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易經陰陽與術數
關燈
小
中
大
我國學術界多數意見,認為《易經》成于殷末周初,成立的時候極早,本來的作用是蔔占吉兇,作為行為的指導。
古人迷信,對于自然界、命運、戰争的結果、婚姻、建屋等等大事都不了解,惴惴不安,便占卦來作決定。
《易經》的基本道理,是古代哲人根據觀察事理和人生經驗而得出來的教訓,教導人們:萬事變動不居,不會固定不易,物極必反,做事不可趨于極端。
即使以現代的哲學來看,那也是極有道理的。
一般認為,《周易》應當在西周初年即已成型。
向來說是周文王所作,這未必為事實,但周文王根據傳統資料,加以整理編輯,當有可能。
《易經》以八卦來表示,以一表示陽,以一一表示陰(現代西洋自然科學以十表示陽,以一表示陰,意思相同)。
《易經》的根本觀念是陰陽,這本是道家的觀念,後來為儒家所利用。
孔子對《易經》是很佩服的,似乎遺憾沒有好好地學習它。
《論語一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易經》的爻辭之後,有十篇解釋經文與爻辭的文字,稱為《易傳》,或稱《十翼》,儒家相傳都說是孔子所作,但宋代歐陽修即表懷疑,近代學者如馮友蘭、錢穆、李鏡池、戴君仁、陳鼓應等諸位先生以充分證據證明非孔子之作,大概是戰國較後期學人加上去的。
儒家的最重要經書《論語》中極少提到陰陽,孔子也幾乎不談陰陽。
陰與陽是中國人思想中極早出現的一種觀念。
本來是指曰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中國的地名中陰陽二字甚多,一個地方在山峰或河流附近,太陽照到的稱之為陽(水之北、山之南),背着日光的稱為陰(水之南、山之北、在西周時代,周太史伯陽父即以陰陽二氣來解釋為什麼發生地震,認為那是陰陽二氣不能調和而沖擊,因而發生地震。
《紅樓夢》中,史湘雲向她的丫環翠縷解釋陰陽的概念,就既淺明而又有趣。
一般認為,天地宇宙之間,任何事物都有陰陽,所以電有陰電、陽電,人有陰(女)陽(男)之分。
日為太陽,月為太陰。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更以為,陰陽二氣是人以及萬物的直接根源。
《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 《易經》的原本本來很注重陰陽,但後世的傳世本《易經》反而不大讨論陰陽的互濟,可能是目前流行的傳世本經過後世“尊陽貶陰”的儒門弟子所改動。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易經》,時代較傳世本為古,對陰陽規律性的談論反而更多且更好。
李學勤先生著《周易經傳溯源》一書見解精辟,其中說:“易卦由陰陽兩爻構成,本來蘊涵着陰陽說的哲理,故《系辭》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但傳世本經文的卦序,卻很難找出合于陰陽說的規律性。
在體現陰陽規律這一點上,帛書本顯然勝于傳世本。
” 《易經》中有八卦,以一表示陽,以一一表示陰,古代書寫與印刷術不如今日,八卦重疊有時寫或印時容易不清楚,用數字來表示就不易誤會,而且以後談到時易于引用。
八卦每一卦都由兩卦重疊而成,每一畫叫做一爻,從下向上數上去。
例如“泰卦”,是乾下坤上,畫出來是堊,用數字來表示,陽以九代,陰以六代,第一畫叫“初”,第二畫叫“二”,最後第六畫叫“上”,這泰卦寫出來便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同人卦”是離下乾上堊,用文字寫便是初九、六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以數字代表符号是到了戰國後期的《易傳》才見之于書,所以拿九的數字代表陽,拿六代表陰,據我個人猜想,當時紙張筆墨尚未發明,戰國人著書,用刀在竹簡、木簡上刻畫八卦,兩種符号很易混淆,用九六兩字代表就易得多,寫在文字中不易誤會。
