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五
佛子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不共法。
何等為十。
所謂菩薩摩诃薩。
修習六波羅蜜。
不由他悟。
平等心施無所慳吝。
持戒清淨遠離惡戒。
忍辱成就心不可動。
勤修精進於一切劫未曾退轉。
深入禅定離一切亂。
出生智慧遠離邪見。
是為菩薩摩诃薩修習六波羅蜜随順波羅蜜道不由他悟第一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攝一切衆生而饒益之。
常以法施於一切衆生。
和顔愛語遠離惡言:於一切衆生。
常起樂心真實利益。
令一切衆生解悟菩提。
遠離惡心。
具足成就平等實義。
是為菩薩摩诃薩攝取衆生随順攝道不由他悟第二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善解回向不求果報。
随順回向諸佛菩提。
不著一切世間三昧。
回向佛智饒益衆生。
是為菩薩摩诃薩善解回向專求一切諸佛善根無上智慧饒益衆生不由他悟第三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善巧方便究竟彼岸。
随順世間親近世間而無疲厭。
正向聖行。
遠離一切聲聞緣覺出要之道。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不著己樂。
善知一切諸禅解脫三昧。
正受三昧。
起於諸三昧而得自在。
於生死中心無疲厭。
遊於生死如園觀想。
安住一切諸魔宮殿。
示現帝釋梵王無量自在。
於一切生死。
慧光明淨照除癡闇。
於一切衆舍家出家。
不著異見。
示現一切世間書疏文誦談論語言算術印法一切娛樂。
現為女身才術巧妙。
能轉人心。
於世間法離世間法。
悉能問答究竟彼岸。
於世間事離世間事。
亦悉究竟到於彼岸。
常觀衆生。
示現一切聲聞緣覺。
不轉威儀不忘大乘。
於念念中。
現成如來無上菩提。
而亦不斷菩薩所行。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修習巧妙方便到於彼岸不由他悟第四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善知俱變三昧。
翻覆三昧。
遊戲智慧通明。
究竟智慧彼岸。
常在涅槃而現生死門。
知無衆生際。
而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常在究竟寂滅彼岸。
而示現處熾然煩惱。
常在金剛一妙法身。
而現衆生無量身門。
常能正受諸禅三昧。
而現衆生五欲娛樂。
常樂寂靜遠離三界。
而教化一切衆生。
長養善根常樂正法。
而現百千天女圍繞共相娛樂。
百福相好莊嚴其身。
而現貧賤鄙陋之形。
常離諸惡長養善業。
而現受生一切惡道。
究竟到於佛智彼岸。
而亦不舍菩薩智身。
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智慧。
一切聲聞緣覺無能知者,何況一切童蒙衆生。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五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身口意業智慧為首。
一切威儀諸業清淨。
成就大慈永離殺心。
乃至遠離邪見具足正見。
是為菩薩摩诃薩身口意業随智慧行第六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成就大悲。
不舍一切衆生。
代一切衆生。
受諸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苦。
利益衆生心無疲厭。
度脫一切諸群生界。
於一切欲樂心無染著。
常為衆生滅諸苦陰不舍大悲。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七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為一切衆生之所愛敬。
帝釋梵王四天王等。
皆恭敬供養。
一切衆生心常樂見無有厭足。
何以故?菩薩本修行業心無染著。
皆悉清淨威儀具足故。
一切衆生樂見無厭。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八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一切智心堅固正直。
以大莊嚴而莊嚴之。
雖至難處諸惡人處聲聞緣覺處。
終不退失一切智心。
清淨妙寶。
譬如水珠名曰淨光。
雖處濁水寶性無異。
能令濁水皆悉清淨。
菩薩亦複如是,雖在衆難諸惡人處聲聞緣覺處。
終不舍離一切種智清淨寶心。
令一切衆生滅除邪見煩惱垢濁。
住一切智清淨寶心。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九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自覺智法到於彼岸受無師記。
離垢法缯以冠其頂。
於如來所。
不舍恭敬供養之心。
亦不舍離諸善知識。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十不共法。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不共法。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不共法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業。
何等為十。
所謂世界業。
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故。
如來業。
奉給供養一切佛故。
菩薩善友業。
善根同故。
衆生業。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故。
未來世業。
攝取一切盡未來際故。
神力業。
不舍本處而能遊行一切世界故。
淨光業。
放無量無邊色光。
一一光端悉有七寶清淨蓮華。
一一華台各有菩薩。
結跏趺坐。
悉顯現故。
三寶不斷業。
一切諸佛滅度之後。
受持守護佛正法故。
變化業。
遊十方說法化衆生故。
持業。
随所發心示現衆生。
令滿一切諸大願故。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業。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業。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身。
何等為十。
所謂菩薩不來身。
於一切趣不受生故。
菩薩不去身。
一切趣求不可得故。
菩薩不實身。
如一切世間之所得故。
菩薩不虛身。
如諸世間解真實故。
菩薩不盡身。
未來際不可斷故。
菩薩堅固身。
一切衆魔不能壞故。
菩薩不動身。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不能動故。
菩薩相身。
示現清淨百福相故。
菩薩無相身。
法相究竟無衆相故。
菩薩普至身。
悉與三世如來等故。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身。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身,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盡之身。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身業。
