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十七卷 單符郎全州佳偶
關燈
小
中
大
。
太守也不進衙,徑坐早堂,便下文書與楊家翁、媪,教除去楊玉名字。
楊翁、楊媪出其不意,号哭而來,拜着太守訴道:“養女十餘年,費盡心力。
今既蒙明判,不敢抗拒。
但願一見而别,亦所甘心。
”太守道人傳語楊玉。
楊玉立在後堂,隔屏對翁、媪說道:“我夫妻重會,也是好事!我雖承汝十年撫養之恩,然所得金帛己多,亦足為汝養老之計。
從此永訣,休得相念。
”媪幾自号哭不止,太守喝退了楊翁、楊媪。
當時差州司人從,自宅堂中掐出楊玉,徑送至司戶衙中;取出私财十萬錢,權佐資奁之費。
司戶再三推辭,太守定教受了。
是曰,鄭司理為媒,四承務為主婚,如法成親,做起洞房花燭。
有詩為證: 風流司戶心如渴,文雅嬌娘意似狂。
今夜官衙尋舊約,不教人話負心郎。
次日,太守同一府官員,都來慶貿,司戶置酒相持。
四承務自歸臨安,回複單公去訖。
司戶夫妻相愛,自不必說。
光陰似箭,不覺三年任滿。
春娘對司戶說道:“妾失身風塵,亦荷翁姬愛官;其他妹妹中相處,也有情分契厚的。
今将遠去,終身不複相見。
欲具少酒食,與之話别,不識官人肯容否?”司戶道:“汝之事,合州莫不聞之,何可隐諱?便治酒話别,何礙大體?”春娘乃設筵于會勝寺中,教人請楊翁、楊媪,及舊時同行妹妹相厚者十餘人,都來會飲。
至期,司戶先差人在會勝寺等候衆人到齊,方才來禀。
楊翁、楊媪先到,以後衆妓陸續而來。
從人點窖己齊,方敢禀知司戶,請孺人登輿。
仆從如雲,前呼後擁。
到會勝寺中,與衆人相見。
略叙寒喧,便上了筵席。
飲至數巡,春娘自出席送酒。
内中一妓,姓李,名英,原與楊姐家連居。
其音樂技藝,皆是春娘教導。
常呼春娘為姊,情似同胞,極相敬愛。
自從春娘脫籍,李英好生思想,常有郁郁之意。
是曰,春娘送酒到他面前,李英忽然執春娘之手,說道:“姊今超脫污泥之中,高翔青雲之上,似妹于沉淪糞土,無有出期,相去不啻天堂、地獄之隔,姊今何以救我?”說罷,遂放聲大哭。
春娘不勝凄慘,流淚不止。
原來李英有一件出色的本事:第一手好針線,能幹暗中縫紉,分際不差。
正是: 織發夫人昔擅苛,神針娘子古來稀。
誰人乞得天孫巧?十二樓中一李姬。
春娘道:“我司戶正少一針線人,吾妹肯來與我作伴否?”李英道:“若得阿姊為我方便,得脫此門路,是一段大陰德事。
若司戶左右要覓針線人,得我為之,素知阿姊心性,強似尋生分人也。
”春娘道:“雖然如此,但吾妹乎曰與我同行同輩,今日豈能居我之下乎?”李英道:“我在風塵中,每自退姊一步,況今日雲泥泅隔,又有嫡庶之異;即使朝夕毒侍阿姊,比于侍嬸,亦所甘心。
況敢與阿姊比肩耶?”春娘道:“妹既有此心,奴當與司戶商之。
” 當晚席散。
春娘回衙,将李英之事對司戶說了。
司戶笑道:“一之為甚,豈可再乎!”春娘再三撺掇,司戶隻是不允,春娘悶悶不悅。
一連幾曰,李英道人以問安奶奶為名,就催促那事。
春娘對司戶說道:“李家妹情性溫雅,針線又是第一,内助得如此人,誠所罕有。
且官人能終身不納姬侍則己,若納他人,不如納李家妹,與我少小相處,兩不見笑。
