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三十七卷 梁武帝累修成佛
關燈
小
中
大
武帝忙呼内侍教請和尚進殿相見。
内侍奏道:“已奉旨殺了。
”武帝大驚,方悟殺棋時誤聽之故,乃問内侍道:“和尚臨刑有何言語?”内侍奏道:“和尚說前劫為小沙彌時,将鋤去草,誤傷一曲蟮之命。
帝那時正做曲蟮,今生合償他命,乃理之當然也。
”武帝歎惜良久,益信輪回報應之理,乃傳旨厚弊-頭和尚。
一連數日,心中怏怏不樂。
沈約窺知帝意,乃遣人遍訪名僧。
忽聞得有個聖僧法号道林支長老,在建康十裡外結茅而居,在那裡修行。
乃奏知梁主,梁主即命侍中沈約去訪其僧。
約旌旗車馬,仆從都盛,勢如山嶽,驚動遠近。
一路傳呼,道林自在庵中打坐,寂然不動。
沈約走到榻前說道:“和尚知侍中來乎?”道林張目說道:“侍中知和尚坐乎?”沈約又說道:“和尚安身處所那裡得來的?”道林回話道:“出家人去住無礙。
”隻說得這一聲,這個庵連裡面僧人一切都不見了,隻剩得一片白地。
沈約吃這一驚不小,曉得真是聖僧,慌忙望空下拜道:“弟子肉眼凡庸,煩望吾師慈悲。
非約僭妄,乃朝廷所使,約不得不如此。
”支公仍見沈約,就留沈約吃些齋飯。
沈約懇求禅旨指迷,支公與沈約口号雲:栗事護前,斷舌何緣?欲解陰事,赤章奏天。
紙後又寫十來個“隐”字。
為何支公有此四句口号?一日,豫州獻二寸五分大栗子,梁主與沈約各默書栗子故事。
沈約故意少書三事,乃雲:“不及陛下。
”出朝語人曰:“此公護前。
”蓋言梁主護短也。
後梁主知道,以此憾約。
斷舌之事,約與範雲勸武帝受禅,約病中夢齊和帝以劍割其舌。
約恐懼,命道士密為赤章奏天,以禳其孽。
都是沈約的心事,無人知得,被支公說着了。
沈約驚得一身冷汗魂不附體,木呆了一會,又再三拜問“隐”字之義。
支公為何連寫這十來個“隐”字?日後沈約身死,朝議欲谥沈約為文侯。
梁主恨約,不肯谥為文侯,說道:“情懷不盡為‘隐’。
”改其谥為隐侯。
支公所書前二事,是沈約已往之事;後谥法一事,是沈約未來之事,沈約如何便悟得出來?再三拜求,定要支公明示。
支公說道:“天機不可盡洩,侍中日後自應。
”說罷,依先閉着眼坐去了。
沈約怅然而歸,回見武帝,把支公變化之事,備細奏上武帝。
武帝說道:“世上真有仙佛,但俗人未曉耳。
”武帝傳旨,來日銮輿幸其庵,命集文武大臣,起二萬護衛兵,儀從鹵簿,旗幡鼓吹,一齊出城,竟到庵裡來迎支公。
支公已先知了,庵裡都收拾停當,似有個起行的模樣。
武帝與沈約到得庵裡,相見支公。
武帝屈尊下拜,尊禮支公為師。
行禮已畢,支公說道:“陛下請坐,受和尚的拜。
”武帝說道:“那曾見師拜弟?”支公答道:“亦不曾見妻抗夫。
”隻這一句話頭,武帝聽了,就如提一桶冷水,從頂門上澆下來,遍身蘇麻。
此時武帝心地不知怎地忽然開明,就省悟前世黃複仁、童小姐之事。
二人點頭解意,眷眷不已。
武帝就請支公一同在鑒輿裡回朝,供養在便殿齋閣裡。
武帝每日退朝,便到閣子中,與支公參究禅理,求解了悟。
