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愛究竟解脫。
果報不虛滿足諸願。
於一切有為法中。
不可窮荊而能随順無為智慧。
起諸佛智。
究竟未來際。
具足一切諸如來地。
佛子。
譬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從身過。
至金剛輪際。
然後乃祝所以者何。
以彼金剛不可消故。
如是佛子。
於如來所。
少植善根。
能壞一切有為煩惱。
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
然後乃祝所以者何。
於如來所。
植諸善根。
不可盡故。
佛子。
譬如須彌山等大乾草聚。
若有人持如芥子火。
悉能燒荊何以故?火性悉能燒故。
佛子。
於如來所。
種少善根。
亦複如是,悉能燒滅一切煩惱。
無有遺馀。
究竟涅槃。
何以故?於如來所。
種諸善根。
性究竟故。
佛子。
譬如雪山有大藥王。
名曰善現,若有見者眼得清淨。
若有聞者耳得清淨。
若聞香者鼻得清淨。
若嘗味者舌得清淨。
若有觸者身得清淨。
若取彼地土。
悉能除滅無量衆玻安隐快樂。
如來應供等正覺無上藥王。
亦複如是,常以一切諸方便行。
饒益衆生。
若有得見如來色身。
眼得清淨。
若有得聞如來名号。
耳得清淨。
若有得聞如來戒香。
鼻得清淨。
若有得味如來法味。
舌得清淨。
得金剛廣長清淨舌根。
悉能演說一切言音。
若有得觸如來光者,彼人即得清淨色身。
究竟逮得無上法身。
若有念如來者,得念佛三昧。
正念不亂。
若有得經卷地。
如來塔廟禮拜供養。
彼衆生等具足善根。
滅煩惱患得賢聖樂。
佛子。
乃至不信邪見衆生。
見聞佛者,彼諸衆生。
於見聞中。
所種善根果報不虛。
乃至究竟涅槃。
斷一切惡諸不善根。
具足善根。
佛子。
於如來所。
見聞供養恭敬。
所種善根不可言說。
不可為谕。
何以故?如來不可思議過思議故。
但随所應佛為作谕。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知見於如來所見聞恭敬供養種諸善根。
爾時諸菩薩摩诃薩。
白普賢菩薩言:佛子。
當何名此經。
雲何奉持。
佛子。
此經名為一切諸佛微密法藏。
一切世間不能思議。
如來所櫻大智光明。
開發示現如來種性。
長養一切菩薩功德。
一切世間無能破壞。
随順一切如來境界。
令一切衆生皆悉清淨。
分别演說佛究竟法。
佛子。
如是經典。
但為乘不思議乘。
菩薩摩诃薩。
一向專心求菩提者,分别解說不為馀人。
何以故?此經不入一切衆生之手。
唯除菩薩。
佛子。
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
因此寶故。
行轉輪王法。
聖王七寶無堪持者,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
具足成就聖王相者,佛子。
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衆德者,王命終後。
此諸寶等自然散滅。
佛子。
此經如是,不入一切衆生之手。
唯除如來法王真子。
從諸如來種姓家生。
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
斯經則滅。
何以故?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
何況受持書寫解說。
無有是處。
唯除菩薩摩诃薩能自誦持書寫經卷。
佛子。
是故菩薩摩诃薩。
聞此經者,歡喜恭敬頂戴受持。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
信樂此經。
少作方便。
必決定得無上菩提。
佛子。
菩薩摩诃薩。
雖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
修習道品善根。
未聞此經。
雖聞不信受持随順。
是等猶為假名菩薩。
不從如來種姓家生。
佛子。
若菩薩摩诃薩。
得聞此經。
聞已信向受持随順。
當知此等為真佛子。
從佛家生。
随順一切如來境界。
具足一切菩薩正法。
安住一切種智境界。
遠離一切世間諸法。
出生長養如來所行。
到一切菩薩諸法彼岸。
於如來自在正法。
心無疑惑。
究竟安住無師之地。
深入一切如來境界。
佛子。
菩薩摩诃薩。
聞此經已,應當發平等意行無量心。
遠離一切虛妄之想。
究竟直心。
面對正念一切如來。
修習平等清淨猶如虛空。
分别觀察一切菩薩行業與法界等。
具足成就一切智智。
遠離一切世間垢濁。
發清淨心。
充滿一切十方世界。
深入一切菩薩法門。
平等觀察三世諸佛。
具足善根功德智慧。
深入此等一切諸法而無所入。
不念一法不念二法。
悉平等觀無量諸法。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成就如是等功德。
少作方便得無師智。
爾時普賢菩薩。
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若見聞如來,恭敬及供養。
所植諸善根,無量不可稱。
一切有為中,不可得窮荊寂滅諸煩惱,離苦得涅槃。
譬如有一人,吞服少金剛。
究竟不可消,下至金剛際。
如是十力所,見聞供養福。
具足金剛智,煩惱滅無馀。
譬如乾草積,等彼須彌山。
投火如芥子,燒盡悉無馀。
如是善逝所,若植少功德。
