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難題 作者:郭亮

關燈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展開來寫的重頭戲,曆史上僅僅那麼一句“凡三往乃見”,小說的作者竟然妙筆生花寫出了有聲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讓人佩服作者編故事的本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荊襄的前一年,劉備見到年輕的諸葛亮,他們的交談涉及天下大事,被目為對策史稱《隆中對策》。

    對策中的主要内容為兩部分:一是分析形勢,指出曹操“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也”;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往北,太強大,拿不下來,往東,那是人家經營多年的地兒,也别惦記。

    指出了唯一的方向:荊州,益州,這一條線路。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三分的基本論述。

    這在當時是預見,後經實踐大體得到了證明,就因為此使《隆中對策》具有了很高的價值而千古傳誦。

    但把他歸功于諸葛亮的個人創見,不大公平。

    漢末中原大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長安成為一片廢墟,中原人士大量流寓荊州,史稱“士之避難荊州者,皆海内之俊傑也。

    ”荊州本身也是人才聚集之地。

    一時間荊襄人才荟萃,如龐德公、司馬德操、黃承彥、徐庶、龐統、諸葛亮等,都是雲集荊州的士人中的佼佼者。

    他們關心政治經緯世事,研讨政局抨擊當權,成為當時左右局勢輿論的政治家集團。

    諸葛亮就是這集團中的一個成員,因此隆中對策,就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傑作,而是荊襄士人集團集體智慧的産物。

    當時有識之士都有比較相同或比較接近的觀點,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曹營的程昱指出“曹公無敵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

    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作為曹營中的謀士,程昱有着清醒的頭腦,對江東這塊地方他的看法與其他人都不相同,别人認為,孫權必殺劉備,從而曹軍可以承其弊,一舉平定江南。

    他認為孫權據有江東,并不會自覺強大而恣意所為“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内所憚。

    ”因此會結外援,以加強自己的力量,他不會殺劉備,反而會扶助劉備。

    這是截然相反的看法,看法雖然不同,但對孫權的看法沒什麼不同:是敵對的一方,且有相當的實力,他們的看法是一緻的。

    而劉備是為各方的利益及當時的形勢所迫新産生的力量,主要作用是孫權的資助。

    為了共同的利益兩股較小的力量(劉備尤其小)聯合起來,共同抗曹。

    這種局面“難解勢分”就是天下三分的結果。

    而第一個提出天下三分的是東吳的魯肅,公元200年魯肅見孫權進行了精辟的形勢分析“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也是鼎足而立的看法。

    當曹操号稱八十萬衆即将殺向江南,許多東吳的文臣武将都喪失了抵抗的信心,而此時魯肅堅持抗曹的主張,同時提出和劉備結盟,資助劉備,以造成鼎足之勢。

    他的主張被孫權采納,并獲得了成功。

    應該說鼎足之勢的設想,雖然是當時傑出人物各自得出的結論,那也是他們共同看法而非諸葛亮的首創。

     二是提出戰略方針。

    天下三分的形勢預見雖然不是諸葛亮的創見,但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方針可完全是他個人的智慧,也是他第一個向劉備提出的,而且劉備很欣賞這個戰略計劃,并且很堅定地推行這個計劃。

    計劃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取得自己的地盤,這又分兩步,一步先打下荊州,再一步取益州,然後鞏固地盤,整頓内部,增強自己的力量;加強周邊的防務,搞好關系,尤其要搞好與孫權的關系;第二階段,時機成熟即“天下有變”之時,分兵兩路進軍北方:一路出漢中,進關中,直擊曹操集團的軟肋,一路由荊州北上攻擊南陽,洛陽,吸引曹軍的大部軍力,以配合益州主力的軍事行動。

    政治上打出複興漢室的旗幟,這不可謂不是一項很好的戰略計劃。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