支公與武帝道:“我在此終是不便,與陛下别了,仍到庵裡去祝”武帝道:“離此間三十裡,有個白鶴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
朕去建造個寺刹,請師傅到那裡去祝”支公應允了。
武帝差官督造這個山寺,大興工作,極土木之美,殿刹禅房,數千百間,資費百萬,取名同泰寺,夫婦同登佛地之意。
四方僧人來就食者,千百餘人。
支公供養在同泰寺,一年有餘。
梁主有個昭明太子,年方六歲,能默誦五經,聰明仁孝。
一日,忽然四肢不舉,口眼緊閉,不知人事。
合宮慌張,來告梁主。
遍召諸醫,皆不能治。
梁主道:“朕得此子聰明,若是不醒,朕亦不願生了。
”舉朝驚恐,東宮一班宮嫔宮屬奏道:“太子雖然不省人事,身體猶溫,陛下何不去見支太師,問個備細如何?”武帝忙排駕,到同泰寺見支公,說太子死去緣故。
支公道:“陛下不須驚張,太子非死也,是屍蹶也。
昔秦穆公曾遊天府,聞鈞天之樂,七日而蘇。
趙簡子亦遊于天,五日而蘇。
射熊之事,符契扁鵲之言,命董安于書于宮。
今太子亦在天上已四日矣,因忉利天有恒伽阿做青梯優迦會,為聽仙樂忘返,被三足神烏啄了一口,西王母已殺是烏。
太子還在天上,我為陛下取來。
”梁主下拜道:“若得太子更生,朕情願與太子一同舍身在寺出家。
”支公言:“陛下第還宮,太子已蘇矣。
” 梁主急回朝,見太子複生,摟抱太子,父子大哭起來。
又說道:“我兒,因你蹶了這幾日,驚得我死不得死,生不得生,好苦!”太子回話道:“我在天上看做會,被神烏啄了手,上帝命天醫與我敷藥。
正要在那裡耍,被個僧人抱了下來。
”梁主說道:“這個師傅,是支長老,明日與你去禮拜長老。
”又說舍身之事。
梁主緻齋三日,先着天廚官來寺裡辦下大齋,普濟群生,報答天地。
梁主與太子就舍身在寺裡。
太子有詩一首,雲:粹宇迎阊阖,天衢尚未央。
鳴辂和鸾鳳,飛旆入羊腸。
谷靜泉通峽,林深樹奏琅。
火樹含日炫,金刹接天長。
月-塔全見,煙生樓半藏。
法雨香林澤,仁風頌聖王。
皈依惟上乘,宿化喜陶唐。
且進香胡飯,山櫻處處芳。
長生客有外,諸福被遐方。
梁主、太子在寺裡一住二十餘日,文武臣僚者老百姓都到寺裡請梁主回朝。
梁主不允。
太後又使宦官來請回朝,梁主也不肯回去。
支公夜裡與梁主說道:“愛欲一念,轉展相侵,與陛下還有數年魔債未完,如何便能解脫得去?陛下必須還朝,了這孽緣,待時日到來,自無住礙。
”梁主見說依允。
次日,各官又來請梁主回朝。
梁主與各官說:“朕已發誓舍身,今日又沒緣故,便回了朝,這是虛語。
朕有個善處:如要朕回朝,須是各出些錢财,贖朕回去才可。
朕舍得一萬兩,各官舍一萬兩,太後舍一萬兩,都送在寺裡來供佛齋僧,朕方可與太子回朝。
”各官太後都送銀子在寺裡,梁主也發一萬銀子,送到寺裡來,梁主才回朝。
無多時,适有海西一個大素犁-國,轄下有個條枝國,其人長八九尺,食生物,最猛悍,如禽獸一般;又善為妖妄眩惑,如吞刀吐火、屠人截馬之術。
聞得梁主受禅,他卻要起傾國人馬,來與大梁歸并。
邊海守備官聞知這個消息,飛報與梁主知道。
梁主見報,與文武官員商議:“别的要厮殺都不打緊,老說這條枝國人馬,怎生與他對敵?如何是好?各官有能為朕領兵去敵得他,重加官職。