燒滅諸煩惱,
果報不虛滿足諸願。
於一切有為法中。
不可窮荊而能随順無為智慧。
起諸佛智。
究竟未來際。
具足一切諸如來地。
佛子。
譬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從身過。
至金剛輪際。
然後乃祝所以者何。
以彼金剛不可消故。
如是佛子。
於如來所。
少植善根。
能壞一切有為煩惱。
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
然後乃祝所以者何。
於如來所。
植諸善根。
不可盡故。
佛子。
譬如須彌山等大乾草聚。
若有人持如芥子火。
悉能燒荊何以故?火性悉能燒故。
佛子。
於如來所。
種少善根。
亦複如是,悉能燒滅一切煩惱。
無有遺馀。
究竟涅槃。
何以故?於如來所。
種諸善根。
性究竟故。
佛子。
譬如雪山有大藥王。
名曰善現,若有見者眼得清淨。
若有聞者耳得清淨。
若聞香者鼻得清淨。
若嘗味者舌得清淨。
若有觸者身得清淨。
若取彼地土。
悉能除滅無量衆玻安隐快樂。
如來應供等正覺無上藥王。
亦複如是,常以一切諸方便行。
饒益衆生。
若有得見如來色身。
眼得清淨。
若有得聞如來名号。
耳得清淨。
若有得聞如來戒香。
鼻得清淨。
若有得味如來法味。
舌得清淨。
得金剛廣長清淨舌根。
悉能演說一切言音。
若有得觸如來光者,彼人即得清淨色身。
究竟逮得無上法身。
若有念如來者,得念佛三昧。
正念不亂。
若有得經卷地。
如來塔廟禮拜供養。
彼衆生等具足善根。
滅煩惱患得賢聖樂。
佛子。
乃至不信邪見衆生。
見聞佛者,彼諸衆生。
於見聞中。
所種善根果報不虛。
乃至究竟涅槃。
斷一切惡諸不善根。
具足善根。
佛子。
於如來所。
見聞供養恭敬。
所種善根不可言說。
不可為谕。
何以故?如來不可思議過思議故。
但随所應佛為作谕。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知見於如來所見聞恭敬供養種諸善根。
爾時諸菩薩摩诃薩。
白普賢菩薩言:佛子。
當何名此經。
雲何奉持。
佛子。
此經名為一切諸佛微密法藏。
一切世間不能思議。
如來所櫻大智光明。
開發示現如來種性。
長養一切菩薩功德。
一切世間無能破壞。
随順一切如來境界。
令一切衆生皆悉清淨。
分别演說佛究竟法。
佛子。
如是經典。
但為乘不思議乘。
菩薩摩诃薩。
一向專心求菩提者,分别解說不為馀人。
何以故?此經不入一切衆生之手。
唯除菩薩。
佛子。
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
因此寶故。
行轉輪王法。
聖王七寶無堪持者,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
具足成就聖王相者,佛子。
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衆德者,王命終後。
此諸寶等自然散滅。
佛子。
此經如是,不入一切衆生之手。
唯除如來法王真子。
從諸如來種姓家生。
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
斯經則滅。
何以故?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
何況受持書寫解說。
無有是處。
唯除菩薩摩诃薩能自誦持書寫經卷。
佛子。
是故菩薩摩诃薩。
聞此經者,歡喜恭敬頂戴受持。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
信樂此經。
少作方便。
必決定得無上菩提。
佛子。
菩薩摩诃薩。
雖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
修習道品善根。
未聞此經。
雖聞不信受持随順。
是等猶為假名菩薩。
不從如來種姓家生。
佛子。
若菩薩摩诃薩。
得聞此經。
聞已信向受持随順。
當知此等為真佛子。
從佛家生。
随順一切如來境界。
具足一切菩薩正法。
安住一切種智境界。
遠離一切世間諸法。
出生長養如來所行。
到一切菩薩諸法彼岸。
於如來自在正法。
心無疑惑。
究竟安住無師之地。
深入一切如來境界。
佛子。
菩薩摩诃薩。
聞此經已,應當發平等意行無量心。
遠離一切虛妄之想。
究竟直心。
面對正念一切如來。
修習平等清淨猶如虛空。
分别觀察一切菩薩行業與法界等。
具足成就一切智智。
遠離一切世間垢濁。
發清淨心。
充滿一切十方世界。
深入一切菩薩法門。
平等觀察三世諸佛。
具足善根功德智慧。
深入此等一切諸法而無所入。
不念一法不念二法。
悉平等觀無量諸法。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成就如是等功德。
少作方便得無師智。
爾時普賢菩薩。
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若見聞如來,恭敬及供養。
所植諸善根,無量不可稱。
一切有為中,不可得窮荊寂滅諸煩惱,離苦得涅槃。
譬如有一人,吞服少金剛。
究竟不可消,下至金剛際。
如是十力所,見聞供養福。
具足金剛智,煩惱滅無馀。
譬如乾草積,等彼須彌山。
投火如芥子,燒盡悉無馀。
如是善逝所,若植少功德。
燒滅諸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