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概念的進一步規定和部門劃分
關燈
小
中
大
整個民族而言,凡是對人類的維持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一部分如當前直接的環境、氣候、土壤的性質和出産等,一部分如人所具有的禀賦和才能等,皆出于上帝的恩賜。
象這樣的理智,可以說是表現在客觀世界的一切領域裡。
而且一個對象完善與否,完全視其能否滿足理智的原則為準。
譬如,一個國家就是不完善的,如果這個國家還沒有達到等級與職業的明确區分,而且如果在這個國家裡那些性質上各不相同的政治的和行政的功能,并沒有發展出特殊的機構去加以治理,如象高度發展的動物的機體,均有特殊的機構以行使感覺、運動、消化等功能那樣。
從前此的一番讨論,我們還可以看出,即按照通常的觀念,以為距知性最遠的活動範圍裡,如在藝術、宗教和哲學的領域裡,理智也同樣不可缺少。
如果這些部門愈益缺乏理智,則将愈有缺陷。
例如,在藝術裡,那些在性質上不同的美的形式,如得到嚴格的區别和得到明白的闡述,這都有理智活動在起作用。
即就每一件藝術品而論,理智的活動情形亦複相同。
因此一出劇詩的完美,在于不同的劇中人的性格的純粹性與規定性得到透徹的描繪,而且在于對各人所以要如此行動的不同目的和興趣加以明白确切的表達。
其次,試再就宗教領域而論。
希臘神話較優于北歐神話之處(除了題材和認識方面的其他異點而外),主要在于希臘神話中的每一神靈都有極清楚的雕像式的刻畫,而北歐神話中的諸神靈,則是模糊不清的,彼此混淆的。
末了,試就哲學來說,經過上面這一番讨論之後,哲學不可缺少理智,似已用不着特加論述了。
在哲學裡,最緊要的,就是對每一思想都必須充分準确地把握住,而決不容許有空泛和不确定之處。
再則,也常有人說,理智不可太趨于極端。
這話也是正确的。
因為理智并非究竟至極之物,而毋甯是有限之物,而且理智的發揮,如果到了頂點,必定轉化到它的反面。
青年人總喜歡馳騁于抽象概念之中,反之,有生活閱曆的人決不容許陷于抽象的非此即彼,而保持其自身于具體事物之中。
(b)在辯證的階段,這些有限的規定揚其它們自身,并且過渡到它們的反面。
【說明】(1)當辯證法原則被知性孤立地、單獨地應用時,特别是當它這樣地被應用來處理科學的概念時,就形成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作為運用辯證法的結果,包皮含單純的否定。
(2)辯證法通常被看成一種外在的技術,通過主觀的任性使确定的概念發生混亂,并給這些概念帶來矛盾的假象。
從而不以這些規定為真實,反而以這種虛妄的假象和知性的抽象概念為真實。
辯證法又常常被認作一種主觀任性的往複辯難之術。
這種辯難乃出于機智,缺乏真實内容,徒以單純的機智掩蓋其内容的空疏。
——但就它的特有的規定性來說,辯證法倒是知性的規定和一般有限事物特有的、真實的本性。
反思首先超出孤立的規定性,把它關聯起來,使其與别的規定性處于關系之中,但仍然保持那個規定性的孤立有效性。
反之,辯證法卻是一種内在的超越(immanenteHinausgehen),由于這種内在的超越過程,知性概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本來面目,即知性概念的自身否定性就表述出來了。
凡有限之物莫不揚棄其自身。
因此,辯證法構成科學進展的推動的靈魂。
隻有通過辯證法原則,科學内容才達到内在聯系和必然性,并且隻有在辯證法裡,一般才包皮含有真實的超出有限,而不隻是外在的超出有限。
附釋一:正确地認識并掌握辯證法是極關重要的。
辯證法是現實世界中一切運動、一切生命,一切事業的推動原則。
同樣,辯證法又是知識範圍内一切真正科學認識的靈魂。
在通常意識看來,不要呆闆停留在抽象的知性規定裡,似乎隻是一種公平适當的辦法。
就象按照“自己生活也讓别人生活”(Lebenundlebenlas-sen)這句諺語,似乎自己生活與讓别人生活,各有其輪次,前者我們固然承認,後者我們也不得不承認。
但其實,細究起來,凡有限之物不僅受外面的限制,而且又為它自己的本性所揚棄,由于自身的活動而自己過渡到自己的反面。
所以,譬如人們說,人是要死的,似乎以為人之所以要死,隻是以外在的情況為根據,照這種看法,人具有兩種特性:有生也有死。
但對這事的真正看法應該是,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種子。
凡有限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并且由于自相矛盾而自己揚棄自己。