”各官聽得說,都面面相看,無人敢去
内侍奏道:“已奉旨殺了。
”武帝大驚,方悟殺棋時誤聽之故,乃問内侍道:“和尚臨刑有何言語?”内侍奏道:“和尚說前劫為小沙彌時,将鋤去草,誤傷一曲蟮之命。
帝那時正做曲蟮,今生合償他命,乃理之當然也。
”武帝歎惜良久,益信輪回報應之理,乃傳旨厚弊-頭和尚。
一連數日,心中怏怏不樂。
沈約窺知帝意,乃遣人遍訪名僧。
忽聞得有個聖僧法号道林支長老,在建康十裡外結茅而居,在那裡修行。
乃奏知梁主,梁主即命侍中沈約去訪其僧。
約旌旗車馬,仆從都盛,勢如山嶽,驚動遠近。
一路傳呼,道林自在庵中打坐,寂然不動。
沈約走到榻前說道:“和尚知侍中來乎?”道林張目說道:“侍中知和尚坐乎?”沈約又說道:“和尚安身處所那裡得來的?”道林回話道:“出家人去住無礙。
”隻說得這一聲,這個庵連裡面僧人一切都不見了,隻剩得一片白地。
沈約吃這一驚不小,曉得真是聖僧,慌忙望空下拜道:“弟子肉眼凡庸,煩望吾師慈悲。
非約僭妄,乃朝廷所使,約不得不如此。
”支公仍見沈約,就留沈約吃些齋飯。
沈約懇求禅旨指迷,支公與沈約口号雲:栗事護前,斷舌何緣?欲解陰事,赤章奏天。
紙後又寫十來個“隐”字。
為何支公有此四句口号?一日,豫州獻二寸五分大栗子,梁主與沈約各默書栗子故事。
沈約故意少書三事,乃雲:“不及陛下。
”出朝語人曰:“此公護前。
”蓋言梁主護短也。
後梁主知道,以此憾約。
斷舌之事,約與範雲勸武帝受禅,約病中夢齊和帝以劍割其舌。
約恐懼,命道士密為赤章奏天,以禳其孽。
都是沈約的心事,無人知得,被支公說着了。
沈約驚得一身冷汗魂不附體,木呆了一會,又再三拜問“隐”字之義。
支公為何連寫這十來個“隐”字?日後沈約身死,朝議欲谥沈約為文侯。
梁主恨約,不肯谥為文侯,說道:“情懷不盡為‘隐’。
”改其谥為隐侯。
支公所書前二事,是沈約已往之事;後谥法一事,是沈約未來之事,沈約如何便悟得出來?再三拜求,定要支公明示。
支公說道:“天機不可盡洩,侍中日後自應。
”說罷,依先閉着眼坐去了。
沈約怅然而歸,回見武帝,把支公變化之事,備細奏上武帝。
武帝說道:“世上真有仙佛,但俗人未曉耳。
”武帝傳旨,來日銮輿幸其庵,命集文武大臣,起二萬護衛兵,儀從鹵簿,旗幡鼓吹,一齊出城,竟到庵裡來迎支公。
支公已先知了,庵裡都收拾停當,似有個起行的模樣。
武帝與沈約到得庵裡,相見支公。
武帝屈尊下拜,尊禮支公為師。
行禮已畢,支公說道:“陛下請坐,受和尚的拜。
”武帝說道:“那曾見師拜弟?”支公答道:“亦不曾見妻抗夫。
”隻這一句話頭,武帝聽了,就如提一桶冷水,從頂門上澆下來,遍身蘇麻。
此時武帝心地不知怎地忽然開明,就省悟前世黃複仁、童小姐之事。
二人點頭解意,眷眷不已。
武帝就請支公一同在鑒輿裡回朝,供養在便殿齋閣裡。
武帝每日退朝,便到閣子中,與支公參究禅理,求解了悟。
支公與武帝道:“我在此終是不便,與陛下别了,仍到庵裡去祝”武帝道:“離此間三十裡,有個白鶴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
