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手足情仇

關燈
兩兄弟悄悄約定,半夜裡到這荒山中來決一勝敗。

    武三通偷聽到了二人言語,悲憤無已,搶先趕到二人約定之處,要阻止二子相鬥。

    他本來不自節制心情,越想越難過,不由得在荒野中放聲悲号。

     武三通正當心神激蕩之際,突見一個少年從山洞中走了出來,登時大生敵意,喝道:“你是誰?怎知我的名字?”楊過聽他自承,說道:“武老伯,小侄楊過,從前與敦儒、修文二兄曾同在桃花島郭大俠府上寄居,對老伯威名一直仰慕得緊。

    ” 武三通點了點頭,道:“你在這兒幹麼?啊,是了,敦儒與修文要在此處比武,你是作公證人來着。

    哼哼,你既為他們知交,怎不設法勸阻?反而推波助瀾,好瞧瞧熱鬧,那算得什麼朋友?”說到後來,竟聲色俱厲,将滿腔怒火發洩在楊過身上,口中喝罵,腳下踏步上前,舉起巨掌,便要教訓這大虧友道的小子。

     楊過見他虬髯戟張,神威凜凜,心想沒來由的何必和他動手,退開兩步,陪笑道:“小侄不知二位武兄要來比武,老伯莫錯怪了人。

    ”武三通喝道:“還要花言巧語?你若事先不知,何以到了這裡?世界這麼大,卻偏偏來到這荒山窮谷?”楊過心想此人不可理喻,何況與他在這荒僻之地相遇,确也湊巧,一時不知如何解釋。

     武三通見他遲疑,料定這小子不是好人,他年輕時情場失意,每見到俊秀的少年便覺厭憎,心念一動:“這小子未必便識得我兩個孩兒,鬼鬼祟祟的躲在這兒,多半另有詭計。

    ”狂怒下更不多想,提起右掌便往楊過肩頭拍落。

    楊過閃身避開,武三通右掌落空,彎過左臂,一記肘錘撞去。

    楊過見他出招勁力沉厚,不敢怠慢,斜身移步,又避過一招。

    武三通叫道:“好小子,輕功倒是了得,亮劍動手罷!” 就在此時,洞中嬰兒忽然醒來,哭了幾聲。

    楊過心念一動:“他與李莫愁有殺妻大仇,隻要一照面,非拚個你死我活不可。

    兩人動上手便是絕招殺着,我未必能護得住嬰兒。

    ”于是笑道:“武老伯,小侄是晚輩,怎敢和你動手?你定要疑心我不是好人,那也無法。

    這樣罷,我讓你再發三招。

    你如打我不死,便請立時離開此地如何?” 武三通大怒,怒道:“小子狂妄,适才我掌底留情,未下殺手,你便敢輕視于我麼?”右手食指倏地伸出,使的竟然便是“一陽指”。

    他數十年苦練,功力深厚。

    楊過隻見他食指晃動,來勢雖緩,自己上半身正面大穴卻已全在他一指籠罩之下,竟不知他要點的是那一處穴道,正因不知他點向何處,九處大穴皆有中指之虞,當即伸出中指往他食指上一彈,使的正是黃藥師所授“彈指神通”功夫。

     “彈指神通”與“一陽指”齊名數十年,原各擅勝場,但楊過功力既淺,所學為時短暫,學後又未盡心鑽研苦練,那及得上武三通數十年的專心一緻?兩指相觸,楊過隻覺右臂一震,全身發熱,騰騰騰退出五六步,才勉強拿住椿子,不緻摔倒。

