,熬) ?蟲(五分,熬) 石韋(三分,去毛)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竈下灰一鬥,清酒一斛五鬥,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肝藏血,凡痃癖癥瘕,皆肝經血液凝結之病。
肝色青,鱉色亦青,能獨入厥陰肝經而散瘕癖,故以之為君,柴芩清熱,人參補虛,半夏散結,即小柴胡湯也,為傷寒半表裡和解之劑,今治瘧母,乃除風暑寒熱之要藥,以清其源之意也。
桂枝發表,芍藥和榮,即桂枝湯也,為中風解肌之方,今治瘧母,乃外走表面內養陰,為徹表裡和榮衛之要藥。
大黃、厚樸、桃仁,即傷寒桃仁承氣湯,以治蓄血,今治瘧母,為逐血攻痞之劑,再用阿膠養血,丹皮行瘀,其餘?蟲、赤硝、鼠婦、紫葳逐邪於血中,石韋、葶藶、瞿麥、烏扇、蜂房、蜣螂攻邪於氣分,取煅竈下灰者,即用伏龍肝之意,以其得火土之氣,用以溫補脾氣,為養正祛邪之法,煎以清酒,欲其行也。
此治瘧母祖方,不可易也。
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肌肉。
(分,去聲。
) 《內經》雲: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洩,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發則陽氣盛,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不寒,令人銷鑠肌肉。
蓋瘧者,陰陽更勝也,癉瘧有陽無陰,故所見俱是熱證。
少氣煩冤,熱傷氣也,四肢者,諸陽之本,此陽氣盛,故手足熱也。
欲嘔者,《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也。
心屬火,邪氣內藏,久而化熱,故但熱不寒。
銷鑠肌肉,火氣勝也。
(《內經》以癉瘧屬肺熱,仲景以癉瘧屬心火。
) 李升璽曰:下節溫瘧無寒但熱,此癉瘧但熱不寒,症頗相類,亦宜白虎加桂枝之屬。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內經》雲:溫瘧因冬中風寒,氣藏骨髓,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洩,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此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則陽虛而寒,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
(《內經》以先熱後寒者為溫瘧,仲景以無寒但熱者為溫瘧。
)其脈如平者,邪氣深入,伏藏於內,不平而如平耳。
身無寒但熱者,寒邪醞釀既久,悉化為熱也。
骨節疼煩,以冬時邪藏於腎,腎主骨,骨髓之內不勝其熱也。
時嘔者,胃氣熱而上逆也。
白虎湯清內熱,加桂枝治骨節煩疼。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渣,溫厥一升,日三服。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
蜀漆散主之。
《內經》曰:夏傷於暑,汗出,腠裡開發,因遇悽愴之小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後熱,名曰寒瘧。
此雲多寒,則是但寒無熱也(《內經》以先寒後熱者為寒瘧,仲景以多寒者為牝瘧)。
凡人身以熱為陽,寒為陰,物以陽為牡,陰為牝,此因寒多陰勝,故名牝瘧。
主蜀漆散升陽退陰也。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時漿水服半錢。
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牧瘧證多陰寒,治宜助陽溫散為主。
雲母之根為陽起石,下有雲母,上多雲氣,性溫氣升,乃升發陽氣之物。
龍骨屬陽,能逐陰邪而起陽氣。
蜀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瘧,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發,能透達陽氣於上之義也。
溫瘧加蜀漆,亦取其升散之功,但牝瘧屬陰,邪氣深入,未發時服者,先其機而奪之。
溫瘧屬陽,邪氣浮越,臨發時服者,折其勢而散之也。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素問》雲: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
《靈樞》雲: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者,內居榮衛,榮衛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又雲: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偏枯者,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