又辯證法切不可與單純的詭辯相混淆。
詭辯的本質在于孤立起來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
象這樣的理智,可以說是表現在客觀世界的一切領域裡。
而且一個對象完善與否,完全視其能否滿足理智的原則為準。
譬如,一個國家就是不完善的,如果這個國家還沒有達到等級與職業的明确區分,而且如果在這個國家裡那些性質上各不相同的政治的和行政的功能,并沒有發展出特殊的機構去加以治理,如象高度發展的動物的機體,均有特殊的機構以行使感覺、運動、消化等功能那樣。
從前此的一番讨論,我們還可以看出,即按照通常的觀念,以為距知性最遠的活動範圍裡,如在藝術、宗教和哲學的領域裡,理智也同樣不可缺少。
如果這些部門愈益缺乏理智,則将愈有缺陷。
例如,在藝術裡,那些在性質上不同的美的形式,如得到嚴格的區别和得到明白的闡述,這都有理智活動在起作用。
即就每一件藝術品而論,理智的活動情形亦複相同。
因此一出劇詩的完美,在于不同的劇中人的性格的純粹性與規定性得到透徹的描繪,而且在于對各人所以要如此行動的不同目的和興趣加以明白确切的表達。
其次,試再就宗教領域而論。
希臘神話較優于北歐神話之處(除了題材和認識方面的其他異點而外),主要在于希臘神話中的每一神靈都有極清楚的雕像式的刻畫,而北歐神話中的諸神靈,則是模糊不清的,彼此混淆的。
末了,試就哲學來說,經過上面這一番讨論之後,哲學不可缺少理智,似已用不着特加論述了。
在哲學裡,最緊要的,就是對每一思想都必須充分準确地把握住,而決不容許有空泛和不确定之處。
再則,也常有人說,理智不可太趨于極端。
這話也是正确的。
因為理智并非究竟至極之物,而毋甯是有限之物,而且理智的發揮,如果到了頂點,必定轉化到它的反面。
青年人總喜歡馳騁于抽象概念之中,反之,有生活閱曆的人決不容許陷于抽象的非此即彼,而保持其自身于具體事物之中。
(b)在辯證的階段,這些有限的規定揚其它們自身,并且過渡到它們的反面。
【說明】(1)當辯證法原則被知性孤立地、單獨地應用時,特别是當它這樣地被應用來處理科學的概念時,就形成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作為運用辯證法的結果,包皮含單純的否定。
(2)辯證法通常被看成一種外在的技術,通過主觀的任性使确定的概念發生混亂,并給這些概念帶來矛盾的假象。
從而不以這些規定為真實,反而以這種虛妄的假象和知性的抽象概念為真實。
辯證法又常常被認作一種主觀任性的往複辯難之術。
這種辯難乃出于機智,缺乏真實内容,徒以單純的機智掩蓋其内容的空疏。
——但就它的特有的規定性來說,辯證法倒是知性的規定和一般有限事物特有的、真實的本性。
反思首先超出孤立的規定性,把它關聯起來,使其與别的規定性處于關系之中,但仍然保持那個規定性的孤立有效性。
反之,辯證法卻是一種内在的超越(immanenteHinausgehen),由于這種内在的超越過程,知性概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本來面目,即知性概念的自身否定性就表述出來了。
凡有限之物莫不揚棄其自身。
因此,辯證法構成科學進展的推動的靈魂。
隻有通過辯證法原則,科學内容才達到内在聯系和必然性,并且隻有在辯證法裡,一般才包皮含有真實的超出有限,而不隻是外在的超出有限。
附釋一:正确地認識并掌握辯證法是極關重要的。
辯證法是現實世界中一切運動、一切生命,一切事業的推動原則。
同樣,辯證法又是知識範圍内一切真正科學認識的靈魂。
在通常意識看來,不要呆闆停留在抽象的知性規定裡,似乎隻是一種公平适當的辦法。
就象按照“自己生活也讓别人生活”(Lebenundlebenlas-sen)這句諺語,似乎自己生活與讓别人生活,各有其輪次,前者我們固然承認,後者我們也不得不承認。
但其實,細究起來,凡有限之物不僅受外面的限制,而且又為它自己的本性所揚棄,由于自身的活動而自己過渡到自己的反面。
所以,譬如人們說,人是要死的,似乎以為人之所以要死,隻是以外在的情況為根據,照這種看法,人具有兩種特性:有生也有死。
但對這事的真正看法應該是,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種子。
凡有限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并且由于自相矛盾而自己揚棄自己。
又辯證法切不可與單純的詭辯相混淆。
詭辯的本質在于孤立起來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