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辛亥) 正月五日。
以上年十一月廿三日。
郊祀大赦。
三月十八日。
登極大赦。
賜高年帛○四月禁使新舊銅錢及至大銀鈔。
⊙革罷僧道衙門。
論曰。
望五位以升階。
轉二依而就果者。
上乘菩薩也。
以四向一坐而證成三生百劫而彰号者。
緣覺聲聞也。
聖賢品級教有明文。
唯妙悟自心入佛知見者。
千聖尚不為。
何階級之有。
大教東被三百五十餘年。
後魏以趙郡沙門法果。
為沙門統。
供施之不足。
又官品之。
遂授輔國宜城子忠信侯。
尋進公爵曰安城。
封官自果始也。
梁以惠超為壽光殿學士。
後周選僧道中學問優贍者。
充通道觀學士。
仍改服色。
随以彥琮為翻經館學士。
唐中宗神龍二年。
造聖善寺成。
惠範惠珍法藏大行會寂元壁仁方崇先進國。
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
蓋以營像修造之功也。
尋加惠範正議大夫上庸郡公。
寺主至銀青光祿大夫。
俸料房閣已上同職官給。
玄宗蔔平内難。
僧清潤封官三品。
醫甯王疾愈。
僧賜绯袍。
代宗加不空三藏。
至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食邑三千戶。
辭讓數四不允。
空曰。
吾以法濟世。
不意垂死濫污封爵故秩。
唯空為極矣。
宋金兩朝南北殊風而封釋官秩頗存典故。
然猶遵律印信未聞。
迨我皇元世祖皇帝混一海宇。
條綱制度一出睿思。
謂以俗制于僧殊失崇敬。
谕天下設立宣政院僧錄僧正都綱司。
錫以印信。
行移各路。
主掌教門護持教法。
賴聖天子不負佛囑也。
然而稗販之流。
好爵縻賢恃其所貴而貴之。
奔走伺候處污不羞。
以敲樸喧嚣牒訴倥[傯-囪+(句-口+夕)]為得志。
不奪不厭。
緻有囊加巴僧錄往取栲栳山僧錢罔咈律行。
可謂師子身蟲也。
仁宗皇帝居儲宮日。
目擊其弊。
降旨。
除宣政院外。
一例革之。
是亦不負靈山付囑也。
於戲朝廷尚行于爵秩。
釋子乃競于官階。
官階無盡期。
貪愛無滿分。
胡不養其妻子跪拜君親。
何異織女七襄牽牛負轭者耶。
識達于此無取焉。
盛矣乎不空。
粉澤。
⊙大教有功。
猶愧濫污。
今何人而欲假名器哉。
(壬子) 仁宗文英武章皇帝○十月廿九日。
以諸王入觐大赦。
改皇慶。
(癸醜) 十月十八日。
诏科場。
以經義取士。
⊙(甲寅) 正月廿二日。
改延祐。
大赦○(十一月遣使經理江西江浙湖廣田糧)弘教佛智三藏法師入寂。
公積甯氏。
諱沙啰巴觀照。
事上師着栗[土/火]學佛氏法。
善吐番文字。
頗得秘密之要。
世祖皇帝嘗受教于帝師發思巴。
诏師譯語。
辭緻明辨允惬聖衷。
诏賜大辯廣智法師。
河西之人。
尊其道而不敢名。
止稱其氏。
至呼其子弟皆曰此積甯法師家。
其為見重如此。
公昆弟四人。
公其季也。
總丱之歲。
依帝師發思巴薙染為僧。
學諸部灌頂之法。
時有上士名刺溫蔔。
以焰曼德迦密乘之要。
見稱于世。
帝師命公往學此法。
溫蔔以公器偉識高非流輩比。
悉以秘要授之。
于是王公大人凡有志茲道者皆于公師而受焉。
帝師迦啰思巴幹即哩。
以公之能薦之世祖。
诏譯諸秘要。
俾傳于世。
時僧司雖盛風紀寖蔽。
所在官吏既不能幹城遺法抗禦外侮。
返為諸僧之害。
桂蠹乘癰雖欲去之。
莫能盡也。
頹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久選能者欲使正之。
以白帝師。
佥謂諸色之人豈無能者。
必以為識時務孰與公賢。
以诏授江浙等處釋教總統。
既至削去煩苛務從寬大。
其人安之。
既而改授福建等處釋教總統。
以其氣之正。
數與同列乖迕而不合。