官人何不向守公求之?萬一不從,不過棄一沒趣而己,妾亦有詞以回絕李氏。
倘僥幸相從,豈非全美!”司戶被孺人強逼數次,不得己,先去與鄭司理說知了,提了他同去見太守,委曲道其緣故。
太守笑道:“君欲一箭射雙雕乎?敬當奉命,以贖前此通判所責之罪。
”當下太守再下文牒,與李英脫籍,送歸司戶。
司戶将太守所贈十萬錢,一半繪與李姬,以為贖身之費;一半繪與楊姬,以酬其養育之勞。
自此春娘與李英妹妹相稱,極其和睦。
當初單飛英隻身上任,今日一妻一妾,又都是才色雙全,意外良緣,歡喜無限。
後人有詩雲: 宮舍孤居思黯然,今朝彩線喜雙牽。
符郎不念當時舊,邢氏徒懷再世緣。
空手忽擎雙塊玉,污泥挺出并頭蓮。
姻緣不論良和賤,婚牒書來五百年。
單司戶選吉起程,别了一府官僚,摯帶妻妾,還歸臨安宅院。
單飛英率春娘拜見舅姑,彼此不覺傷感,痛哭了一場。
哭罷,飛英又率李英拜見。
單公問是何人,飛英述其來曆。
單公大怒。
說道:“吾至親骨肉,流落失所,理當收拾,此乃萬不得己之事。
又旁及外人,是何道理?”飛英皇恐謝罪,單公怒氣不息,老夫人從中勸解,遂引去李英于自己房中,要将改嫁。
李英那裡肯恢允,隻是苦苦哀求。
老夫人見其至誠,且留作伴。
過了數日,看見李氏小心婉順,又愛他一手針線,遂勸單公收留與兒子為妾。
單飛英遷授令丞。
上司官每聞飛英娶娼之事,皆以為有義氣;互相傳說,無不加意欽敬,累薦至太常卿。
春娘無子,李英生一子,春娘抱之,愛如己出。
後讀書登第,遂為臨安名族。
至今青樓傳為佳話。
有詩為證: 山盟海誓忽更遷,誰向青樓認舊緣?仁義還收仁義報,宦途無梗子孫賢—— 掃校
太守也不進衙,徑坐早堂,便下文書與楊家翁、媪,教除去楊玉名字。
楊翁、楊媪出其不意,号哭而來,拜着太守訴道:“養女十餘年,費盡心力。
今既蒙明判,不敢抗拒。
但願一見而别,亦所甘心。
”太守道人傳語楊玉。
楊玉立在後堂,隔屏對翁、媪說道:“我夫妻重會,也是好事!我雖承汝十年撫養之恩,然所得金帛己多,亦足為汝養老之計。
從此永訣,休得相念。
”媪幾自号哭不止,太守喝退了楊翁、楊媪。
當時差州司人從,自宅堂中掐出楊玉,徑送至司戶衙中;取出私财十萬錢,權佐資奁之費。
司戶再三推辭,太守定教受了。
是曰,鄭司理為媒,四承務為主婚,如法成親,做起洞房花燭。
有詩為證: 風流司戶心如渴,文雅嬌娘意似狂。
今夜官衙尋舊約,不教人話負心郎。
次日,太守同一府官員,都來慶貿,司戶置酒相持。
四承務自歸臨安,回複單公去訖。
司戶夫妻相愛,自不必說。
光陰似箭,不覺三年任滿。
春娘對司戶說道:“妾失身風塵,亦荷翁姬愛官;其他妹妹中相處,也有情分契厚的。
今将遠去,終身不複相見。
欲具少酒食,與之話别,不識官人肯容否?”司戶道:“汝之事,合州莫不聞之,何可隐諱?便治酒話别,何礙大體?”春娘乃設筵于會勝寺中,教人請楊翁、楊媪,及舊時同行妹妹相厚者十餘人,都來會飲。
至期,司戶先差人在會勝寺等候衆人到齊,方才來禀。
楊翁、楊媪先到,以後衆妓陸續而來。
從人點窖己齊,方敢禀知司戶,請孺人登輿。
仆從如雲,前呼後擁。
到會勝寺中,與衆人相見。
略叙寒喧,便上了筵席。
飲至數巡,春娘自出席送酒。
内中一妓,姓李,名英,原與楊姐家連居。
