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呂布 作者:郭亮
關燈
小
中
大
備一頓“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
這些暗示呂布早已明白,他把走投無路之時劉備收留他的好處統統扔到腦後,“布得書大喜,遂造下邳”抄劉備的後路(徐州的州府是下邳)。
袁術要徹底消滅劉備,派大将紀靈率三萬人馬去打。
呂布反倒要拉劉備一把,他是這樣講個中緣由的:“術若破備,則北連泰山諸将,吾為在(袁)術圍中”,不能讓袁術的勢力太大,轅門射戟以解一觸即發的戰争,這隻不過是小把戲,誰見過一支箭就能平息戰争的?隻不過呂布表明一個态度:袁術要堅持打,呂布就幫助劉備。
但袁術還是不死心要拉呂布為同盟,搞政治婚姻為自己的兒子向呂布之女求婚。
徐州的大族陳珪怕袁術與呂布聯合起來為害天下,又難以治服,就勸呂布不要與袁術合作,指出袁術是衆矢之的,誰跟他誰倒黴。
呂布沒有堅定的立場,誰說就聽誰的,輕率做決定,他又想起袁術當初不接納他的往事,于是追回女兒,把袁術的使者押送許都。
漢政府對維護朝廷的諸侯都要給予獎勵,不然就更沒人聽政府的了。
于是派使者拜呂布為左将軍,呂布大喜。
在這一過程中,呂布看不清形勢,在決定命運的去向時又随便輕率地做出不正确的選擇,沒有堅定的立場,誰說的好象有理就聽誰的,随便改變敵我友的關系,唯利是圖不計後果,也看不清身邊的人誰是忠于他的誰又是拆他的台的。
袁術吃了大虧立即發起大兵要收拾呂布,陳珪出謀劃策瓦解了袁術的軍事同盟,大破袁軍,呂布還寫了一封信大大嘲笑了一番袁術“足下恃軍強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并,每抑止之耳!(呂)布雖無勇,虎步淮南,一時之間,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
”真把袁術貶得一錢不值。
可是沒過多久呂布又與袁術合作,攻打劉備。
可能劉備在徐州的影響力太大了,對呂布在徐州的安全造成了威脅,他終于打跑了劉備。
劉備的走引來了曹操的大軍,呂布的末日就要到了,這是呂布人生的第三階段。
呂布之敗于曹操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一是戰略部署錯誤,沒有出城櫃敵,而采取困守孤城的辦法,坐以待斃,無來由不敗。
《魏氏春秋》說:陳宮勸呂布率軍駐紮城外,夾擊曹軍,“不過旬日,軍食必盡,擊之可破。
”曹操率軍遠來,不能打持久戰,利在速戰速決,這着棋抓到了關鍵,可呂布因妻子的勸阻而放棄。
二是不能團結信任諸将,使之為他全力以赴抗擊曹軍。
他的好色壞了他的大事。
曹操指出“卿背妻,愛諸将婦”怎麼能讓諸将不背叛他?高順是一個正直的将領,“布知其忠,然不能用”,高順又很能戰,他獨自率軍打敗了劉備和夏侯惇,可這樣能幹的将領明知忠心無二卻不用,把他的兵給了魏續,臨戰再把魏續的兵調給他。
三是他失去了可倚靠的外援,與袁紹矛盾,與袁術時冷時熱,與劉備分裂,沒有救援他的。
同為并州軍的張楊又遠水解不了近渴。
四是軍内諸将各懷彼此,不能團結一緻。
高順與陳宮不和。
他領的并州軍與陳宮的兖州軍矛盾的處理不好,也造成了這支隊伍離心離德,不能支撐危局。
為什麼他有這麼多問題,還能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甚至還是令人羨慕的足迹呢?首先他不是一勇之武夫,他的反複無常,反複難養行為方式,是在那縱橫捭阖的形勢下,左碰右撞在實踐中形成的,适者生存,他的這種方式能存下來就是适合那個社會的,他能進入中央政府,封侯,做到将軍,又先後占據兖州、徐州,戰績也相當可觀:打敗張燕常山賊,大敗曹操于濮陽,敗袁術,敗劉備,他的軍隊有強大的攻擊力;其次他的行動在反複無常中,主流始終沒脫離社會的衡量标準,殺董卓符合當時的社會與論要求,讨袁術也是在袁術要違背封建的道德規範僣稱皇帝時,順應了全國讨袁的需要;他的軍隊能攻善戰,他的調和矛盾的能力還是有的,雖然不一定很好,但終其滅亡,軍隊沒有分裂,沒有叛變的,他的部隊有并州兵,也有兖州兵,他一直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
并州将領高順與兖州将領陳宮不和,他一直從寬待陳宮,而從嚴對高順,《英雄記》載這樣一件事:建安元年布的下屬郝萌受袁術的引誘反,被呂布平,呂布問誰發起的,又是誰與同謀?曹性說“陳宮同謀”,“時宮在坐上,面赤,旁人悉覺之。
布以宮大将,不問也。
”這條材料隻在《英雄記》上有,真實情況如何還不能斷定,但從中可看出,他有意拉兖州兵将,其統領這支軍隊的用意還是明顯的。
呂布有強沖擊力的騎兵,是他橫行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不能擴大勢力以圖發展,是因他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最終失敗。
如果他不是橫沖直撞自已幹,而是認準一個領袖,為其攻必取,戰必勝,輔助他人以成帝業,他将有一個很輝煌的結局,但誰給他做出這樣的決策,誰又能有這樣的遠見卓識?事情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他們的這樣的一種組合,隻能是這樣的結局。
