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絕陽曦”
關燈
小
中
大
兩年前在故鄉我曾偶然參加過一位親戚家豐盛的壽筵。
那位常是好穿寶藍色馬褂的老人,他的年齡與資格自然是這個小地方“耆舊傳”中的人物。
他中年出過“仕”,大約是清末知縣或州同一類官職,又是一般人所稱的“善人”。
在鄉下有房地,與一所土山竹樹的花園,還有一座廳堂,一帶回廊,與一個八角茅亭。
因此常被稱羨他會享緻仕的清福。
七八個兒孫,小的也在中學裡讀書。
地方人時常推崇這老人能以提倡維新,不似許多做清朝官的頑固。
這樣有意或無意的贊美,老人每聽見便用尖指甲的右手輕輕捋着下胡微微一笑,笑中神秘地微露出他幾十年生活經曆的反應。
他隻是甘心随俗,以“不求其解”的微笑态度消遣他的殘年。
在小小安樂的鄉村中開那麼一次祝壽大會,是出自老人的子孫與賓朋的慫恿。
老人對諸事不主張絕對可否,便應允了。
但他卻有一個條件便是,任何人凡來祝壽的一律平等招待:不能因為身份分貴賤等次,其餘,便聽憑備辦壽禮者的主持,這在古老的鄉下便是熱鬧而新鮮的辦法了。
我因為正由遠方回到家中,以故鄉的禮俗須去參加,又要看看這老人做壽的辦法,于是在七月的熱天裡,我穿了紗衫往老人的花園走去。
果然有不少去賀壽的人,縣中的紳士與學務委員、校長們,這自然都十分岸然地坐在高背椅與磁墩之上,而這許多馬褂長衫的大人們中間居然也有些藍布銅鈕的鄉老,與滿面油汗的工匠人,他們雖也一律穿件特有或借來的長衣,雖然主人原有平等待遇的宣言,不過這些所謂“下流寄生者”總不與那岸然的人們談得上。
在園中的大廳與回廊上似是各不相犯的防禦地,大人們卻越發顯出寬容态度,高聲談笑,吸着銀花水筒中的皮絲,似在向那些人招呼,“來,我們這次特為容許你們這些人到我們近前!”但雖經主人的一例應酬,卻終不能合在一處。
我正在兩堆人中往返地看着,卻蓦然發現有一個穿青羽紗寬袍的和尚,兩手遞弄着一串深紫色珠子立在岸然的一群之中。
四十六七歲,他似乎是這兩大群中的一個特殊角色。
他身旁圍立着四五個着半截紗衫與咕噜咕噜吸水煙的大人,正在十分客氣的交談。
“還不到廳上等着開桌……聽那秃頭瞎說!……走,走!……”近三十歲的近視先生從我身旁竹籬邊溜過來,用金漆骨扇招呼站在回廊中白面皮的那位。
“喂!聽新聞去,他那山上的新聞多啦。
……”白面皮的人這樣答着,一大步已經跨出朱紅色的卐字欄外。
“這些東西還有好話說?……真讨厭。
我犯惡透了這秃頭,他那山上,我看日後一樣也有章日山的事才痛快呢。
”扇頭向空中揮個半圈。
“罷呀,你怎麼恨的牙癢?是啊,在人家山上造林不成,……可是你也太狠!……”白面皮微帶吃吃口音的沒曾說完,被那位拉着走去,争辯的話便聽不清楚。
但是,章日山上有什麼事呢?立在密密的藤蘿蔭下,我忽然覺得山的形勢如在目前。
雖隻到過一次,那陰森峻陡的山坡與全是鐵色石鋪的僻徑,想來還覺得有些幽怖之感。
本來這山離我家不過幾十裡地,是近處的古迹。
無意中聽這兩位漂亮來客說及,使我突然記起和尚便是這村西小山上什麼廟的住持。
幼小時候在親戚家曾見他穿了繡花古衣,做齋唪經,年歲久了,驟然不易認清。
對那面貌看去:團團平凹的黃臉,一撮還沒剃的稀疏上須,不錯,那雙小而靈活的眼睛還同他年輕時一樣,尤其是他那應酬的姿态。
正回思着飛去的年光,對着欄外争豔的鳳仙花有點怅然!接着少主人們出來讓客就座,擺桌,一陣聲音,便把我也擁上大廳去。
三間寬大明敞帶有活窗的廳堂,擠滿了人。
微風由窗子中透進,并不感到煩躁。
一共在屋子中坐了三大圓桌,三十幾個客人,不知是不肯來,還是主人為調和起見?其中幾乎完全是所謂岸然的一群。
惟有東邊一桌,座上坐了兩位粗夏布大衫的鄉老。
他們的誠厚面貌上發出潤光,比起中間上座的山上大師那種應對巧妙的樣子,使旁觀者真有出家人與非出家人之感。