公謂天下何事。
況教門乎。
蓋吾人之庸自擾之耳。
夫設官愈多則事愈煩。
今諸僧之苦。
蓋事煩而官多也。
十羊九牧。
其為苛擾可勝言哉。
建言罷之。
以聞。
诏罷諸路總所。
議者稱其高。
公既得請乃遁迹壟坻。
築室種樹蓋将終焉。
至大中以皇太子令召至京師。
诏授光祿大夫司徒。
仁宗皇帝龍德淵潛之日。
嘗問法于公。
知公之賢。
既踐天位眷遇益隆诏給廪既館于慶壽寺。
诏公所譯皆闆行之。
公幼而穎悟。
諸國語言皆不學而能。
自為兒人皆以為必成大器。
既長果能樹立。
緻位三公。
雖以德藝。
抑亦遭遇于時也。
其始為佛誦其言觀其義。
既涉其涯遂厲于深。
為人好賢愛能。
尤能取諸人。
以為善。
談論之際發其端已。
得過半之思。
故其所有皆以好問而緻。
是以名勝之流皆從之。
遊以師友相處。
延祐元年十月五日殁。
年五十有六。
其始疾也。
诏賜中統鈔萬缗俾求醫藥。
太尉沈王往視疾焉。
既殁。
又賜币萬缗以給葬事。
遣使驿送其喪歸葬故裡。
門弟子相與建塔以表其藏。
壽安山雲麓洪公。
作銘有謂。
佛法之傳必資翻譯。
故譯梵為華。
或敵對名物。
或唯以義。
必博通經論。
善兩方之言。
始能為之。
是以道安嘗謂。
翻譯微言有五失本三不易。
故非能者不足以有為也。
所以傳列十科。
翻譯居首者。
豈非以其為之難功之大乎。
予嘗以诏與京邑諸公校雠藏典。
曆觀自古翻譯之家。
以義譯經如秦之羅什。
譯論唐之奘公。
十數人之作。
所謂禹吾無間然矣。
其餘或指義暧昧。
或文辭疏拙。
夫義之暧昧。
蓋譯者之未盡文。
或疏拙潤色之失也。
因思安公之言。
以謂以彌天之高。
尚稱不易。
今之譯者何其易哉。
自季葉以來。
譯場久廢。
能者蓋寡。
豈意人物凋殘之際乃見公乎。
觀其所譯可謂能者哉。
⊙秦州普覺法師卒。
教自隋唐之後。
傳者各宗其說。
遂派而為三。
由止觀之門。
觀假而悟空。
觀空
以上年十一月廿三日。
郊祀大赦。
三月十八日。
登極大赦。
賜高年帛○四月禁使新舊銅錢及至大銀鈔。
⊙革罷僧道衙門。
論曰。
望五位以升階。
轉二依而就果者。
上乘菩薩也。
以四向一坐而證成三生百劫而彰号者。
緣覺聲聞也。
聖賢品級教有明文。
唯妙悟自心入佛知見者。
千聖尚不為。
何階級之有。
大教東被三百五十餘年。
後魏以趙郡沙門法果。
為沙門統。
供施之不足。
又官品之。
遂授輔國宜城子忠信侯。
尋進公爵曰安城。
封官自果始也。
梁以惠超為壽光殿學士。
後周選僧道中學問優贍者。
充通道觀學士。
仍改服色。
随以彥琮為翻經館學士。
唐中宗神龍二年。
造聖善寺成。
惠範惠珍法藏大行會寂元壁仁方崇先進國。
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
蓋以營像修造之功也。
尋加惠範正議大夫上庸郡公。
寺主至銀青光祿大夫。
俸料房閣已上同職官給。
玄宗蔔平内難。
僧清潤封官三品。
醫甯王疾愈。
僧賜绯袍。
代宗加不空三藏。
至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食邑三千戶。
辭讓數四不允。
空曰。
吾以法濟世。
不意垂死濫污封爵故秩。
唯空為極矣。
宋金兩朝南北殊風而封釋官秩頗存典故。
然猶遵律印信未聞。
迨我皇元世祖皇帝混一海宇。
條綱制度一出睿思。
謂以俗制于僧殊失崇敬。
谕天下設立宣政院僧錄僧正都綱司。
錫以印信。
行移各路。
主掌教門護持教法。
賴聖天子不負佛囑也。
然而稗販之流。
好爵縻賢恃其所貴而貴之。
奔走伺候處污不羞。
以敲樸喧嚣牒訴倥[傯-囪+(句-口+夕)]為得志。
不奪不厭。
緻有囊加巴僧錄往取栲栳山僧錢罔咈律行。
可謂師子身蟲也。
仁宗皇帝居儲宮日。
目擊其弊。
降旨。