有人以為,陽必須九,其他數字不可,陰必須六,其他數字不可,這是混淆了兩種不同觀念,等于說陽電以
古人迷信,對于自然界、命運、戰争的結果、婚姻、建屋等等大事都不了解,惴惴不安,便占卦來作決定。
《易經》的基本道理,是古代哲人根據觀察事理和人生經驗而得出來的教訓,教導人們:萬事變動不居,不會固定不易,物極必反,做事不可趨于極端。
即使以現代的哲學來看,那也是極有道理的。
一般認為,《周易》應當在西周初年即已成型。
向來說是周文王所作,這未必為事實,但周文王根據傳統資料,加以整理編輯,當有可能。
《易經》以八卦來表示,以一表示陽,以一一表示陰(現代西洋自然科學以十表示陽,以一表示陰,意思相同)。
《易經》的根本觀念是陰陽,這本是道家的觀念,後來為儒家所利用。
孔子對《易經》是很佩服的,似乎遺憾沒有好好地學習它。
《論語一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易經》的爻辭之後,有十篇解釋經文與爻辭的文字,稱為《易傳》,或稱《十翼》,儒家相傳都說是孔子所作,但宋代歐陽修即表懷疑,近代學者如馮友蘭、錢穆、李鏡池、戴君仁、陳鼓應等諸位先生以充分證據證明非孔子之作,大概是戰國較後期學人加上去的。
儒家的最重要經書《論語》中極少提到陰陽,孔子也幾乎不談陰陽。
陰與陽是中國人思想中極早出現的一種觀念。
本來是指曰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中國的地名中陰陽二字甚多,一個地方在山峰或河流附近,太陽照到的稱之為陽(水之北、山之南),背着日光的稱為陰(水之南、山之北、在西周時代,周太史伯陽父即以陰陽二氣來解釋為什麼發生地震,認為那是陰陽二氣不能調和而沖擊,因而發生地震。
《紅樓夢》中,史湘雲向她的丫環翠縷解釋陰陽的概念,就既淺明而又有趣。
一般認為,天地宇宙之間,任何事物都有陰陽,所以電有陰電、陽電,人有陰(女)陽(男)之分。
日為太陽,月為太陰。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更以為,陰陽二氣是人以及萬物的直接根源。
《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 《易經》的原本本來很注重陰陽,但後世的傳世本《易經》反而不大讨論陰陽的互濟,可能是目前流行的傳世本經過後世“尊陽貶陰”的儒門弟子所改動。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易經》,時代較傳世本為古,對陰陽規律性的談論反而更多且更好。
李學勤先生著《周易經傳溯源》一書見解精辟,其中說:“易卦由陰陽兩爻構成,本來蘊涵着陰陽說的哲理,故《系辭》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但傳世本經文的卦序,卻很難找出合于陰陽說的規律性。
在體現陰陽規律這一點上,帛書本顯然勝于傳世本。
” 《易經》中有八卦,以一表示陽,以一一表示陰,古代書寫與印刷術不如今日,八卦重疊有時寫或印時容易不清楚,用數字來表示就不易誤會,而且以後談到時易于引用。
八卦每一卦都由兩卦重疊而成,每一畫叫做一爻,從下向上數上去。
例如“泰卦”,是乾下坤上,畫出來是堊,用數字來表示,陽以九代,陰以六代,第一畫叫“初”,第二畫叫“二”,最後第六畫叫“上”,這泰卦寫出來便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同人卦”是離下乾上堊,用文字寫便是初九、六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以數字代表符号是到了戰國後期的《易傳》才見之于書,所以拿九的數字代表陽,拿六代表陰,據我個人猜想,當時紙張筆墨尚未發明,戰國人著書,用刀在竹簡、木簡上刻畫八卦,兩種符号很易混淆,用九六兩字代表就易得多,寫在文字中不易誤會。
有人以為,陽必須九,其他數字不可,陰必須六,其他數字不可,這是混淆了兩種不同觀念,等于說陽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