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易經陰陽與術數

關燈
十表示,陰電以一表示,所以計算陰電陽電的數據時隻能加(十)減(一),不能乘(×)除(÷),因×÷不代表陰陽電也。

    其實傳統的中國人并不這樣拘泥,新年祝賀時常說“三陽開泰”,并不說“九陽開泰”,中醫認為頭部是手三陽、足三陽經絡的六陽之會,所以稱頭為“六陽會首”或“六陽魁首”,并不稱之為“九陽魁首”。

    “六陽正氣丸”是一種流行極廣的中藥,并不需改稱為“九陽正氣丸”。

     以戰國後期之人的意見,硬要去約束殷周或西周時代的《易經》,未免是以後拘前了。

    《紅樓夢》中林黛玉生肺結核,至近代才有肺結核特效藥,論者指摘曰:何不使用特效藥Ri-fampicin、Isoniazid去治林妹妹的病?薛寶钗送她燕窩,有什麼用?尤二姐覺大限吞生金,痛苦不堪而死,現代讀者指摘曰:尤二姐缺乏常識,何不服安眠藥,痛苦就少得多了? 道家哲學一直認為陰陽并重,太極圖中雙魚對稱,陰盛則陽消,陽盛則陰消,陰陽完全相等,物極必反。

    陰漸盛,自少陰發展至老陰,陰盛極就開始衰,出現少陽、陽明而至老陽,有一個循環轉變的過程。

    強調陽剛而貶低陰柔,是儒家中某一派(有人認為可能是子張之徒〗的觀點。

    董仲舒更将陰陽之說用之于人事,尊陽貶陰,用以尊君貶臣、重男輕女。

    董仲舒《繁露!基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

    君為陽,臣為陰。

    父為陽,子為陰。

    夫為陽,妻為陰。

    ”儒家強調人倫之中,以三倫為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儒家為了維持宗法社會中禮教的架構,将陰陽作了便利的解釋。

    董仲舒之學在西漢大盛,《易傳》中九陽六陰的代号更為人用作表示重陽輕陰,其實《易傳》本身,也未必認為九比六更重要。

     在世界各民族中,數字大緻上并無特殊意義,西方人說七字吉利,十三不祥,六六六是魔鬼,都是後世的迷信。

    中國人、日本人不喜“四”,因與“死”同音,也非古俗。

    當代廣東人喜“八”,因音近“發”,最近上海人認為“四”字吉利,因在簡譜中為Do、Re、Mi、Fa之Fa,即“發”,表示發達、發财。

    蔔占本來以龜甲、牛骨為工具,但甲骨蔔占不易,後來改采簡易的方法用筮草。

    筮草常一五一十地來數,五與十這兩個數字在術數家的說法中有了特殊意義。

    《易傳!系辭》雲:“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乾鑿度》雲:“陽動而進,陰動而退。

    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

    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五音六律七變,由此作焉。

    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日十幹者,五音也。

    辰十二者,六律也。

    星二十八者,七宿也。

    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

    孔子曰:陽三陰四,住之正也。

    ”鄭康成注雲:“五象天之數,奇也;十象地之數,偶也。

    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

    ”到宋朝,劉牧有所謂“河圖”,朱熹有所謂“洛書”,都是一大堆數字。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說:“所謂象數之學,初視之似為一大堆迷信,然其用意,亦在于對于宇宙及其中各方面之事物,作一有系統的解釋。

    ”到後來曆法、方位、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土、宮商角徵羽、政治吉兇、行軍打仗、生辰八字、婚姻風水,無一而不與術數有關。

     古人說到數字,遠不如今人之精确。

    《呂氏春秋……有始篇》謂:“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薮,風有八等,水有六川。

    ”地有九州,那是事實,天有九野,是哪九種野?就不詳說了,這已接近于陰陽五行家的說法。

     吾友台灣葉洪生兄有《論劍》一書之作,根據《易傳》的說法而堅認《九陰真經》之名不通,蓋《易傳》認為陽為九而陰為六,所以應改稱“六陰真經”,他說:“道家既無‘九陰’怪談(佛家亦無)。

    ”其實宋人黃裳撰寫《九陰真經》,本為子虛烏有之事,而且他隻研讀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