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魔方之五、小人心事
關燈
小
中
大
然而,如果曹操總是體現出上面這般恢闊的氣度,千餘年來集矢在他身上的種種誅心之論,也就無從生發了。
好猜忌的曹操,其陰暗險詐的小人心事,也同樣是史不絕書的。
這尤其體現在曹操的無端殺人上。
京劇《曹操與楊修》之大獲成功,順便也将楊修的千年冤獄再次鬧得沸沸揚揚。
世人常将楊修之死歸之于"忌才",當年羅貫中也堅信不疑,還拿出楊修善于通過"猜謎"、"射覆"道破曹操心事作為例證。
這其實是很奇怪的,被曹操壓根兒瞧不起的祢衡視做"小兒"的楊德祖,即就才華而論,在當時也難稱翹楚,建安七子中既沒有楊修的名号,後世昭明太子蕭統收羅宏富的《文選》,也僅收錄了他一封緻臨淄侯曹植的簡劄(該信起句與末句都是"修死罪死罪!"),曹操對才華數倍于楊修的王粲全無忌憚,風發一時的建安七子事實上都曾為曹操所重用,緣何唯獨對楊修别有所忌,必欲殺之而後快呢?按楊修本司徒楊彪的公子,弘農楊氏,在江湖上的聲名也是僅次于汝南袁氏的,曹操雖于楊彪頗為不敬,一度還曾把他收付牢獄,許因投鼠忌器,怕堵塞天下英雄之路,曹操終于沒有對楊彪動手,自毀令名,孔融之勸,也不過是賣個面子,達到一雞兩吃之效罷了。
再者,曹操乃天下雄才,楊修乃世家秀才,說雄才會嫉妒秀才,就像說雄鷹嫉妒山雞一樣難以理喻,何況,即以文學而論,曹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巍巍成就,又豈是成百上千個楊修所能倚多為勝的。
當然,心理問題不适合用算術的加加減減來解答,我的答案是:雖然楊修肯定曾多次惹曹操不快,曹操殺楊修主要還是出于顧忌自己身後的安甯。
由于袁紹與劉表在處理繼承權問題上都留下了緻命的禍患,心有餘悸的曹操為避免死後發生同樣的悲劇,便決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剿除他的黨羽。
楊修之死,正在于他與曹植過從甚密,在于曹植因擅走司馬門一事而突然在曹操面前的失寵。
我們當然可以假設,若曹操沒有改變早先對曹植的偏愛,決意立曹植為太子,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團了。
為兒子的利益殺人,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其實有個叫周不疑的孩子,他的死比楊修更值得同情,也更能說明曹操無可救藥的猜忌。
那孩子太聰明了,也許隻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兒子曹沖(字倉舒)可以和他匹敵(按:"曹沖稱象"故事,大似有佛門智,故陳寅恪先生斷定屬陳壽附會佛典)。
在曹沖還活着時,曹操對周不疑大有好感,一度還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遭到周不疑婉拒。
曹沖既夭,曹操擔心曹丕等人沒能力控勒周不疑,遂果斷派出刺客,将年僅17歲的周不疑殺死在某個誰也不知道的荒伧所在。
崔琰,一位非常值得愛戴的名士,事實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
當年曹操初得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紹大牢時,曹操興緻勃勃地對崔琰說:"昨天我查閱了一下戶籍,發現貴州竟有三十萬百姓可供補充兵員,實在是一個大州呀!"崔琰勃然變色:"鄙州飽受戰争創傷,生靈塗炭,你不想着安撫百姓,卻先計點甲兵,這難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嗎?"在座的全都吓出一聲冷汗,好個曹操,不僅全無怒意,反而堆下笑臉,當面向崔琰賠禮道歉。
出于對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職也托付給他。
崔琰不辱使命,把個曹丕調教得唯唯諾諾。
崔琰有兩個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賜死"曹植的妻子,而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親侄女;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時,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歡曹植,他擔心崔琰從中起不良作用,盡管崔琰的表現無可挑剔,他當時就明确表示:自己堅決站在曹丕一邊,并認為隻有立曹丕為太子,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
崔琰的死,緣于一封信,緣于曹操本人對文字獄的興趣。
崔琰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變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許攸的來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為他告訴曹操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使曹操得以率兵燒盡烏巢之糧,一舉左右了戰局。
