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五

關燈
深入聖聽。

    不殺之仁。

    其利甚弘。

    俾大弟子。

    為帝股肱。

    至西雲公。

    能嗣其業。

    據獅子座。

    為衆演說。

    聞者贊歎。

    信者鄉風。

    得者如寶。

    悟者如空○今皇帝聖。

    深契道要。

    曰臨濟宗。

    繄爾能紹。

    即心即佛。

    時乃世守。

    傳不以言。

    而以心受。

    皇帝萬年。

    正法永傳。

    尚迪後人。

    勿昧其原。

     敕賜乞台薩裡神道碑。

    趙子昂為文。

    其略曰。

     太祖皇帝。

    既受天命略定西北諸國。

    回鹘最強最先附。

    遂诏其主亦都護第五子。

    與諸皇子約為兄弟。

    寵異冠諸國。

    自是有一才一藝者。

    畢效于朝。

    至元大德間。

    在位之臣非有攻城戰野之功。

    斬将搴旗之勇。

    而道包儒釋學際天人。

    寄天子之腹心。

    繄生民之休戚者。

    惟趙國文定公而已。

    今上皇帝臨禦之七年始。

    行褒恤之典。

    于是贈公祖父官爵勳封。

    越明年複賜碑墓道。

    命臣孟俯為之文。

    當世祖時。

    公為平章政事。

    臣為兵部郎中。

    趨走省闼識公為舊。

    承言論政知公為詳。

    敢不隻奉。

     ⊙明诏。

    公諱乞台薩裡。

    早受浮圖法于智全末利可吾坡地沙。

    圓通辨悟。

    當時鹹推讓之。

    累贈純誠守正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趙國公。

    谥通敏。

    又從國師八思馬學密乘。

    不數月盡通其書。

    旁達諸國及漢語。

    世祖知其材俾習漢文書。

    領之遂通諸經史百家。

    若陰陽曆數圖緯方技之說。

    靡不精詣。

    會國師西還。

    攜與俱。

    歲餘乞歸省。

    師送之曰。

    以汝之學非為我佛弟子者。

    我敢受女拜耶。

    勉事聖君。

    相泣而别。

    比至門。

    師已上書薦之○裕宗。

    得召入宿衛。

    日以筆劄侍左右。

    至元二十年冬有二僧西來見。

    自言知天象。

    上召通象胥者。

    數輩與語。

    莫能解。

    有脫烈者言。

    公可。

    使立召與語。

    僧乃屈謝不如。

    上大悅。

    明年夏擢朝列大夫左侍儀奉禦秋置集賢館。

    命公領集賢。

    公請以司徒撒裡蠻領之。

    乃以公為中順大夫集賢館學士。

    兼太史院事。

    明年夏遷嘉議大夫。

    明年春升集賢大學士。

    中奉大夫。

    明年春進資德大夫尚書右丞。

    并兼太史院事。

    冬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兼集賢大學士太史院使。

    廿八年乞解機務。

    以為集賢大學士。

    三十年加領太史院事。

    自初授官。

    至是凡八遷并兼左侍儀奉禦。

    明年○世祖登遐○裕聖皇後命公。

    帥翰林集賢太常禮官。

    備禮冊立○成宗即皇帝位。

    明年春以翌戴功加守司徒。

    大德三年複拜平章政事。

    十一年春○成宗宴駕。

    哀恸成疾。

    秋八月十有七日。

    薨于大都發祥裡第。

    年六十三。

    以是月日葬城西南岡子原。

     ⊙敕賜佛國普安溫禅師塔銘。

    侍書奎章閣虞集撰。

    其略曰。

    師諱至溫。

    字其玉。

    一号全一。

    邢州郝氏子也。

    幼聰敏異常。

    兒年六歲。

    其母攜之至龐馬村。

    見寂照和尚于淨土院。

    寂照曰。

    汝其為釋氏乎。

    師心許之。

    會寂照避亂去隐遼西。

    乃禮寂照弟子辨庵讷而祝發焉。

    無還富公主淨土。

    莅衆甚嚴。

    師不以為忤。

    庚寅之歲無還開法萬壽。

    師與十僧同往佐之。

    萬松某公以青州辨公宗旨開示法要。

    門庭高廣。

    四方尊之。

    師見萬松始以才氣過人。

    稍不容于衆。

    然而博記多聞論辨無礙。

    百家諸子之言。

    多所涉獵又善草書。

    有颠素之遺法。

    年才十有五。

    為萬松侍者。