蓋臟腑有俞,俞皆在背,中風者,外為風邪所中,多從俞入者也,而有中臟、中腑、中血脈之分。
中臟者,病在裡,多滯九竅,故耳聾、鼻塞、目瞀、不能言、二便閉,法當下之。
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故肢節廢,拘急不仁,外有六經形症,法當汗之。
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閉澀,但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不可過汗,恐虛其衛,不可大下,恐損其榮,法當養血順氣以和之而已。
此篇所雲中風,大都中腑中血脈者居多。
歷節病,即因中風所緻,《經》雲:諸筋者皆屬於節。
以中風多著筋骨,故節節皆痛為歷節病也。
外如水傷心,穀氣實,飲酒汗出諸證,則又歷節病之不等倫者矣。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半身不遂,即偏枯證也。
不遂者,謂不能屈伸轉動,不遂其意也。
《經》雲: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言左右變易為痿也),四肢不舉。
蓋三陽者,足太陽膀胱也,其經自頭背下行至足,三陰者,足太陰脾也,脾主四肢,故二經多有半身不遂之病。
若痹者,閉也,臟腑正氣為邪氣所閉,則痹而不仁。
《靈樞》雲:病一臂不遂,時復又移一臂者,非風也,痹也。
此亦雲風病當半身不遂,若但臂不遂者,痹也,非風也。
蓋風與痹,似同而實異,故《內經》風、痹各為立論,而《局方》風、痹類同一治者,非也。
脈微者,正氣虛也:數者,風為陽邪,其氣煩擾不寧也。
李升璽曰:《內經》雲:風氣勝者為行痹。
則痹亦有屬中風所緻者,但一臂與半身,輕重淺深之間,自各不同,此風與痹所宜分,而治法亦宜各為辨也。
或雲脾主四肢,臂不遂者,有屬脾病,或濕痰死血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此節八個邪字,俱指中風言,以風邪無定在,而有中血脈中腑中臟之不同也。
浮緊之脈,為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所謂風則傷衛,寒則傷榮也。
浮脈氣張於外,則血自虛於中,脈者血之府,血虛則絡脈空虛,賊邪不瀉,即《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或左或右五句,俱指喎僻言,邪氣反緩,正氣即急,以口兩旁正氣,原自不緩不急,本無偏勝,假若喎僻向左,是右有邪氣,經脈為之緩縱,故為左之正氣牽急也;喎僻向右,是左有邪氣,經脈為之緩縱,故為右之正氣所牽急也。
正氣引邪,言正氣為邪氣所引也。
僻者偏也,喎僻不遂,謂口角偏向,欲正不能,不遂其意也。
絡淺而經深,故邪在於絡,肌膚不仁,經脈為邪氣壅滯不利,故邪在於經,即重不勝,以上俱言邪中血脈也。
其有中腑中臟者,則陽明內熱,氣多昏冒,故邪入於腑,即不識人;心之竅為舌,心之聲為言,脾之竅為口,脾之液為涎,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是邪在心脾二臟也。
按耳鼻本靜,故風息焉,口目常動,故風生焉。
口眼喎邪,多屬胃土,而有筋脈之分,《經》雲: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此胃土之筋病也。
又雲: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此胃土之脈病也。
又按不仁二字,形容最妙。
蓋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即萬物所以生生之理,譬桃梅諸果,含於核中者,皆謂之仁。
將此仁種於土中,復生千萬億桃梅諸樹,且結為千萬億桃梅諸果之仁,皆此生機流衍於無窮也。
若肌膚不仁,則氣血枯槁,痛癢不知,其肉已死,故名不仁,以其生機滅絕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
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此節中風,以榮衛經脈為主。
蓋經即脈也,脈者血之府,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若心合血脈,則又統領榮衛以行乎經脈者也。
如經脈營衛充周,雖有風邪,何從而入?惟榮衛俱虛,故風邪得以中經也。
脈遲與緩,似同而實異。
遲者,一息脈二三至;緩者,脈一息四五至,往來從容不數疾也。
然此所謂緩者,乃懈弛不鼓動之緩,非有胃氣和緩之緩也。
寸口兼言遲緩,而榮衛但言緩者,寒少而虛多,先虛而後寒也。
寸口,兼脈之尺寸言,榮則單指尺脈,衛則單指寸脈。
以尺脈在下,屬陰,主內,故為榮;寸脈在上,屬陽,主外,故為衛也。
(或雲榮指沉脈,衛指浮脈言,然浮沉之間,急則俱急,緩則俱緩,無所異也。
)惟榮主血,榮緩則不能充乎脈中,故為亡血;衛主氣,衛緩則不能實乎脈外,故為中風也。
邪氣中經,此邪氣即風氣也。
《經》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以痛為實,癢為虛也。
癮疹者,風邪搏血鬱蒸而化熱也。
又《經》雲:風氣相搏,必成癮疹。
身癢者名洩風,久為痂癩是也。
