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客體(DasObjekt)

關燈
體,把它作為自己的工具。

    概念就是這種直接的力量(Macht),因為概念是和它自身同一的否定性,在這種否定性裡,客體的存在僅僅完全是觀念性的。

    ——于是整個中項成為概念的這種内在的活動力量。

    由于具有這種活動力量,客體才作為工具,直接與概念相結合,并從屬于概念的活動力量。

     【說明】在有限的合目的性裡,中項分裂為兩個彼此外在的環節,即(a)活動與(b)那用作工具的客體。

    目的作為力量與那客體相聯系,和對象之受到目的的支配是一種直接的過程(對象受目的支配即是整個推論中的第一前提),因為隻要在這階段的概念或目的性裡,客體隻是一種自為存在的觀念性,它的本身就是被設定為不實的東西。

    這種關系或第一前提本身成為中項,這中項同時即是推論自己,因而目的通過它包皮含在其中并起主導作用的這種關系、它的活動便同客觀性結合起來。

     附釋:目的的貫徹,即是在中介方式下實現目的。

    但是目的的直接實現也有同樣需要。

    目的直接地抓住客體,因為目的就是支配客體的力量,因為在目的裡即包皮含有特殊性,而在特殊性裡又包皮含有客觀性。

    ——有生命的存在具有一個肉體,靈魂控制住肉體,并直接客觀化其自身于肉體内。

    為了使它的肉體成為它的工具,人的靈魂有許多工作可做。

    人似乎首先就須占領或控制住他的肉體,從而他的肉體才可作為他的靈魂的工具。

     §209 (3)目的性的活動和它的工具仍然是指向外面的,因為目的仍然還沒有與客體達到同一,因此它還必須利用客體為工具以求達到目的。

    工具作為客體在這第二前提裡是與三段式中的另一極端,即假定在先的客觀性、材料有了直接的聯系。

    這種聯系就是現在能服務于目的的機械性和化學性的範圍,這個目的就是它們兩者的真理性和自由的概念。

     這樣,那作為支配機械和化學過程的力量的主觀目的,在這些過程裡讓客觀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揚棄,而它卻超脫其自身于它們之外,但同時又保存其自身于它們之内。

    這就是理性的機巧(dieListderVernun?et)。

     附釋:理性是有機巧的,同時也是有威力的。

    理性的機巧,一般講來,表現在一種利用工具的活動裡。

    這種理性的活動一方面讓事物按照它們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響,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幹預其過程,但同時卻正好實現了它自己的目的。

    在這種意義下,天意對于世界和世界過程可以說是具有絕對的機巧。

    上帝放任人們縱其特殊情欲,謀其個别利益,但所達到的結果,不是完成他們的意圖,而是完成他的目的,而他【上帝】的目的與他所利用的人們原來想努力追尋的目的,是大不相同的。

     §210 實現了的目的因此即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确立了的統一。

    但這種統一的主要的特性是:主觀性和客觀性隻是按照它們的片面性而被中和、被揚棄。

    但客觀性卻以目的為它的自由概念,為高于它自身的力量,因而屈服于目的并遵循目的。

    目的則保持其自身,反對客觀事物并在客觀事物之内。

    因為除了目的是片面的主觀性,或特殊性外,它又是具體的普遍性,是主客兩面之潛在的同一。

    這種具體的普遍性,作為簡單的自身返回,是通過了推論的三項及其運動,而仍能保持它自身同一性的内容。

     §211 但在有限的目的性裡,甚至業已達到了的目的,本身也仍然是如此殘缺不完的東西,正象它是中項和起始的目的那樣。

    在這裡我們所得到的,僅是一種從外面提出的、強加在那現成的材料之上的形式,這種形式由于目的的内容受到限制,也同樣是一種偶然性的規定。

    因此那達到了的目的隻是一個客體,這客體又成為達到别的目的的手段或材料,如此遞進,以至無窮。

     §212 【有限目的的活動,就其僅為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相對的全體而言,又陷于無窮的遞進,由于這種活動即是一種矛盾,它使它在活動過程裡所揚棄的主客對立,又重新産生出來。

    】但在目的實現的本身所産生的結果是:片面的主觀性和那當前的客觀獨立性與主觀性相對立的假象,都同樣被揚棄了。

    在把捉工具的過程中,概念建立起自身為客體的自在存在着的本質。

    在機械和化學的過程中,客體的獨立性業已自在地消逝了。

    而且在它們受目的支配的發展過程中,它們的獨立性的假象,或對概念的否定性也被揚棄了。

    但就那實現了的目的僅僅被規定為手段或材料的事實看來,則這目的所追求的客體,立刻就被設定為一個本身不實的,隻是觀念性的東西。

     這樣一來,形式與内容的對立也随之而消失了。

    當目的由于揚其它的形式規定【的片面性】而與它自身相結合時,它那自身同一的形式因之便成為有内容的了,所以那作為形式自身活動力量的概念,僅以它自身為内容。

    通過這種過程,目的這一概念的性質一般便确立起來了,主觀性與客觀性的自在存在着的統一,現在就被設定為自為存在着的統一了。

    這就是理念。

     附釋:目的的有限性在于當實現目的時,那被利用來作為手段的材料,隻是外在地從屬于目的的實現,成為遵循目的的工具。

    但事實上客體就是潛在的概念,當概念作為目的,實現其自身于客體時,這也不過是客體自身的内在性質的顯現罷了。

    這樣看來,客觀性好象隻是一個外殼,這裡面卻隐藏着概念。

    在有限事物的範圍内,我們不能看見或體察出,目的是真正達到了的。

    無限目的的實現這一看法的好處隻在于去掉一種錯覺:即人們總以為目的好象老沒有實現似的。

    善,絕對的善,永恒地在世界上完成其自身,其結果是,善或至善用不着等待我們去實現它,它就已經自在并自為地在世界上實現其自身了。

    我們總是生活在這種錯覺中,但這錯覺同時也是一種推進力量,而我們對這世界的興趣即建築在這種力量上面。

    理念在它發展的過程裡,自己造成這種錯覺,并建立一個對立者以反對之,但理念的行動卻在于揚棄這種錯覺。

    隻有由于這種錯誤,真理才會出現。

    而且在這一事實裡面複包皮含有真理與錯誤,無限性與有限性的和解。

    揚棄了的錯誤或異在,本身即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的環節,因為真理作為真理,隻是由于它自身造成它自己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