    凡萬松偈頌法語。

    一聞辄了之。

    遂得法焉。

    常以侍者代應對。

    談鋒之利不可犯。

    時人已深期之。

    故太保劉文貞公。

    長師一歲。

    少時相好也。

    劉公厭世。

    故思學道。

    師勸之為僧。

    同參西京寶勝明公。

    既而為○世祖知。

    遇侍帏幄。

    為謀臣。

    薦師可大用。

    得召見。

    與語大悅。

    将授以官。

    弗受曰。

    天下佛法流通。

    臣僧之願。

    富貴非所望也。

    留王庭多有贊益。

    居三歲遣還。

    出賜金資。

    日用不計其費。

    時○憲宗命海雲主釋教○诏天下作資戎會。

    師持○旨宣布中外。

    而輔成之○世祖征雲南還。

    劉公請承制。

    錫師号曰佛國普安大禅師。

    總攝關西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懷孟等州僧尼之事。

    刻印以賜師。

    銳意衛教。

    凡僧之田廬見侵于豪富及他教者。

    皆力歸之。

    馳驲四出周于所履。

    必獲其志乃已。

    自其門人或勸之少憩弗懈也○憲宗末年。

    僧道士有诤。

    各為違言以相危○上命聚訟于和林剖決真僞。

    師從少林諸師辨之。

    道士義堕剃須發者十七人。

    道宮之複為者以千百計。

    中統建元釋教大盛。

    僧衆賴之甚思師之功焉。

    而師遂納印辭職。

    每歲官賜金修寺之外。

    世味泊如也。

    至元丁卯五月二十二日。

    以疾終于桓州之天宮寺西向右脅而化。

    當暑儀形如生。

    更有異香三日。

    火浴之心舌牙不壞。

    衆庶掊其地深數尺。

    猶得舍利雲。

    世壽五十一。

    僧臘四十。

    臣聞 世祖皇帝聖度如天。

    善馭豪傑自在 潛邸。

    至于混一海内。

    天下之人材大小畢至。

    以足其任使。

    故其功業之盛。

    巍巍然赫赫然。

    三代而下帝王未有或之及也。

    浮圖氏以寂滅為宗。

    而材器文辨如溫公。

    亦豈常人之流哉。

    敢叙而表之。

    以見夫興王之運其人如此。

    銘曰。

    維昔世皇。

    始理開平。

    作其潛藩。

    有宮有城顧瞻東隅。

    泉甘土厚。

    蜿蜒來止。

    屬垣負阜。

    命建仁祠。

    龍光是名。

    權輿來屍。

    僧有豪英。

    氣如虹霓。

    辨若風雨。

    縱橫淩厲。

    莫敢餘侮 世皇有為。

    群策是稽。

    名見從容。

    出其端倪。

    善則利器。

    俾反初服。

    報德不回。

    屹若孤鹄。

    林林釋徒。

    禀教以居。

    孰為紛更。

    入主出孥。

    天子有命。

    存完去駁。

    我馳我驅。

    立折其角。

    燕趙之間。

    至于陝關。

    我田我廬匪歸匪艱。

     世皇禦一。

    民用甯一。

    而釋之門。

    既振既息。

    時龍光師。

    燕居弗馳。

    散其緒餘。

    為書為詩。

    詩揚宗風。

    書縱逸趣。

    沛将有述。

    棄而遽去。

    維時名僧。

    至于公卿。

    有诔有辭。

    失之若驚。

    垂八十年。

    英标如在。

    誰知表之。

    嗣者七代。

    義舉有聞。

    天子喜之。

    史臣屬辭。

    以系遐思。

     (庚戌) 正月行使曆代舊錢○十月十八日大赦。

     大師魯國忠武王木華黎。

    身長七尺。

    虎首虬須黑面多謀略。

    雄勇冠一時。

    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

    俱以忠勇佐 太祖。

    時号掇裡班曲律。

    猶漢言四傑也 太祖行次東印度 鐵門關侍衛者。

    見一獸鹿形馬尾綠色而獨角。

    能為人言。

    曰汝軍宜早回 上怪問耶律晉卿楚才。

    奏曰。

    此獸名角[角  耑]日行一萬八千裡。

    解四夷語。

    是惡殺之象。

    蓋上天遣之。

    以告陛下。

    願承天心宥此數國人命。

    寔陛下無疆之福。

    即日下诏班師(右出本朝功臣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