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後記(1)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一部殘篇是被死亡篡改過的一件作品。
&rdquo阿多諾對藝術品的這一隐喻說法,實際上也适用于他本人從事的最後一項哲學研究。
《美學理論》的印刷文本,就是阿多諾的一部未曾脫手的、興許永遠不會送交付梓的文稿。
我們現在出版的這部殘篇,盡可能忠實于1969年8月所假定的樣态。
在其謝世的前幾日,阿多諾在一封信裡言明,本書的定稿需要自己&ldquo竭盡餘力,再作修改&rdquo。
他想要修改的部分,&ldquo與其說是主旨内容上的,毋甯說是編排結構上的&rdquo。
阿多諾曾經寫道:&ldquo本書的主旨實際上&hellip&hellip都已俱在。
&rdquo當時,他期望在1970年中期最後定稿。
他原想對書稿中的材料作出許多調整,對有些部分進行删節,尤其要在正文中插入發表在《附錄一》中的那些片斷。
另外,他打算完全重寫初稿導言。
最後,他還想對語言表述的諸多細節再加潤色。
可以說,本書是一部未完成的遺作。
同那部計劃專論道德哲學的著作《否定的辯證法》一樣,《美學理論》這部專著旨在&ldquo再現我思想中的精髓&rdquo。
阿多諾的這一言論,盡管對自己的其他論著有失公正之嫌&mdash&mdash從克爾凱郭爾(1933年)到貝爾格(1968年)都對各自的論著有過類似評說,一種隻有作者自己才能作出的貌似公正的評說&mdash&mdash但卻使人倍加重視這部被死亡篡改過的論著的重要價值。
阿多諾認為,&ldquo一部作品的殘缺不整性,成為其表現方式的組成部分&rdquo(因為此種方式對作為阿多諾哲學之組成部分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提出批評),由此排除那種必然由精神犯下的幻象過失。
從摧毀《美學理論》文本所證要旨的角度來看,阿多諾的這一論點難以令人信服。
對阿多諾來講,殘章斷篇的概念具有雙重意義。
這會指涉某種生産性的東西:系統性理論要表露其真理性内容,就必須化分為殘篇或片段。
《美學理論》不屬于這種情況。
該書作為殘篇具有不同含義;我們這裡所處理的是一部在實現其内部形式律之前曾幾易其稿的遺作。
阿多諾的思想作為一個整體,向來抵制任何企圖從死亡事實中擠出某種形而上意義的做法。
這樣做就得接受死亡鑄成的破壞。
就阿多諾而言,有兩個相關的傳記片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他始終不相信本雅明的作品《拱門街計劃》(ArcadesProject)并非是廢物利用的論點;二是他從來沒有默認貝爾格的歌劇《魯魯》的器樂演奏手段仍不完善這一事實。
本書編者并不隐瞞《美學理論》一書的殘篇本性。
編者絕不能自欺欺人,即便甘心自欺也不可能如此行事。
如果一部殘篇純屬偶然所緻,那就沒有必要去默認這部殘篇了。
然而,忠實性是阿多諾本人一貫倡導力行的原則,該原則要求人們切勿改動殘篇,隻需完整呈現。
在1949&mdash1950學年冬季學期,阿多諾恢複了法蘭克福大學的教席。
到了1950年夏季學期,他講授美學課程。
随後,他四次講授此課;最後一次始于1967年夏季學期,長達一學年之久。
當時,《美學理論》的大部分初稿已經寫成。
我們無法斷定阿多諾于何時構想出撰寫一部美學論著的計劃。
阿多諾曾偶爾提到這是一部&ldquo他終生推遲下筆&rdquo的著作。
早先的有些筆記,可追溯到1956年6月。
他晚年的朋友彼得·蘇爾肯普(PeterSuhrkamp),期望阿多諾撰寫一部美學專著,這一期望或許是促成這一寫作計劃變得更加現實的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阿多諾有意将自己的美學思想整合在一起,即把這些思想發展成一個連貫完整、結構嚴謹的理論框架;在此之前,這些思想大多見于許多有關音樂與文學的論著中,經常被視作梗概性的漫談随筆,确有些狂文妄語的味道。
在阿多諾早期著作中,其實際思想要旨似乎一直與那種将這些思想從哲學上貫通彙集起來的知性格格不入。
他自己認為,對藝術所做的那些實際研究,&ldquo與其說是對美學理論的某種運用結果,毋甯說是再現了美學理論不可分割的組成契機&rdquo。
在1961年5月4日那天,阿多諾着手口授《美學理論》第一稿;該稿由比較簡短的段落組成。
為了撰寫《否定的辯證法》,《美學理論》一書的寫作計劃隻好停止。
到了1966年夏季,當《否定的辯證法》脫稿之後,阿多諾于1966年10月25日又開始重寫《美學理論》。
該書早先以段落為結構,這次則以章節代之。
阿多諾在此書的&ldquo系統性組合&rdquo方面,也就是在仔細分解材料方面頗下功夫。
到了1967年1月底,初稿已完成四分之一。
口授工作在1967年持續未停。
這期間阿多諾為塗爾幹的《社會學與哲學》(SociologyandPhilosophy)一書的德文譯本撰寫了一篇導論,同時為魯道夫·博爾夏特的詩集撰寫了一篇序言。
