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選擇 作者:郭亮

關燈
識才并善于使用人才的體驗,沒有徐庶的推薦,恐怕曆史将會是以另一種面目出現的吧? 最令人惋惜的,徐庶在大好形勢下:上有明君知遇之恩,下有好友相伴之利,大丈夫立功當世有益于天下蒼生的人生之帆,即将起航,他也将在曆史上寫上光輝的一筆,就在此時卻過早地退出了曆史舞台,走進寂寞無所用武之門。

    因老母被曹操所獲,他拘泥于社會輿論的壓力,辭别劉備投進曹營。

    漢代強調孝道,雖有孔融一類人說什麼子之于母不過物寄瓶中,父之于子當有何親反封建禮教的思潮,大多數人還是嚴格遵守着孝字當先的封建倫理,徐庶也不例外。

    他是痛苦的,遇到劉備這樣對他言聽計從的明君很不易,共圖王霸之業的重要條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如果離開劉備,還能不能再遇到一個明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可以排除這個可能。

    可是曹操挾持老母,就是威脅着讓他投誠,他不去老母就有一定危險。

    這完全是一個兩難選擇。

    徐庶方寸已亂,情況緊急不容他從長計議慢慢斟酌,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投曹。

    人的命運緊要處往往就是一兩步,十字路口上向左向右邁出一步,其結果卻有霄壤之别。

    徐庶的失誤在于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選擇為國家社會還是為家庭,他選擇了家庭。

    小說裡批判了他的選擇,借用徐母的口指責他不能選擇為國為民,不辯真假,白白在社會上飄蕩了那麼多年,也許徐母沒那麼說,可後來的社會道德規範卻是要求:忠孝不能兩全,忠于國事第一,羅貫中借徐母的嘴做了最終的評判。

     徐庶在此之前還有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問題,那時他選擇了正确的人生之,路。

    《魏略》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

    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垩突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

    吏乃于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于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

    于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疎巾單衣,折節學問。

    ”徐庶本是貧寒人家,漢代講門第世族大姓,否則沒地位。

    《三國演義》作者把“單家子”解釋為姓單家的子弟,由此編出一個單福的名字。

    作者羅貫中還有批改者毛宗岡都是大文人,本不該犯這樣由于望文生義造成的錯誤,以緻錯誤了幾百年。

    (《魏略》還載過“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

    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

    ”這就是一個相同的例子)徐庶年輕時也很浪蕩,任俠擊劍相當于今天的講哥兒們義氣,動不動就掄拳頭的主兒,相當于北京的三青子,天津的小玩兒鬧。

    為小兄弟報仇一時沖動殺了人,他簡單的化了下裝,披頭散發,臉抹白灰就逃亡出走。

    這個樣子誰一看都會斷定就有問題,于是很快就被官府抓住,審問時他閉口無言硬撐着,後來在示衆指認時被同夥劫走。

    闖了大禍平時所作所為又被認定是做賊的行徑很為人所不恥,遭此大變故他這時倒醒悟了,于是痛改前非,從頭開始,刻苦求學,成為小有名氣的人物。

    這次選擇無疑是正确的。

     徐庶到曹操那,小說與曆史都說是因為徐母在彼所緻,其實也不能排除在荊州戰亂中,面對曹操的強大軍事壓力,劉表集團多數人已投向曹操,劉備集團雖然堅持抗曹可實力太弱難以決勝,前途難以預測,而投曹則比較保險,當時曹操為攏絡人心對荊州士人大加封賞,狡猾的曹操說出言不由衷的話: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一句話立即使荊州士人為之歎服。

    《魏略》說:“及荊州内附,孔明與劉備相随去,福(徐庶)與韬(石廣元)俱來北。

    ”沒說因為什麼去的北方,好像隻不過是個人的一種選擇,幾個好友,走向不同的道路,徐庶與石廣元一起去了曹操那裡,孔明單獨跟了劉備。

    可以肯定沒什麼人會看好劉備,然而困境中的支持,會使人加倍的重視,成功時即為開國功臣;勢力強大時的錦上添花,價值會大大降低,充其量隻能做個擺設。

    當孔明已是蜀漢的丞相,第一重臣,徐庶在魏國隻做到“右中郎将、禦史中丞”,僅三流位置。

    連諸葛亮都看不過去了“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财如此,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做的官和他的才能是不相稱的,另外也透露出一點兒信息,他們是自願去的,是想在那裡發展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