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魔方之七、求賢天下--周澤雄

關燈
對曹操人品極為不屑的洪邁先生,自屬"我雖有酒,不祀曹魏"之列,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若論"知人善任",曹操"實後世之所難及"。

    在《容齋随筆·卷第十二》中,本着史家的良知,洪邁不避違心地對曹操作出這樣一番總結:"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

    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恐關中諸将為害,則屬司隸校尉鐘繇以西事,而馬騰、韓遂遣子入侍。

    當天下亂離,諸軍乏食,則以棗祗、任峻建立屯田,而軍國饒裕,遂芟群雄。

    欲複監官之利,則使衛觊鎮撫關中,而諸将服。

    ……張遼走孫權于合肥,郭淮拒蜀國于陽平,徐晃卻關羽于樊,皆以少制衆,分方面憂。

    操無敵于建安之時,非幸也。

    "知人善任,誠然乃曹操一大特長,但未必是最具曹操特色的特長。

    三國時代,天公抖擻,人才普降,但隻有曹操(其次孫權,再次劉備,諸葛亮則無功可錄)才能做到不拂天公美意,将各路人才盡數收羅,使各就各位,共襄大業。

    曹操手下,文人荟萃,謀士雲集,戰将缤紛,其他各懷異能的奇才異士(書法家中除鐘繇外還有梁鹄、崔瑗、張昶、張芝等,圍棋名手則有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一幹人),亦靡然向風,魚貫而入。

    曹操身邊的人,固然不乏仰慕曹公盛名人品而前來報效的,但曹操對四方人才的誠心禮遇,"深自結納",無疑更具代表性。

     軍師荀攸之投奔曹操,是因為收到曹操一封極為懇切的邀請函,内雲:"方今天下大亂,正是智士勞心之時,而先生籠袖觀望,歸隐道山,不覺得太久了嗎?"曹操喜獲荊州時,曾在給荀彧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并不以得到荊州為大喜,所喜者是,我終于見到了仰慕已久的蒯越先生啊!"裴松之所引《文士傳》中有一個奇怪的故事,雖可疑,仍記之如左:名士阮瑀為了逃避曹操對他的重用,效伯夷、叔齊故事,披發入山。

    曹操不依不饒,竟在山腳下施出焚山求士的狠招,烈焰騰空,終于逼得阮瑀先生入朝,得以展其所長。

    曹操聽說太史慈的大名後,亦想羅緻帳下,遂派人送去禮物。

    太史慈打開一看,内中空無一字,僅是一味中藥,其名"當歸"。

     如果懲罰主要是一種原則的話(為此原則,曾救過曹操一命的愛将曹洪家人犯法,曹操仍不加原宥),獎勵則是一門藝術,曹操是其中的藝術大家。

    通常,曹操從不無謂嘉獎下屬,像某些"豪帥"那樣,賜部下金銀隻憑一時興緻。

    曹操獎勵部下隻遵循一個原則:論功行賞。

    曹操可貴之處在于,他不與部下搶風頭,争面子,對謀士愛将們立下的"殊勳",不僅了如指掌,且常及時予以肯定,獎金自當随之而來。

    事後的褒獎或追思也常因所述之事無一字虛假而顯得無比誠摯,對郭嘉連篇累牍的追思自不待言,荀攸故世後,曹操多次嗟歎道:"我與荀公達先生相處二十多年,他沒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

    ""荀公達屬于那種相處愈久,敬意愈深的非凡之人。

    ""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曹操如因沒有聽從某人建議而導緻兵敗,回營後必不忘及時檢讨,在自責的同時肯定對方的高明。

    送大将出征時,曹操每每親自主持誓師大會,以壯行色;一旦将軍得勝而歸,如徐晃擊敗關羽,曹操不惜出城七裡,親自擺下盛大的慶功宴,并評論道:"我用兵三十餘年,并所聞古代善用兵者,還沒有見過如将軍般神勇的戰例。

    将軍之功,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