其音樂技藝,皆是春娘教導。
常呼春娘為姊,情似同胞,極相敬愛。
自從春娘脫籍,李英好生思想,常有郁郁之意。
是曰,春娘送酒到他面前,李英忽然執春娘之手,說道:“姊今超脫污泥之中,高翔青雲之上,似妹于沉淪糞土,無有出期,相去不啻天堂、地獄之隔,姊今何以救我?”說罷,遂放聲大哭。
春娘不勝凄慘,流淚不止。
原來李英有一件出色的本事:第一手好針線,能幹暗中縫紉,分際不差。
正是: 織發夫人昔擅苛,神針娘子古來稀。
誰人乞得天孫巧?十二樓中一李姬。
春娘道:“我司戶正少一針線人,吾妹肯來與我作伴否?”李英道:“若得阿姊為我方便,得脫此門路,是一段大陰德事。
若司戶左右要覓針線人,得我為之,素知阿姊心性,強似尋生分人也。
”春娘道:“雖然如此,但吾妹乎曰與我同行同輩,今日豈能居我之下乎?”李英道:“我在風塵中,每自退姊一步,況今日雲泥泅隔,又有嫡庶之異;即使朝夕毒侍阿姊,比于侍嬸,亦所甘心。
況敢與阿姊比肩耶?”春娘道:“妹既有此心,奴當與司戶商之。
” 當晚席散。
春娘回衙,将李英之事對司戶說了。
司戶笑道:“一之為甚,豈可再乎!”春娘再三撺掇,司戶隻是不允,春娘悶悶不悅。
一連幾曰,李英道人以問安奶奶為名,就催促那事。
春娘對司戶說道:“李家妹情性溫雅,針線又是第一,内助得如此人,誠所罕有。
且官人能終身不納姬侍則己,若納他人,不如納李家妹,與我少小相處,兩不見笑。
官人何不向守公求之?萬一不從,不過棄一沒趣而己,妾亦有詞以回絕李氏。
倘僥幸相從,豈非全美!”司戶被孺人強逼數次,不得己,先去與鄭司理說知了,提了他同去見太守,委曲道其緣故。
太守笑道:“君欲一箭射雙雕乎?敬當奉命,以贖前此通判所責之罪。
”當下太守再下文牒,與李英脫籍,送歸司戶。
司戶将太守所贈十萬錢,一半繪與李姬,以為贖身之費;一半繪與楊姬,以酬其養育之勞。
自此春娘與李英妹妹相稱,極其和睦。
當初單飛英隻身上任,今日一妻一妾,又都是才色雙全,意外良緣,歡喜無限。
後人有詩雲: 宮舍孤居思黯然,今朝彩線喜雙牽。
符郎不念當時舊,邢氏徒懷再世緣。
空手忽擎雙塊玉,污泥挺出并頭蓮。
姻緣不論良和賤,婚牒書來五百年。
單司戶選吉起程,别了一府官僚,摯帶妻妾,還歸臨安宅院。
單飛英率春娘拜見舅姑,彼此不覺傷感,痛哭了一場。
哭罷,飛英又率李英拜見。
單公問是何人,飛英述其來曆。
單公大怒。
說道:“吾至親骨肉,流落失所,理當收拾,此乃萬不得己之事。
又旁及外人,是何道理?”飛英皇恐謝罪,單公怒氣不息,老夫人從中勸解,遂引去李英于自己房中,要将改嫁。
李英那裡肯恢允,隻是苦苦哀求。
老夫人見其至誠,且留作伴。
過了數日,看見李氏小心婉順,又愛他一手針線,遂勸單公收留與兒子為妾。
單飛英遷授令丞。
上司官每聞飛英娶娼之事,皆以為有義氣;互相傳說,無不加意欽敬,累薦至太常卿。
春娘無子,李英生一子,春娘抱之,愛如己出。
後讀書登第,遂為臨安名族。
至今青樓傳為佳話。
有詩為證: 山盟海誓忽更遷,誰向青樓認舊緣?仁義還收仁義報,宦途無梗子孫賢—— 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