心合血脈,心氣不足,仍是榮緩亡血之證。
《經》雲:陽受氣於胸中。
邪氣入中,以虛寒相搏,陽氣不足,則邪氣上逆而奔迫,故胸滿短氣也。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如,一作洳,濕漬之意。
) 此歷節病,不獨中風而又有挾濕者。
蓋風令脈浮,此脈沉,故有辨也。
此寸口脈,通指寸關尺三部而言。
東垣雲: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
蓋腎合骨,肝合筋,故主骨者,即為腎,主筋者,即為肝也。
沉即為腎者,腎脈伏藏在下也,弱即為肝者,肝藏血而血亡,《經》所謂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汗出則受風矣,又入水中,以緻水傷心而歷節黃汗出,《經》所謂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者是也,故曰歷節。
蓋心屬火,水傷心則水剋火矣,黃汗出者,水氣鬱蒸所緻也。
跌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此歷節病不獨外感風濕,而又有內傷穀氣者之所緻也。
趺陽,胃脈也,診在衝陽(腳面上動脈)。
《經》雲: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滑者,脈如流珠,乃胃氣有餘之象,故為穀氣實。
實則氣蒸於外,衛氣疏洩,不能固表,故脈浮汗出而受風也。
按前節汗出則腠理開而受風,入水則寒氣勝而透骨,故濕流關節,歷節而痛,是外因也。
此節趺陽脈浮滑者,胃中水穀濕熱之氣蒸發於外,以緻汗出受風,亦歷節而痛,此內因也。
(汗即是濕,汗出更受風,是亦風濕相搏之症。
)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此歷節病之因血虛而緻者也。
少陰,腎脈也,診在太谿(在內踝上動脈)。
腎脈宜沉而微石,今反浮而弱,《經》雲:尺脈浮為傷腎。
故為血不足,為風也,風在血中,則慓悍勁切,無所不至,為風血相搏。
蓋血主榮,養筋骨者也,若風以燥之,則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養,故疼痛如掣。
昔人雲,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此其治也。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緻。
此歷節病之因飲酒而緻者也。
當看盛人二字,盛人肥壯,脈當洪大,而反澀小,以體盛於外者,氣欠於中,故易受風邪也。
況肥人多濕,酒性濕而且熱,飲之則內而熏蒸腸胃,外而發洩皮毛,更易汗出,斯時偏喜當風(熱蒸故也),則風入筋骨間為歷節痛。
所以其脈澀小者,澀為血虛,小為氣弱,此脈與形體不相應者也。
短氣者,肺氣虛而難以接續。
自汗出者,風邪鼓盪,腠理疏洩也。
《內經》雲: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此歷節病之所由成也。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歷節病由氣血兩虛而緻者也。
風濕相搏,四肢節節皆痛,即歷節病也。
身體尫羸,邪盛正衰也;腳腫如脫,氣絕於下也;頭眩短氣,氣虛於上也;溫溫欲吐,氣逆於中也。
此三焦氣血兩虛,故本湯主祛風濕而溫氣血。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麻黃(二兩) 附子(二兩,炮) 白朮(五兩) 甘草(二兩) 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方桂枝、芍藥、甘草,即桂枝湯也。
《傷寒論》風傷衛者,用以解肌和榮。
麻黃、桂枝、白朮、甘草,即麻黃加朮湯也(但少杏仁),為發汗去風濕,緩正氣之劑。
桂枝、附子、白朮、甘草,即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二方也,《傷寒論》皆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之藥。
推而廣之,小續命湯亦祖其意而加減之者也(小續命湯通治風痓之劑,但加人參、杏仁、防己三味,其用黃芩,即知母之意)。
今由主治之意而論之,則桂枝、麻黃、防風,祛風濕以攘外,白朮、甘草益脾氣以補中,生薑散逆,芍藥、知母養陰,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熟用則益陽除濕。
此一方而數方俱焉,精義備焉,誠治歷節病之聖方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洩;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
枯洩相搏,名曰斷洩。
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此歷節病之傷飲食滋味而緻者也。
《經》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津津然液洩之意),味過於鹹,大骨氣勞。
