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回 忠心從亡惜身亡 立志遜國終歸國

關燈
話說地方看了牌文,立即将白龍山庵拆毀。

    建文大驚,急問程濟道:“你舊年曾說:‘且住餅一年再看’,今果住了一年,就被有司拆毀,你真是個神人。

    莫非還有大難麼?”程濟道:“即此就是一難,已過了,師可勿憂。

    ”建文道:“難雖過了,而此身何處居住?”程濟道:“吾聞大理一浪一穹山水比白龍更美,何不前往一遊?倘若可居,再造一庵可也。

    ”建文大喜,師弟四人收拾了,竟往一浪一穹。

     到了一浪一穹,上山一覽,果然山蒼蒼,林郁郁,比白龍更勝。

    兩僧一道,見師意樂此,遂分頭募化,草草蓋造一庵。

    不消一月,早已庵成。

    建文安心住在庵中。

     不期到了永樂十年二月,而應能和尚竟卒矣。

    到了四月,而應賢和尚亦亡矣。

    建文見賢、能兩弟子,一時俱死,大恸數日,不忍從僧家火化,遂命程濟并葬于庵東。

     過了月餘,無人相傍,隻得納了個弟子,取名應慧。

    到十一年九月,因應慧多病,又納個弟子,取名應智。

    到十二年十月,應慧死了,又納個弟子,取名辨空。

    到十三年四月,同程濟出遊衡山,聞知金焦、程亨、馮漼、宋和、劉伸、鄭洽、黃直、梁良玉皆死了,不勝悲傷,無意遊覽,遂回庵中。

     到十五年二月,又别築一個靜室于鶴慶山中,時常往來。

    忽雪庵和尚的徒弟了空來報知,前一月其師雪庵和尚死了。

    建文大哭一場,自此之後,想起從亡諸臣,漸漸凋謝,常拂拂不樂。

     直到十七年四月,在庵既久,忽想出遊,又同程濟,先遊于蜀,次遊于粵,後遊于湘南,然後回駕。

    到十九年十二月,不喜為僧,蓄起發來,改為道士。

    到二十年正月,命徒弟應智、辨空為鶴慶靜室之主,自與程濟别居于渌泉。

    到二十一年,建文又動了遊興,遂與程濟往遊于楚。

    此時二人,俱是道裝,随路遊賞,就在大别留住了半年有餘。

    到二十二年二月,因想起史仲彬一向并無音信,就随路東遊,按下不題。

     卻說史仲彬自戊子年谒師東還之後,日日還思複往,忽被仇家将一奸一黨一告他,雖幸辨脫,卻不敢遠行。

    到今甲辰年,相間十七年,不知師音耗,心愈急切。

    又聞新主北狩已晏駕了,革除之禁,漸漸寬了,遂決意南遊訪師,竟望雲南而來。

     一日行到湖廣界上,因天色晚了,往一旅店投宿。

    主人道:“客人來遲,客房皆滿。

    惟有一房甚寬,内中止兩個道者,客官可進去同住罷。

    ”仲彬入房,看見兩個道人,鼾鼾一床一上,忙上前看時,恰一個是師,一個是程濟。

    歡喜不勝,因自通名道:“史仲彬在此。

    ”建文與程濟夢中聽了,驚而躍起,看見仲彬,滿心歡喜。

    建文問道:“汝為何到此來?”仲彬道:“違師十七年,心甚不安,故欲來問候。

    不知師将何往?又為何改了黃冠?”建文道:“我東遊正為思汝,改黃冠亦無他,不過逃禅久而思入道耳。

    ”仲彬又問:“賢、能二師兄,何不同來?”建文道:“他二人死已十餘年了。

    ”仲彬聽了,不勝感傷,又說道:“師可知新主北狩回銮,已晏駕于榆林川了?”建文聞言,喜動顔色道:“此信可真麼?”仲彬道:“怎麼不真?弟子從金陵過,聞人傳說太子即位,已改元洪熙矣。

    ”建文聽說是真,因爽然道:“吾今得釋矣!” 到了次日,即相率從陸路東遊。

    因偕行有伴,一路看山玩水,直至十一月方到吳江,重登仲彬之堂。

    仲彬忙置酒堂上,程濟東列,仲彬西列,相陪共飲。

     忽仲彬有個從叔祖,叫作史弘,住在嘉興縣,偶有事來見仲彬,在堂下窺見,忙使人招出仲彬問道:“此建文帝也,我要一見。

    ”仲彬還打帳瞞他,說道:“不是。

    ”史弘道:“你不須瞞我,當初在東宮時,我即認得了。

    後來我家當抄沒,若非天思赦了,我死無所矣。

    不獨君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