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十八卷 楊八老越國奇逢

關燈
子,姓甚名誰?”楊八老道:“我姓楊名複,小名八老。

    長官也帶些關中語音,莫非同郡人麼?” 王興聽說,吃了一驚:“原來你就是我舊主人!可記得随童麼?小人就是。

    ”楊八老道:“怎不記得!隻是須眉非舊,端的對面不相認了。

    自當初在閩中分散,如何卻在此處?”王興道:“且莫細談,明早老将軍起身發解時,我站在旁邊,你隻看着我,喚我名字起來,小人自來與你分解。

    ”說罷,提了燈自去了。

    衆人都向八老問其緣故,八老略說一二,莫不歡喜。

     正是: 死中得活因災退,絕處逢生遇救來。

     原來随童跟着楊八老之時,才一十九歲,如今又加十九年,是三十八歲人了,急切如何認得?當先與主人分散,躲在茅廁中,僥幸不曾被倭賊所掠。

    那時老王千戶還是百戶之職,在彼領兵。

    偶然遇見,見他伶俐,問其來曆,收在身邊伏侍,就便許他訪問主人消息,誰知杳無音信。

    後來老王百戶有功,升了千戶,改調浙中地方做官。

    随意改名王興,做了身邊一個得力的家人。

    也是楊八老命不當盡,祿不當終,否極泰來,天教他主仆相逢。

     閑話休題。

    卻說老王千戶次早點齊人衆,解下一十三名倭犯,要解往軍門請功。

    正待起身,忽見倭犯中一人,看定王興,高聲叫道:“随童,我是你舊主人,可來救我!”王興假意認了一認,兩下抱頭而哭。

    因事體年遠,老王千戶也忘其所以了,忙喚王興,問其緣故。

    王興一一訴說:“此乃小人十九年前失散之主人也。

    彼時尋覓不見,不意被倭賊擄去。

    小人看他面貌有些相似,正在疑惑,誰想他到認得小人,喚起小人的舊名。

    望恩主辨其冤情,釋放我舊主人。

    小人便死在階前,瞑目無怨。

    ”說罷,放聲大哭。

    衆倭犯都一齊聲冤起來,各道家鄉姓氏,情節相似。

    老王千戶道:“既有此冤情,我也不敢自專,解在帥府,教他自行分辨。

    ”王興道:“求恩主将小人一齊解去,好做對證。

    ”老王千戶起初不允,被王興哀求不過,隻得允了。

     當日将一十三名倭犯,連王興解到帥府。

    普花元帥道:“既是倭犯,便行斬首。

    ”那一十三名倭犯,一個個高聲叫冤起來,内中王興也叫冤枉。

    王國雄便跪下去,将王興所言事情,禀了一遍。

    普花元帥準信,就教王國雄押着一幹倭犯,并王興發到紹興郡丞楊世道處,審明回報。

     故元時節,郡丞即如今通判之職,卻隻下太守一肩,與太守同理府事,最有權柄。

    那日,郡丞楊公升廳理事,甚是齊整。

    怎見得?有詩為證:吏書站立如泥塑,軍卒分開似木雕。

     随你兇人好似鬼,公庭刑法不相饒。

     老王千戶奉帥府之命,親押一十三名倭犯到楊郡丞廳前,相見已畢,備言來曆。

    楊公送出廳門,複歸公座。

    先是王興開口訴冤,那一班倭犯哀聲動地。

    楊公問了王興口詞,先喚楊八老來審。

    楊八老将姓名家鄉備細說了。

    楊郡丞問道:“既是——縣人,你妻族何姓?有子無子?”楊八老道:“妻族東村李氏,止生一子,取名世道。

    小人到漳浦為商之時,孩兒年方七歲。

    在漳浦住了三年,就陷身倭國,經今又十九年。

    自從離家之後,音耗不通,妻子不知死亡。

    若是孩兒撫養得長大,算來該二十九歲了。

    老爺不信時,移文到''縣中,将三黨親族姓名,一一對驗,小人之冤可白矣。

    ”再問王興,所言皆同。

    衆人隻齊聲叫冤。

    楊公一一細審,都是閩中百姓,同時被擄的。

    楊公沉吟半晌,喝道:“權且收監,待行文本處查明來曆,方好釋放。

    ” 當下散堂,回衙見了母親楊老夫人,口稱怪事不絕。

    老夫人問道:“孩兒今日問何公事?口稱怪異,何也?”楊公道:“有王千戶解到倭犯一十三名,說起來都是我中國百姓,被倭奴擄去的,是個假倭,不是真倭。

    内中一人,姓楊名複,乃關中縣人氏。

    他說二十一年前,别妻李氏,往漳浦經商。

     三年之後,遭倭寇作亂,擄他到倭國去了。

    與妻臨别之時,有兒年方七歲,到今算該二十九歲了。

    母親常說孩兒七歲時,父親往漳州為商,一去不回。

    他家鄉姓名正與父親相同,其妻子姓名,又分毫不異。

    孩兒今年正二十九歲,世上不信有此相合之事。

    況且王千戶有個家人王興,一口認定是他舊主。

    那王興說舊名随童,在漳浦亂軍分散,又與我爺舊仆同名,所以稱怪。

    ”老夫人也不覺稱道:“怪事,怪事!世上相同的事也頗有,不信件件皆合,事有可疑。

    你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