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關燈
十地因佛智故。

    而有差别。

    如因大地有十大山王。

    何等為十。

    所謂雪山王。

    香山王。

    轲梨羅山王。

    仙聖山王。

    由乾陀山王。

    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迦羅山王宿慧山王。

    須彌山王。

    如雪山王。

    一切藥草集在其中。

    而不可盡菩薩亦如是,住歡喜地。

    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

    集在其中。

    無有窮荊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集在其中。

    而不可荊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

    持戒頭陀威儀助法集在其中。

    無有窮荊如轲梨羅山王。

    但以寶成。

    集諸妙華。

    取不可荊菩薩亦如是,住於明地。

    集一切世間禅定神通解脫三昧。

    問不可荊如仙聖山王。

    但以寶成。

    多有五通聖人。

    不可窮荊菩薩亦如是,住於焰地。

    集令衆生。

    入道因緣。

    種種問難。

    不可窮荊如由乾陀山王。

    但以寶成。

    集夜叉大神。

    不可窮荊菩薩亦如是,住難勝地。

    集一切自在如意神通。

    說不可荊如馬耳山王。

    但以寶成。

    集衆妙果。

    取不可荊菩薩亦如是,住現前地。

    集深因緣法。

    說聲聞果。

    不可窮荊如尼民陀羅山王。

    但以寶成。

    集一切大力龍神。

    不可窮荊菩薩亦如是,住遠行地。

    集種種方便智慧。

    說辟支佛道。

    不可窮荊如斫迦羅山王。

    但以寶成。

    集心自在者,不可窮荊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

    集一切菩薩自在道。

    說世間性。

    不可窮荊如宿慧山王但以寶成。

    集大神力。

    諸阿脩羅。

    無有窮荊菩薩亦如是,住善慧地。

    集轉衆生行智。

    說世間相。

    不可窮荊如須彌山王。

    但以寶成。

    集諸天神。

    無有窮荊菩薩亦如是,住法雲地。

    集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說諸佛法。

    不可窮荊是十寶山同在大海。

    因大海水。

    有差别相。

    菩薩十地亦如是,同在佛智。

    因一切智故。

    有差别相。

    佛子。

    譬如大海以十相故。

    名為大海。

    無有能壞。

    何等為十。

    一漸次深。

    二不受死屍。

    三馀水失本名。

    四一味。

    五多寶。

    六極深難入。

    七廣大無量。

    八多大身衆生。

    九潮不失時。

    十能受一切大雨。

    無有盈溢。

    菩薩地亦如是,以十因緣故。

    無有能壞。

    何等為十。

    歡喜地中。

    漸生堅固願。

    離垢地中。

    不與破戒共宿。

    明地中。

    舍諸假名。

    焰地中。

    於佛得一心不壞淨信。

    難勝地中。

    生世間無量方便神通。

    起世間事。

    現前地中。

    觀甚深因緣法。

    遠行地中。

    以大廣心。

    善觀諸法。

    不動地中。

    能起大莊嚴示現。

    善慧地中。

    能得深解脫。

    通達世間行。

    如實不失。

    法雲地中。

    能受一切諸佛大法明雨。

    佛子。

    譬如大摩尼寶珠。

    有十事能與衆生一切寶物。

    何等為十。

    一出大海。

    二巧匠加治。

    三轉精妙。

    四除垢穢。

    五以火煉治。

    六衆寶莊嚴。

    七貫以寶縷。

    八置琉璃高柱。

    九光明四照。

    十随王意雨衆寶物。

    菩薩發菩提心寶。

    亦有十事。

    何等為十。

    一初發心布施離慳。

    二修持戒頭陀苦行。

    三以諸禅定解脫三昧令轉精妙。

    四以道行清淨。

    五煉以方便神通。

    六以深因緣法莊嚴。

    七以種種深方便智慧貫穿。

    八置神通自在幢上。

    九觀衆生行。

    放多聞智慧光明。

    十諸佛授智職。

    於一切衆生。

    能為佛事。

    堕在佛數。

    佛子。

    是菩薩所行集一切智慧功德法門品。

    若不深種善根。

    不能得聞。

    問言:佛子。

    若得聞者,是人為得幾所福。

    答言:随佛所有智慧勢力。

    如是發薩婆若心所緣攝福德。

    是人得聞此法門。

    所得福德亦複如是,何以故?若無菩薩心。

    聞是法門。

    不能信解受持。

    何況以身修習能成其事。

    是故當知。

    是人随順一切種智。

    得聞信解。

    受持修行。

    說是品時。

    十方世界。

    十億佛國。

    微塵數世界。

    六種十八相動。

    以佛神力法如是故。

    諸天雨華。

    末香。

    嬰珞。

    寶衣。

    幡蓋。

    莊嚴身具。

    雨天妓樂歌頌而下。

    複有大音。

    贊歎十地殊勝之事。

    如此世界四天下他化自在天王宮說十地。

    十方一切世界皆亦如是,以佛神力故。

    十方過十億佛國。

    微塵數刹。

    有十億佛國。

    微塵數菩薩。

    詣此世界。

    遍滿虛空。

    皆作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

    善說菩薩十地之法。

    佛子。

    我等皆名金剛藏。

    發金剛德世界。

    金剛幢佛所來。

    所經曆處。

    皆說是經。

    衆會如是,言辭義趣亦如是,我等以佛神力故。

    來證是事。

    如我至此。

    十方一切世界。

    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

    皆有十億佛國。

    微塵數菩薩。

    往為作證。

    亦複如是,時金剛藏菩薩。

    觀察十方。

    觀察一切大衆。

    觀察法界。

    贊歎初發薩婆若心。

    示菩薩境界。

    淨菩薩行力。

    攝一切種智。

    随衆生說。

    除一切世間垢穢。

    與衆生一切種智因緣。

    示不可思議智慧莊嚴事。

    贊歎一切菩薩功德差别相。

    欲令諸地轉勝明。

    顯示衆生故。

    承佛神力。

    以偈頌曰: 諸菩薩所行,樂於善寂滅。

    其心無所著,猶若如虛空。

    除貪恚癡垢,安住於道智。

    如是無上行,願樂欲聽聞。

     如是諸菩薩,在於無量劫。

    勤心常修習,一切諸善根。

    供養無量佛,辟支阿羅漢。

    為利衆生故,乃生菩提心。

     精進持戒行,頭陀除罪垢。

    修善忍轉妙,慚愧威德滿。

    福慧因緣故,勝遠心明淨。

    深樂於佛智,同佛生菩提。

     供養於一切,十方三世佛。

    如虛空等國,悉皆令清淨。

    一切法平等,善悉通達故。

    為度諸衆生,發於菩提心。

     諸菩薩如是,生是無量心。

    至於歡喜地,息惡樂布施。

    得諸本願力,增廣慈悲心。

    深行十善道,能到離垢地。

     戒聞功德備,慈心愍世間。

    永離諸垢穢,深心常清淨。

    普觀諸世間,三毒火熾然。

    如是之大士,入第三明地。

     觀三界皆空,無常亦如玻如癰如瘡箭,無量苦常然。

    見諸有為過,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