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易經陰陽與術數
關燈
小
中
大
行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複,其見天心乎?”《易經》把“有往必有複,往複循環”當作是天地的主要規律,人事也是如此。
《易傳》中也發揮一些老子“柔弱勝剛強”、“弱之勝強,柔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道理。
但基本上是崇陽剛而貶陰柔。
《易經》與《易傳》中教導人謙遜而不自滿,不可貪心務得,所以“謙卦”、“損卦”都是好卦。
喜歡釋《易》的人常說:最壞的“否卦”比最好的“泰卦”更好。
因為到了最壞的谷底之後,往後發展隻能漸漸變好,到了好的頂點纟往後隻能走下坡,所謂“否極泰來”,“泰極否來”是也。
道家有“陽九”、“陰九”之說,都是指大災難、大厄運,“陽九”指大旱災九年,“陰九”指大水災九年,平均數每八十年有一個大災年。
曹植《王仲宣诔》:“會遭陽九,炎光中矇”,吊唁其喪。
錢謙益《慈光寺》詩:“嗚呼,卅年來滄桑逼陽九。
”小說中用“九陽真經”、“九陰真經”是逆用其意,意謂武功本身之中,包含有重大災難,必須謹慎使用。
我國古文辭中,确有“九陰”、“九陽”的名稱,并不如葉君所雲:“九陰不成立。
”其實所謂“九陰不成立”,隻是《易傳》中不用“九陰”這個術語而已。
黃裳鑽研道藏,他的著作不必依據儒家“六經”中的《易經》,即使重視《易經》,也不一一定要重視戰國時儒門弟子所私撰的《易傳》,更加不必重視西漢董仲舒為了尊君、振三綱而強調《易傳》中尊陽貶陰的不平衡觀點。
王莽、漢光武搞符命、緯谶,是一種宣傳“天命在我”的政治行動,道家的武學著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在我國古文辭中,“九陰”表示陰氣極盛,《葛仙公道德經序》:“禍厭九陰,福生十方”,意謂陰氣極盛有禍,又指極北的幽冥之地;柳宗元《天對》文中雲:“爰北其首,九陰極冥。
”湛若水《交南賦》:“燭九陰于赤水兮,觌馮夷之幽宮。
”馮夷為水神,居極北之地。
“九陽”指太陽或日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沆瀣當餐,九陽代燭。
”《楚辭……遠遊》:“朝濯發于湯谷,夕晞餘身兮九陽。
”稽康《琴賦》廣夕納景于虞淵兮,晞幹于九陽。
在《神雕》及《倚天》小說中,《九陰真經》的宗旨極重陰柔,是老子的道家之學;《九陽真經》的宗旨是陰陽調和及互濟,糾正道家之偏。
武俠小說中的門派、人名、招式、功夫等等,都是作者的杜撰自創,可以批評其名稱不雅、違反常規、不合邏輯,但不能以清朝人的著作,來批評唐朝人的著作。
什麼“辟邪劍法”、“葵花寶典”、“獨孤九劍”、“降龍十八掌”、“淩波微步”、“九陰真經”、“九陽真經”等等,全是金庸的胡思亂想,等于是令狐沖和嶽靈珊所創的“沖靈劍法”。
桃谷六仙如宣布已創制成功“桃谷六神功”,隻金庸可予以制止,不令宣布,别人大概也沒有什麼法子,不能批評其“六神功”不妥,以“七神功”較合。
你如能辯得赢這六位仁兄,放棄原意而改采閣下建議,閣下已有資格列人“桃谷七仙”了。
“九陰真經”、“九陽真經”之名,系撰作人黃裳先生及另一位無名高人根據道書而撰作,與儒家無關,與儒家尊為六經之一的《易經》無關,更與可能是戰國後期甚至是秦漢時始成的《易傳》無關。
《易傳》方創九陽六陰之說,黃裳與無名高人全當他們是“放那種氣”。
正如老子的哲學中有若幹樸素的辯證法,豈能以後世黑格爾、恩格斯、馬克思之辯證法來指摘老子乎?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
”此“黑”,非黑格爾也;公孫龍子曰:“白馬非馬。
”此“馬”,非馬克思也。
少年讀者要學習《易經》,可參讀朱伯昆、高亨、張岱年、錢穆、侯外廬、任繼愈、李鏡池、馮友蘭、李學勤、陳鼓應等諸位先生的著作。
