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煮一壺英雄酒--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
董卓好像是一個窺視者,存獅虎之心,有豺狼之膽,但起先還得像後世那頭面對黔驢的餓虎那樣,先按兵不動。
袁術無疑是一個妄想狂,充滿帝王野心,但除了袁家四世三公的基業和自己因緣湊巧獲得的那一塊南陽肥田,造物主并沒有賜予他别種能耐。
呂布草莽英雄,雖然騎一匹赤兔馬仗一根方天戟也在三國版圖上一度晃蕩得不亦樂乎,但他到底想幹啥子,他赢了之後下一步又會朝哪兒挪,恐怕沒人知道。
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公孫瓒那隻大嗓門又在吆喝什麼買賣呢?斬黃巾他很賣力,與北面的胡人交戰他很認真,後來與袁紹也打得不可開交……直到挺一把劍殺盡妻兒,再放一把野火燒掉自身。
他就為這吆喝嗎? 陶謙、劉表,與韓遂、馬騰相仿,隻是滿足于割據一方的超級低能兒罷了。
"景升(劉表)父子皆豚犬",記得這是當年葉劍英元帥的詩句,言之有理。
袁紹也許有一種哈姆雷特的性格,胸懷大志,卻猶疑不決。
區别是,他沒有哈姆雷特的才華。
荀彧、郭嘉者流,确乎屬智慧的化身,與賈诩等人一樣,他們共同構成三國樂章中最不可或缺的和聲。
當然,荀、郭二位本質上又是與賈诩不同的…… 孔融、祢衡這兩張著名的三國臭嘴,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特定花絮,也頗可玩味。
孫權明哲保身,安心做自己的山寨王。
隻是,他治下的土地哪裡是一座尋常山寨呀,那分明是造物主賜予中國最豐厚的一塊沃土。
劉備是不可思議的,在諸葛亮為他隆中畫策之前,他在中原東奔西走,南逃北颠,簡直有招搖撞騙之嫌。
他幾乎從來沒有主動發動過一次有意味的戰争(主動逃跑的機會倒為數不少),他的行為甚至讓人懷疑,他憑什麼攪和到這場三國紛争中來?他來了,一不留神還做了回皇帝,建了個帝國。
關羽和張飛這一對性格截然相反的好兄弟,主要有這樣兩個共同點:其一、兩人皆武功蓋世,為"萬人敵";其二、兩人都身首異處,未得好死。
趙子龍一杆紅纓槍左挑右刺,在民間名頭锃亮,其實隻是一條出色的好漢,算不得風雲叱咤的大将。
諸葛亮天下奇才,但鑒于他功敗垂成的曆史宿命,我們隻能這樣假設:諸葛孔明最非凡的成就,大概就是為中國塑造一尊千秋完人的偉岸造型。
說到曹操,無論根據他的性格還是他的面容,都不該是京劇舞台上的那一張白臉。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有次寫到曹操瞧着某人(董昭)膚色極佳,狐疑之餘不免有點醋酸,因問"尊顔何以保養得這麼好"?可見,曹操的臉色,不僅有點黃,甚至還可能是充滿菜色的。
如果三國時代可以如黃仁宇先生所言乃是一種"新形态的戰國時代"的話,我們不妨先将曹操想象成那個存鲸吞天下之心的秦王嬴政…… 倒下了,英雄壯偉的軀體,其中還混雜着幾聲豬嚎;逝去了,時間長河中那一段刹那春秋,其中也有着曆史中最漫長的定格。
我們再煮一壺酒吧。
這是一壺英雄酒,中國曆史若少了這股濃烈的酒味,那将會是多麼乏味! 我的風格是窺探,我的态度是評點,我的特權是想象,我的追求是還原,我的立場是好奇,我的手段常常就是不擇手段。
鑒于元人羅貫中已經在這個題材上獲得震古铄今的藝術聲名,别人縱使僅想着從中分一杯羹,也屬癡心妄想。
所以,被羅貫中重點處理過的題材,我隻能謹慎地規避,以免因與大師過于靠近而自暴其醜。
所以,我不得不站在與羅貫中截然相反的立場上,并且識趣地隻在羅氏興趣不大的領域,插上自己那一杠子,我指的乃是使英雄成長為英雄的那一種特殊心理。
我總覺得将英雄類型化(比如将諸葛孔明看成東方式智慧的化身,将關雲長視為忠勇的典範和戰神的代表,将曹阿瞞制作成奸詐的标本),雖然大有助于提高英雄的知名度和傳播率,本質上則無異于釜底抽薪,我們恰恰因此與英雄真切的身影擦肩而過,結果,"此猶昔人,非昔人也。
"英雄其實亦如耳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屬于天下公器的範疇,因而也理所當然地不宜被言語道斷。
英雄是一個開放式的題材,本來就鼓勵公說公理,婆說婆理。
風雅的人固然可以把月亮想象成玉兔蟾宮,卻也沒法禁止如我這等粗人把它看成一隻坑坑窪窪的燒餅。
不成敬意的是,我甚至不敢向讀者擔保,我已經制作出了這一隻燒餅。
戲仿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格,填歪詞如下: 悠悠世事拂千年,吹亂三國青燈。