蓋肝合筋,腎合骨,此筋傷則緩,骨傷則痿者,即《難經》所謂筋緩不能收持,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是也。
洩者,津液漏洩之意。
今人食酸味則口流涎而額與鼻上汗出,此其證也。
腎藏精而主骨,鹹味走血下洩,故腎虛精竭骨失所養而枯也。
《經》雲: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又雲: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今榮氣不通,故衛氣亦虛,不能獨行也。
三焦主氣,無所禦者,氣不能主持也。
四屬,皮肉脂髓也(時解作四肢者非。
)身體羸瘦,正榮衛俱微處。
肝腎主下部,獨足腫大,脛冷者,肝腎俱虛,其氣已絕於下也。
《內經》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黃汗出者,脾胃濕熱外注,以味傷則脾胃困也。
發熱者,正氣虛而邪氣勝也,故為歷節。
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養正逐邪。
烏頭湯方
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故曰作也;若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又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邪氣入,則病作,以此作日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末。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已上俱出《內經》。
今更思之,瘧發於夏秋之交,此因乎天時者也。
濕熱蒸溽之地,如粵蜀滇黔,土鬱作瘴,瘴地在西南未申坤位,故瘧發之期月多在此,時刻亦多在此。
觀藥用檳榔、草果,可見此因乎地理者也。
飢飽勞傷,痰澼房事,此得之內傷者也;涼亭水閣,露坐當風,行人擔夫,紅塵赤日,此得之外感者也。
又瘧病,多腹脹、減食、嘔惡等症,皆屬太陰濕土,脾氣困也。
瘧愈,常發口瘡唇疹,以脾開竅於口,脾邪自內出而外散也。
治法能始舒脾困,後補脾虛,則瘧無不愈。
觀古方治瘧,清脾飲諸方,多用白朮補脾等藥,此尤其最驗者矣。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弦為風脈,亦屬肝脈,以風氣通於肝,而瘧生於風也。
又傷寒少陽病見弦脈,瘧疾寒熱往來,口渴作嘔,多似少陽症,故其脈亦弦(治瘧用小柴胡湯,即治傷寒少陽症例也)。
熱勢躁急,故弦而兼數;寒性凝澀,故弦而兼遲。
脈小緊者,邪氣斂束,為裡實,故可下;遲則為寒,故可溫;寒傷榮,則弦緊而無汗,故可發汗、針灸;浮大者,病在上焦,故可吐;數乃陽脈,風為陽邪,故脈弦而數,風則傷衛,受邪尚淺,故但宜飲食消息止之。
李瑋西曰:傷寒有汗、吐、下、溫、和解五法,此節治瘧,亦具五法在內。
飲食消息止之,及後蜀漆散、白虎加桂枝二方,皆和解法也。
但汗與溫,治法確不可易,若下與吐,則又宜加斟酌,不可誤施者也。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月一日,謂本月內,瘧初發之第一日也,傳經七日為一周,十五日再傳經盡,故瘧當愈。
(或雲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十五日天道節氣更移,則人身陰陽氣血亦為變易,故十五日愈。
)癥瘕者,邪盛正衰,血結氣聚,或痰與食固結不解也。
急治之,遲則難散矣。
後治牝瘧用龍骨,此治瘧母用鱉甲,龍屬陽,鱉屬陰,一陰一陽之義也。
鱉甲煎丸方 鱉甲(一十分,炙) 柴胡(六分) 人參(一分) 半夏(一升) 黃芩(三分) 桂枝(三分) 芍藥(五分) 乾薑(三分) 阿膠(三分,炙) 丹皮(五分,去心) 桃仁(二分) 厚樸(三分) 赤硝(十二分) 葶藶(一分,熬) 瞿麥(二分) 大黃(二分) 烏扇(三分,燒) 蜣螂(六分,熬) 蜂窠(四分,炙) 紫葳(三分) 鼠婦(三分,熬) ?蟲(五分,熬) 石韋(三分,去毛)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竈下灰一鬥,清酒一斛五鬥,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肝藏血,凡痃癖癥瘕,皆肝經血液凝結之病。
肝色青,鱉色亦青,能獨入厥陰肝經而散瘕癖,故以之為君,柴芩清熱,人參補虛,半夏散結,即小柴胡湯也,為傷寒半表裡和解之劑,今治瘧母,乃除風暑寒熱之要藥,以清其源之意也。
桂枝發表,芍藥和榮,即桂枝湯也,為中風解肌之方,今治瘧母,乃外走表面內養陰,為徹表裡和榮衛之要藥。
大黃、厚樸、桃仁,即傷寒桃仁承氣湯,以治蓄血,今治瘧母,為逐血攻痞之劑,再用阿膠養血,丹皮行瘀,其餘?蟲、赤硝、鼠婦、紫葳逐邪於血中,石韋、葶藶、瞿麥、烏扇、蜂房、蜣螂攻邪於氣分,取煅竈下灰者,即用伏龍肝之意,以其得火土之氣,用以溫補脾氣,為養正祛邪之法,煎以清酒,欲其行也。
此治瘧母祖方,不可易也。
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肌肉。
(分,去聲。