我的小說中所說的“九陰”、“一陽”之類,屬于遊戲文章,并無真正的實際意義,不必認真注意。
‘利有攸往’,剛長也。
複,其見天心乎?”《易經》把“有往必有複,往複循環”當作是天地的主要規律,人事也是如此。
《易傳》中也發揮一些老子“柔弱勝剛強”、“弱之勝強,柔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道理。
但基本上是崇陽剛而貶陰柔。
《易經》與《易傳》中教導人謙遜而不自滿,不可貪心務得,所以“謙卦”、“損卦”都是好卦。
喜歡釋《易》的人常說:最壞的“否卦”比最好的“泰卦”更好。
因為到了最壞的谷底之後,往後發展隻能漸漸變好,到了好的頂點纟往後隻能走下坡,所謂“否極泰來”,“泰極否來”是也。
道家有“陽九”、“陰九”之說,都是指大災難、大厄運,“陽九”指大旱災九年,“陰九”指大水災九年,平均數每八十年有一個大災年。
曹植《王仲宣诔》:“會遭陽九,炎光中矇”,吊唁其喪。
錢謙益《慈光寺》詩:“嗚呼,卅年來滄桑逼陽九。
”小說中用“九陽真經”、“九陰真經”是逆用其意,意謂武功本身之中,包含有重大災難,必須謹慎使用。
我國古文辭中,确有“九陰”、“九陽”的名稱,并不如葉君所雲:“九陰不成立。
”其實所謂“九陰不成立”,隻是《易傳》中不用“九陰”這個術語而已。
黃裳鑽研道藏,他的著作不必依據儒家“六經”中的《易經》,即使重視《易經》,也不一一定要重視戰國時儒門弟子所私撰的《易傳》,更加不必重視西漢董仲舒為了尊君、振三綱而強調《易傳》中尊陽貶陰的不平衡觀點。
王莽、漢光武搞符命、緯谶,是一種宣傳“天命在我”的政治行動,道家的武學著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在我國古文辭中,“九陰”表示陰氣極盛,《葛仙公道德經序》:“禍厭九陰,福生十方”,意謂陰氣極盛有禍,又指極北的幽冥之地;柳宗元《天對》文中雲:“爰北其首,九陰極冥。
”湛若水《交南賦》:“燭九陰于赤水兮,觌馮夷之幽宮。
”馮夷為水神,居極北之地。
“九陽”指太陽或日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沆瀣當餐,九陽代燭。
”《楚辭……遠遊》:“朝濯發于湯谷,夕晞餘身兮九陽。
”稽康《琴賦》廣夕納景于虞淵兮,晞幹于九陽。
在《神雕》及《倚天》小說中,《九陰真經》的宗旨極重陰柔,是老子的道家之學;《九陽真經》的宗旨是陰陽調和及互濟,糾正道家之偏。
武俠小說中的門派、人名、招式、功夫等等,都是作者的杜撰自創,可以批評其名稱不雅、違反常規、不合邏輯,但不能以清朝人的著作,來批評唐朝人的著作。
什麼“辟邪劍法”、“葵花寶典”、“獨孤九劍”、“降龍十八掌”、“淩波微步”、“九陰真經”、“九陽真經”等等,全是金庸的胡思亂想,等于是令狐沖和嶽靈珊所創的“沖靈劍法”。
桃谷六仙如宣布已創制成功“桃谷六神功”,隻金庸可予以制止,不令宣布,别人大概也沒有什麼法子,不能批評其“六神功”不妥,以“七神功”較合。
你如能辯得赢這六位仁兄,放棄原意而改采閣下建議,閣下已有資格列人“桃谷七仙”了。
“九陰真經”、“九陽真經”之名,系撰作人黃裳先生及另一位無名高人根據道書而撰作,與儒家無關,與儒家尊為六經之一的《易經》無關,更與可能是戰國後期甚至是秦漢時始成的《易傳》無關。
《易傳》方創九陽六陰之說,黃裳與無名高人全當他們是“放那種氣”。
正如老子的哲學中有若幹樸素的辯證法,豈能以後世黑格爾、恩格斯、馬克思之辯證法來指摘老子乎?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
”此“黑”,非黑格爾也;公孫龍子曰:“白馬非馬。
”此“馬”,非馬克思也。
少年讀者要學習《易經》,可參讀朱伯昆、高亨、張岱年、錢穆、侯外廬、任繼愈、李鏡池、馮友蘭、李學勤、陳鼓應等諸位先生的著作。
我的小說中所說的“九陰”、“一陽”之類,屬于遊戲文章,并無真正的實際意義,不必認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