閃出幾多英雄影:沙場舞大纛,劍光映書生。
白骨深處有神鹿,怎奈倏然無形。
澹澹功名空費盡:運千古奇智,演百般悲情。
袁術無疑是一個妄想狂,充滿帝王野心,但除了袁家四世三公的基業和自己因緣湊巧獲得的那一塊南陽肥田,造物主并沒有賜予他别種能耐。
呂布草莽英雄,雖然騎一匹赤兔馬仗一根方天戟也在三國版圖上一度晃蕩得不亦樂乎,但他到底想幹啥子,他赢了之後下一步又會朝哪兒挪,恐怕沒人知道。
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公孫瓒那隻大嗓門又在吆喝什麼買賣呢?斬黃巾他很賣力,與北面的胡人交戰他很認真,後來與袁紹也打得不可開交……直到挺一把劍殺盡妻兒,再放一把野火燒掉自身。
他就為這吆喝嗎? 陶謙、劉表,與韓遂、馬騰相仿,隻是滿足于割據一方的超級低能兒罷了。
"景升(劉表)父子皆豚犬",記得這是當年葉劍英元帥的詩句,言之有理。
袁紹也許有一種哈姆雷特的性格,胸懷大志,卻猶疑不決。
區别是,他沒有哈姆雷特的才華。
荀彧、郭嘉者流,确乎屬智慧的化身,與賈诩等人一樣,他們共同構成三國樂章中最不可或缺的和聲。
當然,荀、郭二位本質上又是與賈诩不同的…… 孔融、祢衡這兩張著名的三國臭嘴,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特定花絮,也頗可玩味。
孫權明哲保身,安心做自己的山寨王。
隻是,他治下的土地哪裡是一座尋常山寨呀,那分明是造物主賜予中國最豐厚的一塊沃土。
劉備是不可思議的,在諸葛亮為他隆中畫策之前,他在中原東奔西走,南逃北颠,簡直有招搖撞騙之嫌。
他幾乎從來沒有主動發動過一次有意味的戰争(主動逃跑的機會倒為數不少),他的行為甚至讓人懷疑,他憑什麼攪和到這場三國紛争中來?他來了,一不留神還做了回皇帝,建了個帝國。
關羽和張飛這一對性格截然相反的好兄弟,主要有這樣兩個共同點:其一、兩人皆武功蓋世,為"萬人敵";其二、兩人都身首異處,未得好死。
趙子龍一杆紅纓槍左挑右刺,在民間名頭锃亮,其實隻是一條出色的好漢,算不得風雲叱咤的大将。
諸葛亮天下奇才,但鑒于他功敗垂成的曆史宿命,我們隻能這樣假設:諸葛孔明最非凡的成就,大概就是為中國塑造一尊千秋完人的偉岸造型。
說到曹操,無論根據他的性格還是他的面容,都不該是京劇舞台上的那一張白臉。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有次寫到曹操瞧着某人(董昭)膚色極佳,狐疑之餘不免有點醋酸,因問"尊顔何以保養得這麼好"?可見,曹操的臉色,不僅有點黃,甚至還可能是充滿菜色的。
如果三國時代可以如黃仁宇先生所言乃是一種"新形态的戰國時代"的話,我們不妨先将曹操想象成那個存鲸吞天下之心的秦王嬴政…… 倒下了,英雄壯偉的軀體,其中還混雜着幾聲豬嚎;逝去了,時間長河中那一段刹那春秋,其中也有着曆史中最漫長的定格。
我們再煮一壺酒吧。
這是一壺英雄酒,中國曆史若少了這股濃烈的酒味,那将會是多麼乏味! 我的風格是窺探,我的态度是評點,我的特權是想象,我的追求是還原,我的立場是好奇,我的手段常常就是不擇手段。
鑒于元人羅貫中已經在這個題材上獲得震古铄今的藝術聲名,别人縱使僅想着從中分一杯羹,也屬癡心妄想。
所以,被羅貫中重點處理過的題材,我隻能謹慎地規避,以免因與大師過于靠近而自暴其醜。
所以,我不得不站在與羅貫中截然相反的立場上,并且識趣地隻在羅氏興趣不大的領域,插上自己那一杠子,我指的乃是使英雄成長為英雄的那一種特殊心理。
我總覺得将英雄類型化(比如将諸葛孔明看成東方式智慧的化身,将關雲長視為忠勇的典範和戰神的代表,将曹阿瞞制作成奸詐的标本),雖然大有助于提高英雄的知名度和傳播率,本質上則無異于釜底抽薪,我們恰恰因此與英雄真切的身影擦肩而過,結果,"此猶昔人,非昔人也。
"英雄其實亦如耳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屬于天下公器的範疇,因而也理所當然地不宜被言語道斷。
英雄是一個開放式的題材,本來就鼓勵公說公理,婆說婆理。
風雅的人固然可以把月亮想象成玉兔蟾宮,卻也沒法禁止如我這等粗人把它看成一隻坑坑窪窪的燒餅。
不成敬意的是,我甚至不敢向讀者擔保,我已經制作出了這一隻燒餅。
戲仿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格,填歪詞如下: 悠悠世事拂千年,吹亂三國青燈。
閃出幾多英雄影:沙場舞大纛,劍光映書生。
白骨深處有神鹿,怎奈倏然無形。
澹澹功名空費盡:運千古奇智,演百般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