) 《內經》雲: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洩,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發則陽氣盛,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不寒,令人銷鑠肌肉。
蓋瘧者,陰陽更勝也,癉瘧有陽無陰,故所見俱是熱證。
少氣煩冤,熱傷氣也,四肢者,諸陽之本,此陽氣盛,故手足熱也。
欲嘔者,《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也。
心屬火,邪氣內藏,久而化熱,故但熱不寒。
銷鑠肌肉,火氣勝也。
(《內經》以癉瘧屬肺熱,仲景以癉瘧屬心火。
) 李升璽曰:下節溫瘧無寒但熱,此癉瘧但熱不寒,症頗相類,亦宜白虎加桂枝之屬。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內經》雲:溫瘧因冬中風寒,氣藏骨髓,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洩,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此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則陽虛而寒,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
(《內經》以先熱後寒者為溫瘧,仲景以無寒但熱者為溫瘧。
)其脈如平者,邪氣深入,伏藏於內,不平而如平耳。
身無寒但熱者,寒邪醞釀既久,悉化為熱也。
骨節疼煩,以冬時邪藏於腎,腎主骨,骨髓之內不勝其熱也。
時嘔者,胃氣熱而上逆也。
白虎湯清內熱,加桂枝治骨節煩疼。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渣,溫厥一升,日三服。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
蜀漆散主之。
《內經》曰:夏傷於暑,汗出,腠裡開發,因遇悽愴之小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後熱,名曰寒瘧。
此雲多寒,則是但寒無熱也(《內經》以先寒後熱者為寒瘧,仲景以多寒者為牝瘧)。
凡人身以熱為陽,寒為陰,物以陽為牡,陰為牝,此因寒多陰勝,故名牝瘧。
主蜀漆散升陽退陰也。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時漿水服半錢。
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牧瘧證多陰寒,治宜助陽溫散為主。
雲母之根為陽起石,下有雲母,上多雲氣,性溫氣升,乃升發陽氣之物。
龍骨屬陽,能逐陰邪而起陽氣。
蜀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瘧,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發,能透達陽氣於上之義也。
溫瘧加蜀漆,亦取其升散之功,但牝瘧屬陰,邪氣深入,未發時服者,先其機而奪之。
溫瘧屬陽,邪氣浮越,臨發時服者,折其勢而散之也。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素問》雲: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
《靈樞》雲: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者,內居榮衛,榮衛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又雲: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偏枯者,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
蓋臟腑有俞,俞皆在背,中風者,外為風邪所中,多從俞入者也,而有中臟、中腑、中血脈之分。
中臟者,病在裡,多滯九竅,故耳聾、鼻塞、目瞀、不能言、二便閉,法當下之。
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故肢節廢,拘急不仁,外有六經形症,法當汗之。
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閉澀,但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不可過汗,恐虛其衛,不可大下,恐損其榮,法當養血順氣以和之而已。
此篇所雲中風,大都中腑中血脈者居多。
歷節病,即因中風所緻,《經》雲:諸筋者皆屬於節。
以中風多著筋骨,故節節皆痛為歷節病也。
外如水傷心,穀氣實,飲酒汗出諸證,則又歷節病之不等倫者矣。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半身不遂,即偏枯證也。
不遂者,謂不能屈伸轉動,不遂其意也。
《經》雲: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言左右變易為痿也),四肢不舉。