許攸本就是一個貪髒枉法的小人,他離開袁紹的原因,亦在荀
好猜忌的曹操,其陰暗險詐的小人心事,也同樣是史不絕書的。
這尤其體現在曹操的無端殺人上。
京劇《曹操與楊修》之大獲成功,順便也将楊修的千年冤獄再次鬧得沸沸揚揚。
世人常将楊修之死歸之于"忌才",當年羅貫中也堅信不疑,還拿出楊修善于通過"猜謎"、"射覆"道破曹操心事作為例證。
這其實是很奇怪的,被曹操壓根兒瞧不起的祢衡視做"小兒"的楊德祖,即就才華而論,在當時也難稱翹楚,建安七子中既沒有楊修的名号,後世昭明太子蕭統收羅宏富的《文選》,也僅收錄了他一封緻臨淄侯曹植的簡劄(該信起句與末句都是"修死罪死罪!"),曹操對才華數倍于楊修的王粲全無忌憚,風發一時的建安七子事實上都曾為曹操所重用,緣何唯獨對楊修别有所忌,必欲殺之而後快呢?按楊修本司徒楊彪的公子,弘農楊氏,在江湖上的聲名也是僅次于汝南袁氏的,曹操雖于楊彪頗為不敬,一度還曾把他收付牢獄,許因投鼠忌器,怕堵塞天下英雄之路,曹操終于沒有對楊彪動手,自毀令名,孔融之勸,也不過是賣個面子,達到一雞兩吃之效罷了。
再者,曹操乃天下雄才,楊修乃世家秀才,說雄才會嫉妒秀才,就像說雄鷹嫉妒山雞一樣難以理喻,何況,即以文學而論,曹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巍巍成就,又豈是成百上千個楊修所能倚多為勝的。
當然,心理問題不适合用算術的加加減減來解答,我的答案是:雖然楊修肯定曾多次惹曹操不快,曹操殺楊修主要還是出于顧忌自己身後的安甯。
由于袁紹與劉表在處理繼承權問題上都留下了緻命的禍患,心有餘悸的曹操為避免死後發生同樣的悲劇,便決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剿除他的黨羽。
楊修之死,正在于他與曹植過從甚密,在于曹植因擅走司馬門一事而突然在曹操面前的失寵。
我們當然可以假設,若曹操沒有改變早先對曹植的偏愛,決意立曹植為太子,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團了。
為兒子的利益殺人,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其實有個叫周不疑的孩子,他的死比楊修更值得同情,也更能說明曹操無可救藥的猜忌。
那孩子太聰明了,也許隻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兒子曹沖(字倉舒)可以和他匹敵(按:"曹沖稱象"故事,大似有佛門智,故陳寅恪先生斷定屬陳壽附會佛典)。
在曹沖還活着時,曹操對周不疑大有好感,一度還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遭到周不疑婉拒。
曹沖既夭,曹操擔心曹丕等人沒能力控勒周不疑,遂果斷派出刺客,将年僅17歲的周不疑殺死在某個誰也不知道的荒伧所在。
崔琰,一位非常值得愛戴的名士,事實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
當年曹操初得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紹大牢時,曹操興緻勃勃地對崔琰說:"昨天我查閱了一下戶籍,發現貴州竟有三十萬百姓可供補充兵員,實在是一個大州呀!"崔琰勃然變色:"鄙州飽受戰争創傷,生靈塗炭,你不想着安撫百姓,卻先計點甲兵,這難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嗎?"在座的全都吓出一聲冷汗,好個曹操,不僅全無怒意,反而堆下笑臉,當面向崔琰賠禮道歉。
出于對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職也托付給他。
崔琰不辱使命,把個曹丕調教得唯唯諾諾。
崔琰有兩個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賜死"曹植的妻子,而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親侄女;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時,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歡曹植,他擔心崔琰從中起不良作用,盡管崔琰的表現無可挑剔,他當時就明确表示:自己堅決站在曹丕一邊,并認為隻有立曹丕為太子,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
崔琰的死,緣于一封信,緣于曹操本人對文字獄的興趣。
崔琰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變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許攸的來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為他告訴曹操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使曹操得以率兵燒盡烏巢之糧,一舉左右了戰局。
許攸本就是一個貪髒枉法的小人,他離開袁紹的原因,亦在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