除宣政院外。
一例革之。
是亦不負靈山付囑也。
於戲朝廷尚行于爵秩。
釋子乃競于官階。
官階無盡期。
貪愛無滿分。
胡不養其妻子跪拜君親。
何異織女七襄牽牛負轭者耶。
識達于此無取焉。
盛矣乎不空。
粉澤。
⊙大教有功。
猶愧濫污。
今何人而欲假名器哉。
(壬子) 仁宗文英武章皇帝○十月廿九日。
以諸王入觐大赦。
改皇慶。
(癸醜) 十月十八日。
诏科場。
以經義取士。
⊙(甲寅) 正月廿二日。
改延祐。
大赦○(十一月遣使經理江西江浙湖廣田糧)弘教佛智三藏法師入寂。
公積甯氏。
諱沙啰巴觀照。
事上師着栗[土/火]學佛氏法。
善吐番文字。
頗得秘密之要。
世祖皇帝嘗受教于帝師發思巴。
诏師譯語。
辭緻明辨允惬聖衷。
诏賜大辯廣智法師。
河西之人。
尊其道而不敢名。
止稱其氏。
至呼其子弟皆曰此積甯法師家。
其為見重如此。
公昆弟四人。
公其季也。
總丱之歲。
依帝師發思巴薙染為僧。
學諸部灌頂之法。
時有上士名刺溫蔔。
以焰曼德迦密乘之要。
見稱于世。
帝師命公往學此法。
溫蔔以公器偉識高非流輩比。
悉以秘要授之。
于是王公大人凡有志茲道者皆于公師而受焉。
帝師迦啰思巴幹即哩。
以公之能薦之世祖。
诏譯諸秘要。
俾傳于世。
時僧司雖盛風紀寖蔽。
所在官吏既不能幹城遺法抗禦外侮。
返為諸僧之害。
桂蠹乘癰雖欲去之。
莫能盡也。
頹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久選能者欲使正之。
以白帝師。
佥謂諸色之人豈無能者。
必以為識時務孰與公賢。
以诏授江浙等處釋教總統。
既至削去煩苛務從寬大。
其人安之。
既而改授福建等處釋教總統。
以其氣之正。
數與同列乖迕而不合。
公謂天下何事。
況教門乎。
蓋吾人之庸自擾之耳。
夫設官愈多則事愈煩。
今諸僧之苦。
蓋事煩而官多也。
十羊九牧。
其為苛擾可勝言哉。
建言罷之。
以聞。
诏罷諸路總所。
議者稱其高。
公既得請乃遁迹壟坻。
築室種樹蓋将終焉。
至大中以皇太子令召至京師。
诏授光祿大夫司徒。
仁宗皇帝龍德淵潛之日。
嘗問法于公。
知公之賢。
既踐天位眷遇益隆诏給廪既館于慶壽寺。
诏公所譯皆闆行之。
公幼而穎悟。
諸國語言皆不學而能。
自為兒人皆以為必成大器。
既長果能樹立。
緻位三公。
雖以德藝。
抑亦遭遇于時也。
其始為佛誦其言觀其義。
既涉其涯遂厲于深。
為人好賢愛能。
尤能取諸人。
以為善。
談論之際發其端已。
得過半之思。
故其所有皆以好問而緻。
是以名勝之流皆從之。
遊以師友相處。
延祐元年十月五日殁。
年五十有六。
其始疾也。
诏賜中統鈔萬缗俾求醫藥。
太尉沈王往視疾焉。
既殁。
又賜币萬缗以給葬事。
遣使驿送其喪歸葬故裡。
門弟子相與建塔以表其藏。
壽安山雲麓洪公。
作銘有謂。
佛法之傳必資翻譯。
故譯梵為華。
或敵對名物。
或唯以義。
必博通經論。
善兩方之言。
始能為之。
是以道安嘗謂。
翻譯微言有五失本三不易。
故非能者不足以有為也。
所以傳列十科。
翻譯居首者。
豈非以其為之難功之大乎。
予嘗以诏與京邑諸公校雠藏典。
曆觀自古翻譯之家。
以義譯經如秦之羅什。
譯論唐之奘公。
十數人之作。
所謂禹吾無間然矣。
其餘或指義暧昧。
或文辭疏拙。
夫義之暧昧。
蓋譯者之未盡文。
或疏拙潤色之失也。
因思安公之言。
以謂以彌天之高。
尚稱不易。
今之譯者何其易哉。
自季葉以來。
譯場久廢。
能者蓋寡。
豈意人物凋殘之際乃見公乎。
觀其所譯可謂能者哉。
⊙秦州普覺法師卒。
教自隋唐之後。
傳者各宗其說。
遂派而為三。
由止觀之門。
觀假而悟空。
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