     武三通“咦”的一聲,道:“小子果然在桃花島住過。

    ”一來礙着黃藥師的面子,二來見他小小年紀,居然擋住了自己生平絕技,心起愛才之意,喝道:“第二指又來了,擋不住便不用擋,莫要震壞内髒,我不傷你性命便是。

    ”說着搶上數步,又是一指點出,這次卻指向楊過小腹。

     這一指所蓋罩的要穴更廣,肚腹間沖脈十二大穴,自幽門、通谷,下至中注、四滿,直抵橫骨、會陰,盡處于這一指威力之下。

    楊過見來勢甚疾,如再以“彈指神通”功夫抵擋,隻怕不但手指斷折,還得如他所雲内髒也得震傷,急使一招“琴心暗通”,嗤的一聲輕響,君子劍出鞘,護在肚腹之前二寸。

    武三通手指将及劍刃,急忙縮回,跟着第三指又出。

    這一指迅如閃電,直指楊過眉心,料想他決計不及抽劍回護。

    楊過見來指奇速,絕難化解,危急中使出小龍女所授“天羅地網勢”,飕的一聲,倏地矮身從武三通胯下鑽過,快速無倫。

    這一招雖然迅捷,畢竟姿式狼狽,抑且大失身分,好在他是小輩,在長輩胯下鑽下也沒什麼。

     武三通“啊喲”一聲也來不及呼出,隻覺對方手掌在自己左肩輕輕一拍,跟着聽得楊過笑道:“武老伯,你第三指好厲害。

    ”他一怔之下,垂手退開,慘然道:“嘿嘿,當真英雄出少年,老頭兒不中用啦。

    ” 楊過忙還劍入鞘,躬身道:“小侄這一招避得太也難看,倘若當真比武,小侄已然輸了。

    ”武三通心中略感舒暢,歎道:“那也不然,你剛才如在我背後一劍,我這條老命便不在了。

    你這招當真機伶,似我這種老粗,原鬥不過聰明伶俐的娃兒們……”他話未說完,忽聽遠處足步聲響,有兩人并肩而來。

    楊過一拉武三通的袖子,隐身在一片樹叢之後。

    隻聽腳步聲漸近,來的果然是武敦儒、武修文兩兄弟。

     武修文停住腳步,四下一望,道:“大哥,此處地勢空曠,便在這兒罷。

    ”武敦儒道:“好!”他不喜多言,唰的一聲,抽出了長劍。

    武修文卻不抽劍,說道:“大哥,今日相鬥,我若不敵,你便不殺我,做兄弟的也不能再活在世上。

    那為報母仇、奉養老父、愛護芙妹這三件大事,大哥你便得一肩兒挑了。

    ”武三通聽到此處,心中一酸,落下了兩滴眼淚。

     武敦儒道:“彼此心照,何必多言?你如勝我,也是一樣。

    ”說着舉劍立個門戶。

    武修文仍不拔劍,走上幾步,說道:“大哥,你我自幼喪母,老父遠離,哥兒倆相依為命,從未争吵半句,今日到這地步,大哥你不怪兄弟罷?”武敦儒說道:“兄弟,這是天數使然,你我都做不了主。

    ”武修文道:“不論誰死誰活,終身決不能洩漏半點風聲,以免爹爹和芙妹難過。

    ”武敦儒點點頭。

    握住了武修文的左手。

    兄弟倆黯然相對,良久無語。

     武三通見兄弟二人言語間友愛深笃,心下大慰,正要躍将出去,喝斥決不可做這胡塗蠢事,忽聽兩兄弟同時叫道:“好,來罷!”同時後躍。

    武修文一伸手,長劍亮出,唰唰唰連刺三劍,星光下白刃如飛,出手迅捷異常。

    武敦儒一一架開,第三招回擋反挑,跟着還了兩劍,每一招都刺向武修文的要害。

    武三通心中突的一下大跳,卻見武修文閃身斜躍,輕輕易易的避開。

     荒谷之中,隻聽得雙劍撞擊,連綿不絕,兩兄弟竟性命相撲,出手毫不容情,隻将武三通瞧得又擔心,又難過,兩個都是他愛若性命的親兒,自幼來便無半點偏袒,見兩兄弟出劍招招狠辣,縱然對付強仇亦不過如是,鬥将下去,二人中必有一傷。

    此時他若現身喝止,二人自必立時罷手。

    但今日不鬥,明日仍将拚個你死我活,總不能時時刻刻跟在二子身邊,寸步不離的防範。

    他越瞧越痛心,想起自己身世之慘,不由得淚如雨下。

     楊過幼時與二武兄弟有隙,其後重逢,相互間仍頗存芥蒂。

    他生性偏激,度量殊非寬宏,見二武相鬥,初時頗存幸災樂禍之念,但見武三通哭得傷心,想起自己命不久長,善念登起:“我一生沒做過什麼于人有益之事,死了以後,姑姑自然傷心,但此外念着我的,也不過是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等寥寥幾個紅顔知己而已。

