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思想對客觀性的第一态度;形而上學
關燈
小
中
大
們孤寂地獨立在那裡沉思默想。
§32 (3)這種形而上學便成為獨斷論,因為按照有限規定的本性,這種形而上學的思想必須于兩個相反的論斷之中,如上面那類的命題所代表的,肯定其一必真,而另一必錯。
附釋:獨斷論的對立面是懷疑論。
古代的懷疑論者,對于隻要持有特定學說的任何哲學,都概稱為獨斷論。
在這樣的廣義下,懷疑論者對于真正的思辯哲學,也可加以獨斷論的徽号。
至于狹義的獨斷論,則僅在于堅執片面的知性規定,而排斥其反面。
獨斷論堅執着嚴格的非此必彼的方式。
譬如說,世界不是有限的,則必是無限的,兩者之中,隻有一種說法是真的。
殊不知,具體的玄思的真理恰好不是這樣,恰好沒有這種片面的堅執,因此也非片面的規定所能窮盡。
玄思的真理包皮含有這些片面的規定自身聯合起來的全體,而獨斷論則堅持各分離的規定,當作固定的真理。
在哲學中常有這種情形,把片面性提出來與全體性并列,而固執一種論斷、一種特殊的、固定的東西,以與全體對立。
但事實上,片面初東西并不是固定的、獨立自存的東西,而是作為被揚棄了的東西包皮含在全體内。
知性形而上學的獨斷論主要在于堅執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規定,反之,玄思哲學的唯心論則具有全體的原則,表明其自身足以統攝抽象的知性規定的片面性。
所以唯心論可以說:靈魂既非僅是有限的,也非僅是無限的,但本質上靈魂既是有限,也是無限,因此既非有限,也非無限。
換言之,這類孤立化的規定是應加揚棄的一偏之見,不适于表達靈魂的性質。
即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也已經随處表現出這種唯心論。
譬如對于感性事物,我們說它們是變化的。
所謂變化的,就是說它們是“有”,同時也是“非有”。
但對于知性的規定,我們似乎比較固執一些。
我們總把它們當作固定的,甚至當作絕對固定的思維規定。
我們認為有一無限深的鴻溝把它們分離開,所以那些彼此對立的規定永不能得到調解。
理性的鬥争即在于努力将知性所固執着的分别,加以克服。
§33 形而上學的第一部分是本體論,即關于本質的抽象規定的學說。
對于這些規定的多樣性及其有限的效用,也缺乏一個根本原則。
所以這些規定必須經驗地和偶然地漫無次序地列舉出來,而它們的詳細内容,隻能以表象以字義或字根為根據去說明,宣稱某些字有某種含義,故可用來表示某種内容。
因此,這部門的形而上學隻能尋求經驗的完備性,和符合語言習慣的字面分析的正确性,而沒有考慮到這些規定自在自為的真理性和必然性。
【說明】關于存在、定在、或有限性、單純性、複合性等等本身是否真的概念這一問題,那些相信隻有一個命題才有真錯,隻能問一個概念加在一個主詞上是真是錯的問題的人,定會覺得奇怪,因為他們認為真與不真隻取決于表象的主詞與用來稱謂主詞的概念之間有了矛盾。
但概念是具體的,概念自身,甚至每一個規定性,本質上一般都是許多不同規定的統一體。
因此如果真理除了沒有矛盾外别無其他性質,則對于每一概念首先必須考察就它本身說來是不包皮含這樣一種内在矛盾。
§34 形而上學的第二部分是理性心理學或靈魂學,它研究靈魂的形而上學的本性,亦即把精神當作一個實物去研究。
【說明】這種研究要想在複合性、時間性、質的變化、量的增減的定律支配的範圍内去尋求靈魂不滅。
附釋:這部分的心理學之所以稱為理性的,用意在表示它和對靈魂外化現象的經驗研究相對立。
理性心理學通過抽象思維的規定去研究靈魂的形而上的本性。
這門學問的目的在于認識靈魂的内在本性,靈魂自身,靈魂被思想所把握的真面目。
——現時,哲學裡很少談到靈魂了,而主要的是在談精神。
精神是和靈魂有區别的,靈魂好象是肉體與精神之間的中介,或者兩者之間的聯系。
精神沉浸在全身内為靈魂,靈魂是使身體有生命的原則。
舊形而上學把靈魂理解為物(Ding)。
但“物”是一個很含混的名詞。
所謂物首先是指一個當前實存着的物而言,是我們感官所能表象的一種東西,于是人們也就在這一意義下,說靈魂是感官所能表象之物。
所以人們會發生靈魂所寄居的地方問題。
靈魂既有居住的地方,當然是在空間中,可以用感官去表象的。
同樣,既認靈魂為一個物,因此便可問靈魂是單純的還是複合的了。
這個問題對于靈魂不滅特關重要,因為靈魂的不滅是被認為以靈魂的單純性為條件的。
但是事實上,抽象的單純性這一規定和複合性一樣,都不符合靈魂的本質。
說到理性心理學與經驗心理學的關系,前者顯然比後者較為高深些,因為前者的任務在通過思維以認識精神,并進而證明這種思想内容的真實性,而經驗心理學則以知覺為出發點,隻限于列舉并描述知覺所供給的當前事實。
但我們既然以精神為思考的對象,就不可太回避精神的特殊現象。
