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27) -- 詐敗(2)

關燈
戰例4/戰例5

    孔明令魏延帶五百哨馬先行,張飛第二,玄德後隊,望葭萌關進發。魏延哨馬先到關下,正遇楊柏。魏延與楊柏交戰,不十合,楊柏敗走。魏延要奪張飛頭功,乘勢趕去。前面一軍擺開,為首乃是馬岱。魏延隻道是馬超,舞刀躍馬迎之。與岱戰不十合,岱敗走。延趕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延急回馬走。(65回)

    分析:楊柏之敗是真敗,非詐敗;但馬岱之敗則頗費思量。

    有朋友認為,馬岱之敗是詐敗,他們的道理是這樣的:由於詐敗一方必伏有後續攻擊手段--或針對敵将個人(如突施暗箭/必殺計),或針對敵軍(如伏兵),而馬岱敗走之後确實暗伏後續攻擊手段,因此馬岱此敗應屬詐敗。

    煮酒以為似有不妥。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其他暗伏後續攻擊手段的戰例,就可看出問題來:

    “鬥至五十餘合,龐德撥回馬,拖刀而走。”(74回)

    ---這是關龐次日之戰,此處原文用的是“撥回馬,拖刀而走”,而不是馬岱此處的“敗走”,我們隻能判定:龐德“走”之前與馬岱“走”之前的交鋒态勢是有所不同的,龐德未露敗相,而馬岱或者已露敗相或者形勢不妙。

    另外,從龐德、馬岱各自的對手的反應,我們也可以得出相同的推測結論。龐德一走,關羽馬上認定對方要使拖刀計,雖然最終龐德沒用拖刀而用了箭,但關羽顯然認為龐德是未敗而走、此走有詐,而且關平也同樣看出了這一點,由此我們可以判定:龐德走前未露敗相。而魏延面對馬岱之走卻絲毫沒有懷疑其中有詐,按常理推之,魏延顯然認為馬岱之走是正常的,沒什麼可疑的,因此可以判定,馬岱走前的單挑局勢已對他不利。

    先不忙下結論,我們再來看看戰例6。

    戰例6

    飛喝馬岱曰:“汝是何人?先通姓名,然後厮殺?”馬岱曰:“吾乃西涼馬岱是也。”張飛曰:“你原來不是馬超,快回去!非吾對手!隻令馬超那厮自來,說道燕人張飛在此!”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觑我!”挺槍躍馬,直取張飛。戰不十合,馬岱敗走。張飛欲待追趕......(65)

    按照上面的分析,此處馬岱之“敗走”不應屬於純粹的詐敗。不過這裡有個很耐人尋味的細節:公認張飛攻擊能力高于魏延,可這個馬岱跟魏延是戰不十合就敗走,對張飛同樣是戰不十合而敗走,怎麼這馬岱的防守能力有彈性啊?遇弱不強、遇強不弱?

    煮酒以為,馬岱對魏延、張飛兩戰,都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應該比夏侯敦之敗于溫侯、徐晃之敗于顔良有更大回旋餘地,甚至比李典對趙雲那場“料敵不過”而提前敗走還有餘地。此兩戰都屬於“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的意思,馬岱發現對方比自己武力高,雖然自己要硬撐的話也可以撐個三四十合的,但馬岱狡猾取巧兼不務虛名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不會讓自己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再敗走,而是會提前退走然後采取更安全、更有效的打擊手段。對於大多數武将的敗走,我們隻能認為他們是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了,但對於馬岱卻無法做出這個判定。

    戰例4/5/6的總結論:

    1戰例4--隻能判定為楊柏武力不及,非敗不可。他與魏延的武力差距就是10合擊敗。

    2戰例5/6不屬於純粹的詐敗,因為原文使用了“敗”字。但我們無法判定馬岱與魏延或張飛的武力差距就是10合擊敗。在這裡我們隻能判定:馬岱武力不及張飛和魏延。但究竟相差有多懸殊或多微弱,無從知道。唯一能比較肯定的是:馬岱的防守能力比楊柏要高。至於馬岱的防守能力究竟能打多數分,隻能根據個人感覺進行猜測。

    (當然,決定其他武将的武力數值也是猜測,隻是對於馬岱的猜測成分比其他武将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