    今日何不做椿好事,教這位老伯終身記着我的好處?”心念既決,将嘴唇湊到武三通耳邊,低聲說道:“武老伯,小侄已有一計,可令兩位令郎罷鬥。

    ” 武三通心中一震,回過頭來,臉上老淚縱橫,眼中滿是感激之色,但兀自将信将疑,實不知他有何妙法能解開這死結。

    楊過低聲道:“不過要得罪兩位令郎,老伯可莫見怪。

    ” 武三通緊緊抓住他雙手,心意激動,說不出話來。

    他年輕時不知情愛滋味,娶妻是奉了父母之命,其後為情孽牽纏,難以排遣,自喪妻之後,感念妻子舍身救命的深恩,對何沅君的癡情已漸淡漠,老來愛子彌笃,隻要兩個兒子平安和睦,縱然送了自己性命,也所甘願。

    此刻于絕境之中突然聽到楊過這幾句話,真如忽逢救苦救難的菩薩一般,大喜之下,感激無比。

     楊過見了他的神色,心中不禁一酸:“我爹爹倘若尚在人世,亦必如此愛我。

    ”低聲道:“你千萬不可給他們發覺,否則我的計策不靈。

    ” 這時武氏兄弟越打越激烈,使的都是越女劍法。

    這是當年江南七怪中韓小瑩一脈所傳,兩人自幼至大,也不知已一同練過幾千百次,但這次性命相搏,卻不能有半招差錯,與平時拆招大不相同。

    武修文矯捷輕靈,縱前躍後,不住的找隙進擊。

    武敦儒嚴守門戶,偶然還刺一劍,卻招式狠辣,勁力沉雄。

     楊過瞧了一陣,心想:“郭伯伯武功之強,冠絕當時,但他傳授徒兒似乎未得其法,武氏兄弟又資資平平,看來郭伯伯武功的一成也沒學到。

    ”突然縱聲長笑,緩步而出。

     武氏兄弟大吃一驚,分别向後躍開,按劍而視,待認清是楊過,齊聲喝道:“你來這兒幹麼?”楊過笑道:“你們又在這兒幹麼?”武修文哈哈一笑,道:“我兄弟倆中夜無事,練練劍法。

    ”楊過心道:“突竟小武機警,這當兒随口說謊,居然行若無事。

    ”冷笑一聲,說道:“練劍居然練到不顧性命,嘿嘿,用功啊,用功!”武敦儒怒道:“你走開些,我兄弟的事不用你管。

    ” 楊過冷笑道:“倘若真是練功用功,我自然管不着。

    可是你們出招之際,心中盡想着我的芙妹,我不管誰管?”武氏兄弟聽到“我的芙妹”四字,心中震動,不由自主的都長劍一顫。

    武修文厲聲道:“你胡說八道什麼?”楊過道:“芙妹是郭伯伯、郭伯母的親生女兒不是?婚姻大事須憑父母之命是不是?郭伯伯早将芙妹的終身許配于我,你們又非不知,卻私自在這裡鬥劍,争奪我未過門的妻子,你哥兒倆當我楊過是人不是?” 這番話說得聲色俱厲,武氏兄弟登時語塞。

    他們确知郭靖一向有意招楊過為婿,但黃蓉與郭芙卻對他不喜,這時突然給他說中心事,兄弟倆相顧互視一眼,不知如何對答。

    武修文較有急智,冷笑道:“哼,未過門的妻子?也虧你說得出口!這婚事有媒妁之言沒有?你行過聘沒有?下過文定沒有?” 楊過冷笑道:“好啊,那麼你哥兒倆倒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宋時最重禮法,婚姻大事非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

    武氏兄弟本拟兩人決了勝敗之後,敗者自盡,勝者向郭芙求婚,那時她無所選擇,自必允可,然後再一同向郭靖夫婦求懇,不料竟有個楊過來橫加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