話是淩亂而紛雜,我偶而聽見幾句,一點頭緒摸不到。
那位常是好穿寶藍色馬褂的老人,他的年齡與資格自然是這個小地方“耆舊傳”中的人物。
他中年出過“仕”,大約是清末知縣或州同一類官職,又是一般人所稱的“善人”。
在鄉下有房地,與一所土山竹樹的花園,還有一座廳堂,一帶回廊,與一個八角茅亭。
因此常被稱羨他會享緻仕的清福。
七八個兒孫,小的也在中學裡讀書。
地方人時常推崇這老人能以提倡維新,不似許多做清朝官的頑固。
這樣有意或無意的贊美,老人每聽見便用尖指甲的右手輕輕捋着下胡微微一笑,笑中神秘地微露出他幾十年生活經曆的反應。
他隻是甘心随俗,以“不求其解”的微笑态度消遣他的殘年。
在小小安樂的鄉村中開那麼一次祝壽大會,是出自老人的子孫與賓朋的慫恿。
老人對諸事不主張絕對可否,便應允了。
但他卻有一個條件便是,任何人凡來祝壽的一律平等招待:不能因為身份分貴賤等次,其餘,便聽憑備辦壽禮者的主持,這在古老的鄉下便是熱鬧而新鮮的辦法了。
我因為正由遠方回到家中,以故鄉的禮俗須去參加,又要看看這老人做壽的辦法,于是在七月的熱天裡,我穿了紗衫往老人的花園走去。
果然有不少去賀壽的人,縣中的紳士與學務委員、校長們,這自然都十分岸然地坐在高背椅與磁墩之上,而這許多馬褂長衫的大人們中間居然也有些藍布銅鈕的鄉老,與滿面油汗的工匠人,他們雖也一律穿件特有或借來的長衣,雖然主人原有平等待遇的宣言,不過這些所謂“下流寄生者”總不與那岸然的人們談得上。
在園中的大廳與回廊上似是各不相犯的防禦地,大人們卻越發顯出寬容态度,高聲談笑,吸着銀花水筒中的皮絲,似在向那些人招呼,“來,我們這次特為容許你們這些人到我們近前!”但雖經主人的一例應酬,卻終不能合在一處。
我正在兩堆人中往返地看着,卻蓦然發現有一個穿青羽紗寬袍的和尚,兩手遞弄着一串深紫色珠子立在岸然的一群之中。
四十六七歲,他似乎是這兩大群中的一個特殊角色。
他身旁圍立着四五個着半截紗衫與咕噜咕噜吸水煙的大人,正在十分客氣的交談。
“還不到廳上等着開桌……聽那秃頭瞎說!……走,走!……”近三十歲的近視先生從我身旁竹籬邊溜過來,用金漆骨扇招呼站在回廊中白面皮的那位。
“喂!聽新聞去,他那山上的新聞多啦。
……”白面皮的人這樣答着,一大步已經跨出朱紅色的卐字欄外。
“這些東西還有好話說?……真讨厭。
我犯惡透了這秃頭,他那山上,我看日後一樣也有章日山的事才痛快呢。
”扇頭向空中揮個半圈。
“罷呀,你怎麼恨的牙癢?是啊,在人家山上造林不成,……可是你也太狠!……”白面皮微帶吃吃口音的沒曾說完,被那位拉着走去,争辯的話便聽不清楚。
但是,章日山上有什麼事呢?立在密密的藤蘿蔭下,我忽然覺得山的形勢如在目前。
雖隻到過一次,那陰森峻陡的山坡與全是鐵色石鋪的僻徑,想來還覺得有些幽怖之感。
本來這山離我家不過幾十裡地,是近處的古迹。
無意中聽這兩位漂亮來客說及,使我突然記起和尚便是這村西小山上什麼廟的住持。
幼小時候在親戚家曾見他穿了繡花古衣,做齋唪經,年歲久了,驟然不易認清。
對那面貌看去:團團平凹的黃臉,一撮還沒剃的稀疏上須,不錯,那雙小而靈活的眼睛還同他年輕時一樣,尤其是他那應酬的姿态。
正回思着飛去的年光,對着欄外争豔的鳳仙花有點怅然!接着少主人們出來讓客就座,擺桌,一陣聲音,便把我也擁上大廳去。
三間寬大明敞帶有活窗的廳堂,擠滿了人。
微風由窗子中透進,并不感到煩躁。
一共在屋子中坐了三大圓桌,三十幾個客人,不知是不肯來,還是主人為調和起見?其中幾乎完全是所謂岸然的一群。
惟有東邊一桌,座上坐了兩位粗夏布大衫的鄉老。
他們的誠厚面貌上發出潤光,比起中間上座的山上大師那種應對巧妙的樣子,使旁觀者真有出家人與非出家人之感。
話是淩亂而紛雜,我偶而聽見幾句,一點頭緒摸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