精神是主動的,這裡所謂主動的意義與經院哲學家曾經說上帝是絕對的主動性的意義是相同的。
§32 (3)這種形而上學便成為獨斷論,因為按照有限規定的本性,這種形而上學的思想必須于兩個相反的論斷之中,如上面那類的命題所代表的,肯定其一必真,而另一必錯。
附釋:獨斷論的對立面是懷疑論。
古代的懷疑論者,對于隻要持有特定學說的任何哲學,都概稱為獨斷論。
在這樣的廣義下,懷疑論者對于真正的思辯哲學,也可加以獨斷論的徽号。
至于狹義的獨斷論,則僅在于堅執片面的知性規定,而排斥其反面。
獨斷論堅執着嚴格的非此必彼的方式。
譬如說,世界不是有限的,則必是無限的,兩者之中,隻有一種說法是真的。
殊不知,具體的玄思的真理恰好不是這樣,恰好沒有這種片面的堅執,因此也非片面的規定所能窮盡。
玄思的真理包皮含有這些片面的規定自身聯合起來的全體,而獨斷論則堅持各分離的規定,當作固定的真理。
在哲學中常有這種情形,把片面性提出來與全體性并列,而固執一種論斷、一種特殊的、固定的東西,以與全體對立。
但事實上,片面初東西并不是固定的、獨立自存的東西,而是作為被揚棄了的東西包皮含在全體内。
知性形而上學的獨斷論主要在于堅執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規定,反之,玄思哲學的唯心論則具有全體的原則,表明其自身足以統攝抽象的知性規定的片面性。
所以唯心論可以說:靈魂既非僅是有限的,也非僅是無限的,但本質上靈魂既是有限,也是無限,因此既非有限,也非無限。
換言之,這類孤立化的規定是應加揚棄的一偏之見,不适于表達靈魂的性質。
即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也已經随處表現出這種唯心論。
譬如對于感性事物,我們說它們是變化的。
所謂變化的,就是說它們是“有”,同時也是“非有”。
但對于知性的規定,我們似乎比較固執一些。
我們總把它們當作固定的,甚至當作絕對固定的思維規定。
我們認為有一無限深的鴻溝把它們分離開,所以那些彼此對立的規定永不能得到調解。
理性的鬥争即在于努力将知性所固執着的分别,加以克服。
§33 形而上學的第一部分是本體論,即關于本質的抽象規定的學說。
對于這些規定的多樣性及其有限的效用,也缺乏一個根本原則。
所以這些規定必須經驗地和偶然地漫無次序地列舉出來,而它們的詳細内容,隻能以表象以字義或字根為根據去說明,宣稱某些字有某種含義,故可用來表示某種内容。
因此,這部門的形而上學隻能尋求經驗的完備性,和符合語言習慣的字面分析的正确性,而沒有考慮到這些規定自在自為的真理性和必然性。
【說明】關于存在、定在、或有限性、單純性、複合性等等本身是否真的概念這一問題,那些相信隻有一個命題才有真錯,隻能問一個概念加在一個主詞上是真是錯的問題的人,定會覺得奇怪,因為他們認為真與不真隻取決于表象的主詞與用來稱謂主詞的概念之間有了矛盾。
但概念是具體的,概念自身,甚至每一個規定性,本質上一般都是許多不同規定的統一體。
因此如果真理除了沒有矛盾外别無其他性質,則對于每一概念首先必須考察就它本身說來是不包皮含這樣一種内在矛盾。
§34 形而上學的第二部分是理性心理學或靈魂學,它研究靈魂的形而上學的本性,亦即把精神當作一個實物去研究。
【說明】這種研究要想在複合性、時間性、質的變化、量的增減的定律支配的範圍内去尋求靈魂不滅。
附釋:這部分的心理學之所以稱為理性的,用意在表示它和對靈魂外化現象的經驗研究相對立。
理性心理學通過抽象思維的規定去研究靈魂的形而上的本性。
這門學問的目的在于認識靈魂的内在本性,靈魂自身,靈魂被思想所把握的真面目。
——現時,哲學裡很少談到靈魂了,而主要的是在談精神。
精神是和靈魂有區别的,靈魂好象是肉體與精神之間的中介,或者兩者之間的聯系。
精神沉浸在全身内為靈魂,靈魂是使身體有生命的原則。
舊形而上學把靈魂理解為物(Ding)。
但“物”是一個很含混的名詞。
所謂物首先是指一個當前實存着的物而言,是我們感官所能表象的一種東西,于是人們也就在這一意義下,說靈魂是感官所能表象之物。
所以人們會發生靈魂所寄居的地方問題。
靈魂既有居住的地方,當然是在空間中,可以用感官去表象的。
同樣,既認靈魂為一個物,因此便可問靈魂是單純的還是複合的了。
這個問題對于靈魂不滅特關重要,因為靈魂的不滅是被認為以靈魂的單純性為條件的。
但是事實上,抽象的單純性這一規定和複合性一樣,都不符合靈魂的本質。
說到理性心理學與經驗心理學的關系,前者顯然比後者較為高深些,因為前者的任務在通過思維以認識精神,并進而證明這種思想内容的真實性,而經驗心理學則以知覺為出發點,隻限于列舉并描述知覺所供給的當前事實。
但我們既然以精神為思考的對象,就不可太回避精神的特殊現象。
精神是主動的,這裡所謂主動的意義與經院哲學家曾經說上帝是絕對的主動性的意義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