何等為十。
所謂以一身充遍一切世界菩薩
有十種不共法。
何等為十。
所謂菩薩摩诃薩。
修習六波羅蜜。
不由他悟。
平等心施無所慳吝。
持戒清淨遠離惡戒。
忍辱成就心不可動。
勤修精進於一切劫未曾退轉。
深入禅定離一切亂。
出生智慧遠離邪見。
是為菩薩摩诃薩修習六波羅蜜随順波羅蜜道不由他悟第一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攝一切衆生而饒益之。
常以法施於一切衆生。
和顔愛語遠離惡言:於一切衆生。
常起樂心真實利益。
令一切衆生解悟菩提。
遠離惡心。
具足成就平等實義。
是為菩薩摩诃薩攝取衆生随順攝道不由他悟第二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善解回向不求果報。
随順回向諸佛菩提。
不著一切世間三昧。
回向佛智饒益衆生。
是為菩薩摩诃薩善解回向專求一切諸佛善根無上智慧饒益衆生不由他悟第三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善巧方便究竟彼岸。
随順世間親近世間而無疲厭。
正向聖行。
遠離一切聲聞緣覺出要之道。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不著己樂。
善知一切諸禅解脫三昧。
正受三昧。
起於諸三昧而得自在。
於生死中心無疲厭。
遊於生死如園觀想。
安住一切諸魔宮殿。
示現帝釋梵王無量自在。
於一切生死。
慧光明淨照除癡闇。
於一切衆舍家出家。
不著異見。
示現一切世間書疏文誦談論語言算術印法一切娛樂。
現為女身才術巧妙。
能轉人心。
於世間法離世間法。
悉能問答究竟彼岸。
於世間事離世間事。
亦悉究竟到於彼岸。
常觀衆生。
示現一切聲聞緣覺。
不轉威儀不忘大乘。
於念念中。
現成如來無上菩提。
而亦不斷菩薩所行。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修習巧妙方便到於彼岸不由他悟第四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善知俱變三昧。
翻覆三昧。
遊戲智慧通明。
究竟智慧彼岸。
常在涅槃而現生死門。
知無衆生際。
而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常在究竟寂滅彼岸。
而示現處熾然煩惱。
常在金剛一妙法身。
而現衆生無量身門。
常能正受諸禅三昧。
而現衆生五欲娛樂。
常樂寂靜遠離三界。
而教化一切衆生。
長養善根常樂正法。
而現百千天女圍繞共相娛樂。
百福相好莊嚴其身。
而現貧賤鄙陋之形。
常離諸惡長養善業。
而現受生一切惡道。
究竟到於佛智彼岸。
而亦不舍菩薩智身。
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智慧。
一切聲聞緣覺無能知者,何況一切童蒙衆生。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五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身口意業智慧為首。
一切威儀諸業清淨。
成就大慈永離殺心。
乃至遠離邪見具足正見。
是為菩薩摩诃薩身口意業随智慧行第六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成就大悲。
不舍一切衆生。
代一切衆生。
受諸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苦。
利益衆生心無疲厭。
度脫一切諸群生界。
於一切欲樂心無染著。
常為衆生滅諸苦陰不舍大悲。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七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為一切衆生之所愛敬。
帝釋梵王四天王等。
皆恭敬供養。
一切衆生心常樂見無有厭足。
何以故?菩薩本修行業心無染著。
皆悉清淨威儀具足故。
一切衆生樂見無厭。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八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一切智心堅固正直。
以大莊嚴而莊嚴之。
雖至難處諸惡人處聲聞緣覺處。
終不退失一切智心。
清淨妙寶。
譬如水珠名曰淨光。
雖處濁水寶性無異。
能令濁水皆悉清淨。
菩薩亦複如是,雖在衆難諸惡人處聲聞緣覺處。
終不舍離一切種智清淨寶心。
令一切衆生滅除邪見煩惱垢濁。
住一切智清淨寶心。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九不共法。
菩薩摩诃薩。
自覺智法到於彼岸受無師記。
離垢法缯以冠其頂。
於如來所。
不舍恭敬供養之心。
亦不舍離諸善知識。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十不共法。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不共法。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不共法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業。
何等為十。
所謂世界業。
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故。
如來業。
奉給供養一切佛故。
菩薩善友業。
善根同故。
衆生業。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故。
未來世業。
攝取一切盡未來際故。
神力業。
不舍本處而能遊行一切世界故。
淨光業。
放無量無邊色光。
一一光端悉有七寶清淨蓮華。
一一華台各有菩薩。
結跏趺坐。
悉顯現故。
三寶不斷業。
一切諸佛滅度之後。
受持守護佛正法故。
變化業。
遊十方說法化衆生故。
持業。
随所發心示現衆生。
令滿一切諸大願故。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業。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業。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身。
何等為十。
所謂菩薩不來身。
於一切趣不受生故。
菩薩不去身。
一切趣求不可得故。
菩薩不實身。
如一切世間之所得故。
菩薩不虛身。
如諸世間解真實故。
菩薩不盡身。
未來際不可斷故。
菩薩堅固身。
一切衆魔不能壞故。
菩薩不動身。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不能動故。
菩薩相身。
示現清淨百福相故。
菩薩無相身。
法相究竟無衆相故。
菩薩普至身。
悉與三世如來等故。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身。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身,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盡之身。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身業。
何等為十。
所謂以一身充遍一切世界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