朕去建造個寺刹,請師傅到那裡去祝”支公應允了。
武帝差官督造這個山寺,大興工作,極土木之美,殿刹禅房,數千百間,資費百萬,取名同泰寺,夫婦同登佛地之意。
四方僧人來就食者,千百餘人。
支公供養在同泰寺,一年有餘。
梁主有個昭明太子,年方六歲,能默誦五經,聰明仁孝。
一日,忽然四肢不舉,口眼緊閉,不知人事。
合宮慌張,來告梁主。
遍召諸醫,皆不能治。
梁主道:“朕得此子聰明,若是不醒,朕亦不願生了。
”舉朝驚恐,東宮一班宮嫔宮屬奏道:“太子雖然不省人事,身體猶溫,陛下何不去見支太師,問個備細如何?”武帝忙排駕,到同泰寺見支公,說太子死去緣故。
支公道:“陛下不須驚張,太子非死也,是屍蹶也。
昔秦穆公曾遊天府,聞鈞天之樂,七日而蘇。
趙簡子亦遊于天,五日而蘇。
射熊之事,符契扁鵲之言,命董安于書于宮。
今太子亦在天上已四日矣,因忉利天有恒伽阿做青梯優迦會,為聽仙樂忘返,被三足神烏啄了一口,西王母已殺是烏。
太子還在天上,我為陛下取來。
”梁主下拜道:“若得太子更生,朕情願與太子一同舍身在寺出家。
”支公言:“陛下第還宮,太子已蘇矣。
” 梁主急回朝,見太子複生,摟抱太子,父子大哭起來。
又說道:“我兒,因你蹶了這幾日,驚得我死不得死,生不得生,好苦!”太子回話道:“我在天上看做會,被神烏啄了手,上帝命天醫與我敷藥。
正要在那裡耍,被個僧人抱了下來。
”梁主說道:“這個師傅,是支長老,明日與你去禮拜長老。
”又說舍身之事。
梁主緻齋三日,先着天廚官來寺裡辦下大齋,普濟群生,報答天地。
梁主與太子就舍身在寺裡。
太子有詩一首,雲:粹宇迎阊阖,天衢尚未央。
鳴辂和鸾鳳,飛旆入羊腸。
谷靜泉通峽,林深樹奏琅。
火樹含日炫,金刹接天長。
月-塔全見,煙生樓半藏。
法雨香林澤,仁風頌聖王。
皈依惟上乘,宿化喜陶唐。
且進香胡飯,山櫻處處芳。
長生客有外,諸福被遐方。
梁主、太子在寺裡一住二十餘日,文武臣僚者老百姓都到寺裡請梁主回朝。
梁主不允。
太後又使宦官來請回朝,梁主也不肯回去。
支公夜裡與梁主說道:“愛欲一念,轉展相侵,與陛下還有數年魔債未完,如何便能解脫得去?陛下必須還朝,了這孽緣,待時日到來,自無住礙。
”梁主見說依允。
次日,各官又來請梁主回朝。
梁主與各官說:“朕已發誓舍身,今日又沒緣故,便回了朝,這是虛語。
朕有個善處:如要朕回朝,須是各出些錢财,贖朕回去才可。
朕舍得一萬兩,各官舍一萬兩,太後舍一萬兩,都送在寺裡來供佛齋僧,朕方可與太子回朝。
”各官太後都送銀子在寺裡,梁主也發一萬銀子,送到寺裡來,梁主才回朝。
無多時,适有海西一個大素犁-國,轄下有個條枝國,其人長八九尺,食生物,最猛悍,如禽獸一般;又善為妖妄眩惑,如吞刀吐火、屠人截馬之術。
聞得梁主受禅,他卻要起傾國人馬,來與大梁歸并。
邊海守備官聞知這個消息,飛報與梁主知道。
梁主見報,與文武官員商議:“别的要厮殺都不打緊,老說這條枝國人馬,怎生與他對敵?如何是好?各官有能為朕領兵去敵得他,重加官職。
”各官聽得說,都面面相看,無人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