這些暗示呂布早已明白,他把走投無路之時劉備收留他的好處統統扔到腦後,“布得書大喜,遂造下邳”抄劉備的後路(徐州的州府是下邳)。
袁術要徹底消滅劉備,派大将紀靈率三萬人馬去打。
呂布反倒要拉劉備一把,他是這樣講個中緣由的:“術若破備,則北連泰山諸将,吾為在(袁)術圍中”,不能讓袁術的勢力太大,轅門射戟以解一觸即發的戰争,這隻不過是小把戲,誰見過一支箭就能平息戰争的?隻不過呂布表明一個态度:袁術要堅持打,呂布就幫助劉備。
但袁術還是不死心要拉呂布為同盟,搞政治婚姻為自己的兒子向呂布之女求婚。
徐州的大族陳珪怕袁術與呂布聯合起來為害天下,又難以治服,就勸呂布不要與袁術合作,指出袁術是衆矢之的,誰跟他誰倒黴。
呂布沒有堅定的立場,誰說就聽誰的,輕率做決定,他又想起袁術當初不接納他的往事,于是追回女兒,把袁術的使者押送許都。
漢政府對維護朝廷的諸侯都要給予獎勵,不然就更沒人聽政府的了。
于是派使者拜呂布為左将軍,呂布大喜。
在這一過程中,呂布看不清形勢,在決定命運的去向時又随便輕率地做出不正确的選擇,沒有堅定的立場,誰說的好象有理就聽誰的,随便改變敵我友的關系,唯利是圖不計後果,也看不清身邊的人誰是忠于他的誰又是拆他的台的。
袁術吃了大虧立即發起大兵要收拾呂布,陳珪出謀劃策瓦解了袁術的軍事同盟,大破袁軍,呂布還寫了一封信大大嘲笑了一番袁術“足下恃軍強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并,每抑止之耳!(呂)布雖無勇,虎步淮南,一時之間,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
”真把袁術貶得一錢不值。
可是沒過多久呂布又與袁術合作,攻打劉備。
可能劉備在徐州的影響力太大了,對呂布在徐州的安全造成了威脅,他終于打跑了劉備。
劉備的走引來了曹操的大軍,呂布的末日就要到了,這是呂布人生的第三階段。
呂布之敗于曹操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一是戰略部署錯誤,沒有出城櫃敵,而采取困守孤城的辦法,坐以待斃,無來由不敗。
《魏氏春秋》說:陳宮勸呂布率軍駐紮城外,夾擊曹軍,“不過旬日,軍食必盡,擊之可破。
”曹操率軍遠來,不能打持久戰,利在速戰速決,這着棋抓到了關鍵,可呂布因妻子的勸阻而放棄。
二是不能團結信任諸将,使之為他全力以赴抗擊曹軍。
他的好色壞了他的大事。
曹操指出“卿背妻,愛諸将婦”怎麼能讓諸将不背叛他?高順是一個正直的将領,“布知其忠,然不能用”,高順又很能戰,他獨自率軍打敗了劉備和夏侯惇,可這樣能幹的将領明知忠心無二卻不用,把他的兵給了魏續,臨戰再把魏續的兵調給他。
三是他失去了可倚靠的外援,與袁紹矛盾,與袁術時冷時熱,與劉備分裂,沒有救援他的。
同為并州軍的張楊又遠水解不了近渴。
四是軍内諸将各懷彼此,不能團結一緻。
高順與陳宮不和。
他領的并州軍與陳宮的兖州軍矛盾的處理不好,也造成了這支隊伍離心離德,不能支撐危局。
為什麼他有這麼多問題,還能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甚至還是令人羨慕的足迹呢?首先他不是一勇之武夫,他的反複無常,反複難養行為方式,是在那縱橫捭阖的形勢下,左碰右撞在實踐中形成的,适者生存,他的這種方式能存下來就是适合那個社會的,他能進入中央政府,封侯,做到将軍,又先後占據兖州、徐州,戰績也相當可觀:打敗張燕常山賊,大敗曹操于濮陽,敗袁術,敗劉備,他的軍隊有強大的攻擊力;其次他的行動在反複無常中,主流始終沒脫離社會的衡量标準,殺董卓符合當時的社會與論要求,讨袁術也是在袁術要違背封建的道德規範僣稱皇帝時,順應了全國讨袁的需要;他的軍隊能攻善戰,他的調和矛盾的能力還是有的,雖然不一定很好,但終其滅亡,軍隊沒有分裂,沒有叛變的,他的部隊有并州兵,也有兖州兵,他一直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
并州将領高順與兖州将領陳宮不和,他一直從寬待陳宮,而從嚴對高順,《英雄記》載這樣一件事:建安元年布的下屬郝萌受袁術的引誘反,被呂布平,呂布問誰發起的,又是誰與同謀?曹性說“陳宮同謀”,“時宮在坐上,面赤,旁人悉覺之。
布以宮大将,不問也。
”這條材料隻在《英雄記》上有,真實情況如何還不能斷定,但從中可看出,他有意拉兖州兵将,其統領這支軍隊的用意還是明顯的。
呂布有強沖擊力的騎兵,是他橫行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不能擴大勢力以圖發展,是因他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最終失敗。
如果他不是橫沖直撞自已幹,而是認準一個領袖,為其攻必取,戰必勝,輔助他人以成帝業,他将有一個很輝煌的結局,但誰給他做出這樣的決策,誰又能有這樣的遠見卓識?事情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他們的這樣的一種組合,隻能是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