蓋三陽者,足太陽膀胱也,其經自頭背下行至足,三陰者,足太陰脾也,脾主四肢,故二經多有半身不遂之病。
若痹者,閉也,臟腑正氣為邪氣所閉,則痹而不仁。
《靈樞》雲:病一臂不遂,時復又移一臂者,非風也,痹也。
此亦雲風病當半身不遂,若但臂不遂者,痹也,非風也。
蓋風與痹,似同而實異,故《內經》風、痹各為立論,而《局方》風、痹類同一治者,非也。
脈微者,正氣虛也:數者,風為陽邪,其氣煩擾不寧也。
李升璽曰:《內經》雲:風氣勝者為行痹。
則痹亦有屬中風所緻者,但一臂與半身,輕重淺深之間,自各不同,此風與痹所宜分,而治法亦宜各為辨也。
或雲脾主四肢,臂不遂者,有屬脾病,或濕痰死血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此節八個邪字,俱指中風言,以風邪無定在,而有中血脈中腑中臟之不同也。
浮緊之脈,為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所謂風則傷衛,寒則傷榮也。
浮脈氣張於外,則血自虛於中,脈者血之府,血虛則絡脈空虛,賊邪不瀉,即《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或左或右五句,俱指喎僻言,邪氣反緩,正氣即急,以口兩旁正氣,原自不緩不急,本無偏勝,假若喎僻向左,是右有邪氣,經脈為之緩縱,故為左之正氣牽急也;喎僻向右,是左有邪氣,經脈為之緩縱,故為右之正氣所牽急也。
正氣引邪,言正氣為邪氣所引也。
僻者偏也,喎僻不遂,謂口角偏向,欲正不能,不遂其意也。
絡淺而經深,故邪在於絡,肌膚不仁,經脈為邪氣壅滯不利,故邪在於經,即重不勝,以上俱言邪中血脈也。
其有中腑中臟者,則陽明內熱,氣多昏冒,故邪入於腑,即不識人;心之竅為舌,心之聲為言,脾之竅為口,脾之液為涎,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是邪在心脾二臟也。
按耳鼻本靜,故風息焉,口目常動,故風生焉。
口眼喎邪,多屬胃土,而有筋脈之分,《經》雲: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此胃土之筋病也。
又雲: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此胃土之脈病也。
又按不仁二字,形容最妙。
蓋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即萬物所以生生之理,譬桃梅諸果,含於核中者,皆謂之仁。
將此仁種於土中,復生千萬億桃梅諸樹,且結為千萬億桃梅諸果之仁,皆此生機流衍於無窮也。
若肌膚不仁,則氣血枯槁,痛癢不知,其肉已死,故名不仁,以其生機滅絕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
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此節中風,以榮衛經脈為主。
蓋經即脈也,脈者血之府,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若心合血脈,則又統領榮衛以行乎經脈者也。
如經脈營衛充周,雖有風邪,何從而入?惟榮衛俱虛,故風邪得以中經也。
脈遲與緩,似同而實異。
遲者,一息脈二三至;緩者,脈一息四五至,往來從容不數疾也。
然此所謂緩者,乃懈弛不鼓動之緩,非有胃氣和緩之緩也。
寸口兼言遲緩,而榮衛但言緩者,寒少而虛多,先虛而後寒也。
寸口,兼脈之尺寸言,榮則單指尺脈,衛則單指寸脈。
以尺脈在下,屬陰,主內,故為榮;寸脈在上,屬陽,主外,故為衛也。
(或雲榮指沉脈,衛指浮脈言,然浮沉之間,急則俱急,緩則俱緩,無所異也。
)惟榮主血,榮緩則不能充乎脈中,故為亡血;衛主氣,衛緩則不能實乎脈外,故為中風也。
邪氣中經,此邪氣即風氣也。
《經》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以痛為實,癢為虛也。
癮疹者,風邪搏血鬱蒸而化熱也。
又《經》雲:風氣相搏,必成癮疹。
身癢者名洩風,久為痂癩是也。
心合血脈,心氣不足,仍是榮緩亡血之證。
《經》雲:陽受氣於胸中。
邪氣入中,以虛寒相搏,陽氣不足,則邪氣上逆而奔迫,故胸滿短氣也。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如,一作洳,濕漬之意。
) 此歷節病,不獨中風而又有挾濕者。
蓋風令脈浮,此脈沉,故有辨也。
此寸口脈,通指寸關尺三部而言。
東垣雲: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
蓋腎合骨,肝合筋,故主骨者,即為腎,主筋者,即為肝也。
沉即為腎者,腎脈伏藏在下也,弱即為肝者,肝藏血而血亡,《經》所謂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汗出則受風矣,又入水中,以緻水傷心而歷節黃汗出,《經》所謂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者是也,故曰歷節。
蓋心屬火,水傷心則水剋火矣,黃汗出者,水氣鬱蒸所緻也。
跌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此歷節病不獨外感風濕,而又有內傷穀氣者之所緻也。