根據其一則日記所載,
&rdquo阿多諾對藝術品的這一隐喻說法,實際上也适用于他本人從事的最後一項哲學研究。
《美學理論》的印刷文本,就是阿多諾的一部未曾脫手的、興許永遠不會送交付梓的文稿。
我們現在出版的這部殘篇,盡可能忠實于1969年8月所假定的樣态。
在其謝世的前幾日,阿多諾在一封信裡言明,本書的定稿需要自己&ldquo竭盡餘力,再作修改&rdquo。
他想要修改的部分,&ldquo與其說是主旨内容上的,毋甯說是編排結構上的&rdquo。
阿多諾曾經寫道:&ldquo本書的主旨實際上&hellip&hellip都已俱在。
&rdquo當時,他期望在1970年中期最後定稿。
他原想對書稿中的材料作出許多調整,對有些部分進行删節,尤其要在正文中插入發表在《附錄一》中的那些片斷。
另外,他打算完全重寫初稿導言。
最後,他還想對語言表述的諸多細節再加潤色。
可以說,本書是一部未完成的遺作。
同那部計劃專論道德哲學的著作《否定的辯證法》一樣,《美學理論》這部專著旨在&ldquo再現我思想中的精髓&rdquo。
阿多諾的這一言論,盡管對自己的其他論著有失公正之嫌&mdash&mdash從克爾凱郭爾(1933年)到貝爾格(1968年)都對各自的論著有過類似評說,一種隻有作者自己才能作出的貌似公正的評說&mdash&mdash但卻使人倍加重視這部被死亡篡改過的論著的重要價值。
阿多諾認為,&ldquo一部作品的殘缺不整性,成為其表現方式的組成部分&rdquo(因為此種方式對作為阿多諾哲學之組成部分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提出批評),由此排除那種必然由精神犯下的幻象過失。
從摧毀《美學理論》文本所證要旨的角度來看,阿多諾的這一論點難以令人信服。
對阿多諾來講,殘章斷篇的概念具有雙重意義。
這會指涉某種生産性的東西:系統性理論要表露其真理性内容,就必須化分為殘篇或片段。
《美學理論》不屬于這種情況。
該書作為殘篇具有不同含義;我們這裡所處理的是一部在實現其内部形式律之前曾幾易其稿的遺作。
阿多諾的思想作為一個整體,向來抵制任何企圖從死亡事實中擠出某種形而上意義的做法。
這樣做就得接受死亡鑄成的破壞。
就阿多諾而言,有兩個相關的傳記片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他始終不相信本雅明的作品《拱門街計劃》(ArcadesProject)并非是廢物利用的論點;二是他從來沒有默認貝爾格的歌劇《魯魯》的器樂演奏手段仍不完善這一事實。
本書編者并不隐瞞《美學理論》一書的殘篇本性。
編者絕不能自欺欺人,即便甘心自欺也不可能如此行事。
如果一部殘篇純屬偶然所緻,那就沒有必要去默認這部殘篇了。
然而,忠實性是阿多諾本人一貫倡導力行的原則,該原則要求人們切勿改動殘篇,隻需完整呈現。
在1949&mdash1950學年冬季學期,阿多諾恢複了法蘭克福大學的教席。
到了1950年夏季學期,他講授美學課程。
随後,他四次講授此課;最後一次始于1967年夏季學期,長達一學年之久。
當時,《美學理論》的大部分初稿已經寫成。
我們無法斷定阿多諾于何時構想出撰寫一部美學論著的計劃。
阿多諾曾偶爾提到這是一部&ldquo他終生推遲下筆&rdquo的著作。
早先的有些筆記,可追溯到1956年6月。
他晚年的朋友彼得·蘇爾肯普(PeterSuhrkamp),期望阿多諾撰寫一部美學專著,這一期望或許是促成這一寫作計劃變得更加現實的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阿多諾有意将自己的美學思想整合在一起,即把這些思想發展成一個連貫完整、結構嚴謹的理論框架;在此之前,這些思想大多見于許多有關音樂與文學的論著中,經常被視作梗概性的漫談随筆,确有些狂文妄語的味道。
在阿多諾早期著作中,其實際思想要旨似乎一直與那種将這些思想從哲學上貫通彙集起來的知性格格不入。
他自己認為,對藝術所做的那些實際研究,&ldquo與其說是對美學理論的某種運用結果,毋甯說是再現了美學理論不可分割的組成契機&rdquo。
在1961年5月4日那天,阿多諾着手口授《美學理論》第一稿;該稿由比較簡短的段落組成。
為了撰寫《否定的辯證法》,《美學理論》一書的寫作計劃隻好停止。
到了1966年夏季,當《否定的辯證法》脫稿之後,阿多諾于1966年10月25日又開始重寫《美學理論》。
該書早先以段落為結構,這次則以章節代之。
阿多諾在此書的&ldquo系統性組合&rdquo方面,也就是在仔細分解材料方面頗下功夫。
到了1967年1月底,初稿已完成四分之一。
口授工作在1967年持續未停。
這期間阿多諾為塗爾幹的《社會學與哲學》(SociologyandPhilosophy)一書的德文譯本撰寫了一篇導論,同時為魯道夫·博爾夏特的詩集撰寫了一篇序言。
根據其一則日記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