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魔方之七、求賢天下--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孫武子、司馬穰苴亦甘拜下風。
"徐晃帶兵出征時曾經率領兵士先祭拜祖墳,以示敢死之心,這份豪情,自然緣于對曹操知遇之恩的報答。
獎勵的藝術,在于揉入豐厚的人情。
曹操有一次半夜起來巡視營房,發現某帳中隐隐亮着燭光,挑簾而入,卻見手下一文官辦公通宵達旦,終因倦意來襲,昏昏睡去。
曹操當即感動得流下眼淚,脫下自己的棉袍為他披上,方始輕手輕腳地出去。
曹操最出人意外的一次獎勵,在北擊烏丸之後。
我們曾在郭嘉一章裡提到,那一仗曹操雖大獲全勝,但打得奇險。
當時曹操手下衆謀士除郭嘉外,幾乎都曾表示反對。
曹操班師回營,衆謀士正擔心受到曹操的嘲弄,沒曾想他們竟集體受到了獎賜。
"此仗我雖獲勝,實賴天佑,不足自誇",曹操誠懇地總結道:"諸君此前對我的規勸,乃萬安之計,所以仍然應該獎勵。
猶盼諸君日後仍暢所欲言。
"曹操最驚世駭俗的舉動,莫過于他以丞相的身份分别于公元210、214、217年頒布的三道求賢令。
這是三面有可能一舉颠覆中華傳統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大步流星地将這一主張貫徹到無條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舉"成為優先于其他所有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
唐突聖賢、藐視禮法的雄心魄力,則在曹操不憚其煩舉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顯示。
曹操明白告訴世人:無論你是否有過"汙辱之名"、"見笑之恥",或即使你有過如"貪将吳起"那種"殺妻取信"、"母死不歸"的大惡行徑,隻要你确有能力,仍會得到我的重用。
自孔老夫子倡導"舉逸民"以來,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範圍的"舉逸民"活動。
曹操對負責薦舉官員的部下(所謂"有司")所提要求是: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陳寅恪先生對此頗有一番銳識,值得敬錄于此。
在對儒家倫理及當時士大夫遴選範圍作出一番梳理後,陳先生寫道:"孟德三令……則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來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産也。
由此推之,則東漢士大夫儒家體用一緻及周孔道德之堡壘無從堅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據矣。
故孟德三令,非僅一時求才之旨意,實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為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之大變革……(下揣曹操之隐秘)蓋孟德出身閹豎家庭,而閹宦之人,在儒家經典教義中不能取有政治上之地位。
若不對此不兩立之教義,摧陷廓清之,則本身無以立足,更無從與士大夫階級之袁氏等相競争也"(詳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鐘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一文)。
以小可之不敏無學,焉敢對陳先生鐵論妄置一詞,雖然,我難免又會想,曹操本非閹宦輩之嫡親後人,閹宦弄權,不僅非自東漢始(秦時即有趙高篡柄),亦非自東漢亡,何以唯獨曹操會揣此"摧陷廓清"之念,而行此非常之事呢?陳壽的回答應該是富有啟發的:曹操乃"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我們隻有在結合時代特征的同時不忘記結合曹操的性格特征,才更有可能接近他的"隐秘"。
曹操性格中的隐秘,連對曹操口誅不止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也大感困惑,在他們評點《三國演義》的文字中,我們便經常讀到一些意外的贊揚文字,如"阿螨的是可兒"、"老瞞最會和事""語甚趣"之類。
這雖然可歸結為羅貫中古典現實主義小說本身的魅力,卻也表明這個事實:曹操是難以被言語道斷的。
"徐晃帶兵出征時曾經率領兵士先祭拜祖墳,以示敢死之心,這份豪情,自然緣于對曹操知遇之恩的報答。
獎勵的藝術,在于揉入豐厚的人情。
曹操有一次半夜起來巡視營房,發現某帳中隐隐亮着燭光,挑簾而入,卻見手下一文官辦公通宵達旦,終因倦意來襲,昏昏睡去。
曹操當即感動得流下眼淚,脫下自己的棉袍為他披上,方始輕手輕腳地出去。
曹操最出人意外的一次獎勵,在北擊烏丸之後。
我們曾在郭嘉一章裡提到,那一仗曹操雖大獲全勝,但打得奇險。
當時曹操手下衆謀士除郭嘉外,幾乎都曾表示反對。
曹操班師回營,衆謀士正擔心受到曹操的嘲弄,沒曾想他們竟集體受到了獎賜。
"此仗我雖獲勝,實賴天佑,不足自誇",曹操誠懇地總結道:"諸君此前對我的規勸,乃萬安之計,所以仍然應該獎勵。
猶盼諸君日後仍暢所欲言。
"曹操最驚世駭俗的舉動,莫過于他以丞相的身份分别于公元210、214、217年頒布的三道求賢令。
這是三面有可能一舉颠覆中華傳統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大步流星地将這一主張貫徹到無條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舉"成為優先于其他所有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
唐突聖賢、藐視禮法的雄心魄力,則在曹操不憚其煩舉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顯示。
曹操明白告訴世人:無論你是否有過"汙辱之名"、"見笑之恥",或即使你有過如"貪将吳起"那種"殺妻取信"、"母死不歸"的大惡行徑,隻要你确有能力,仍會得到我的重用。
自孔老夫子倡導"舉逸民"以來,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範圍的"舉逸民"活動。
曹操對負責薦舉官員的部下(所謂"有司")所提要求是: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陳寅恪先生對此頗有一番銳識,值得敬錄于此。
在對儒家倫理及當時士大夫遴選範圍作出一番梳理後,陳先生寫道:"孟德三令……則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來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産也。
由此推之,則東漢士大夫儒家體用一緻及周孔道德之堡壘無從堅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據矣。
故孟德三令,非僅一時求才之旨意,實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為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之大變革……(下揣曹操之隐秘)蓋孟德出身閹豎家庭,而閹宦之人,在儒家經典教義中不能取有政治上之地位。
若不對此不兩立之教義,摧陷廓清之,則本身無以立足,更無從與士大夫階級之袁氏等相競争也"(詳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鐘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一文)。
以小可之不敏無學,焉敢對陳先生鐵論妄置一詞,雖然,我難免又會想,曹操本非閹宦輩之嫡親後人,閹宦弄權,不僅非自東漢始(秦時即有趙高篡柄),亦非自東漢亡,何以唯獨曹操會揣此"摧陷廓清"之念,而行此非常之事呢?陳壽的回答應該是富有啟發的:曹操乃"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我們隻有在結合時代特征的同時不忘記結合曹操的性格特征,才更有可能接近他的"隐秘"。
曹操性格中的隐秘,連對曹操口誅不止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也大感困惑,在他們評點《三國演義》的文字中,我們便經常讀到一些意外的贊揚文字,如"阿螨的是可兒"、"老瞞最會和事""語甚趣"之類。
這雖然可歸結為羅貫中古典現實主義小說本身的魅力,卻也表明這個事實:曹操是難以被言語道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