趺陽,胃脈也,診在衝陽(腳面上動脈)。
《經》雲: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滑者,脈如流珠,乃胃氣有餘之象,故為穀氣實。
實則氣蒸於外,衛氣疏洩,不能固表,故脈浮汗出而受風也。
按前節汗出則腠理開而受風,入水則寒氣勝而透骨,故濕流關節,歷節而痛,是外因也。
此節趺陽脈浮滑者,胃中水穀濕熱之氣蒸發於外,以緻汗出受風,亦歷節而痛,此內因也。
(汗即是濕,汗出更受風,是亦風濕相搏之症。
)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此歷節病之因血虛而緻者也。
少陰,腎脈也,診在太谿(在內踝上動脈)。
腎脈宜沉而微石,今反浮而弱,《經》雲:尺脈浮為傷腎。
故為血不足,為風也,風在血中,則慓悍勁切,無所不至,為風血相搏。
蓋血主榮,養筋骨者也,若風以燥之,則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養,故疼痛如掣。
昔人雲,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此其治也。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緻。
此歷節病之因飲酒而緻者也。
當看盛人二字,盛人肥壯,脈當洪大,而反澀小,以體盛於外者,氣欠於中,故易受風邪也。
況肥人多濕,酒性濕而且熱,飲之則內而熏蒸腸胃,外而發洩皮毛,更易汗出,斯時偏喜當風(熱蒸故也),則風入筋骨間為歷節痛。
所以其脈澀小者,澀為血虛,小為氣弱,此脈與形體不相應者也。
短氣者,肺氣虛而難以接續。
自汗出者,風邪鼓盪,腠理疏洩也。
《內經》雲: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此歷節病之所由成也。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歷節病由氣血兩虛而緻者也。
風濕相搏,四肢節節皆痛,即歷節病也。
身體尫羸,邪盛正衰也;腳腫如脫,氣絕於下也;頭眩短氣,氣虛於上也;溫溫欲吐,氣逆於中也。
此三焦氣血兩虛,故本湯主祛風濕而溫氣血。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麻黃(二兩) 附子(二兩,炮) 白朮(五兩) 甘草(二兩) 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方桂枝、芍藥、甘草,即桂枝湯也。
《傷寒論》風傷衛者,用以解肌和榮。
麻黃、桂枝、白朮、甘草,即麻黃加朮湯也(但少杏仁),為發汗去風濕,緩正氣之劑。
桂枝、附子、白朮、甘草,即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二方也,《傷寒論》皆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之藥。
推而廣之,小續命湯亦祖其意而加減之者也(小續命湯通治風痓之劑,但加人參、杏仁、防己三味,其用黃芩,即知母之意)。
今由主治之意而論之,則桂枝、麻黃、防風,祛風濕以攘外,白朮、甘草益脾氣以補中,生薑散逆,芍藥、知母養陰,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熟用則益陽除濕。
此一方而數方俱焉,精義備焉,誠治歷節病之聖方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洩;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
枯洩相搏,名曰斷洩。
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此歷節病之傷飲食滋味而緻者也。
《經》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津津然液洩之意),味過於鹹,大骨氣勞。
蓋肝合筋,腎合骨,此筋傷則緩,骨傷則痿者,即《難經》所謂筋緩不能收持,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是也。
洩者,津液漏洩之意。
今人食酸味則口流涎而額與鼻上汗出,此其證也。
腎藏精而主骨,鹹味走血下洩,故腎虛精竭骨失所養而枯也。
《經》雲: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又雲: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今榮氣不通,故衛氣亦虛,不能獨行也。
三焦主氣,無所禦者,氣不能主持也。
四屬,皮肉脂髓也(時解作四肢者非。
)身體羸瘦,正榮衛俱微處。
肝腎主下部,獨足腫大,脛冷者,肝腎俱虛,其氣已絕於下也。
《內經》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黃汗出者,脾胃濕熱外注,以味傷則脾胃困也。
發熱者,正氣虛而邪氣勝也,故為歷節。
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養正逐邪。
烏頭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