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華山之巅

關燈
便算中了一拳,第二拳也必能避開。

     張君寶一招得手,精神大振,踏上一步,使出第二招“四通八達”來。

    這一招拳法雖隻一招,卻包着東南西北四方,休、生、傷、死、景、驚、開八門。

    尹克西胸腹間疼痛未止,見這少年身形飄忽,又攻了過來,他适才吃了大虧,已悟到原來楊過所授的拳法左右互調,隻道這一招仍是應左則右,應右則左,見那少年出手極快,便制敵機先,搶到左方,發掌便打。

    豈知這一招的方位卻并不調換,尹克西料敵一錯,出招全落在空處,隻聽得辟啪聲響,左肩、右腿、前胸、後背,一齊中掌。

    總算張君寶打得快了之後内力不易使出,尹克西所中這四掌還不如何疼痛,但已手忙腳亂,十分狼狽。

     覺遠心中一凜,叫道:“尹居士,這一下你可錯了。

    要知道前後左右,全無定向,後發制人,先發制于人啊。

    ” 楊過心道:“這位大師的話定是引自真經,委實非同小可,這幾句話倒讓使我受益不淺。

    ‘後發制人,先發者制于人’之理,我以往隻是模模糊糊的悟到,從沒想得這般清楚。

    但他徒弟跟别人打架,他反而指點對方,也可算得是奇聞。

    ”轉念又想:“憑那尹克西的天資,便細細苦思三年五載,也未必能懂得他這幾句話的至理。

    ” 尹克西聽了覺遠的話,那想到他是情不自禁的吐露了上乘武學的訣竅,隻道他是故意胡言亂語,擾亂自己心神,喝道:“賊秃,放什麼屁!哎喲……”這“哎喲”一聲,卻是左腿上又中了張君寶的一腳。

    他狂怒之下,雙掌高舉,拼着命再受對方打中一拳,運上了十成力,從半空中直壓下來。

     張君寶第三招尚未使出,月光下見敵人須髯戟張,一股沉重如山的掌力直壓到頂門,叫聲“不好!”待要後躍逃避,全身已在他掌力籠罩之下。

     覺遠叫道:“君寶,我勁接彼勁,曲中求直,借力打人,須用四兩撥千斤之法。

    ” 覺遠所說的這幾句話,确是《九陽真經》中所載拳學的精義,但可惜說得未免太遲了些,事到臨頭,張君寶便聰明絕頂,也決不能立時領悟,用以化解敵人的掌力。

    這時他讓尹克西的掌力壓得氣也透不過來,腦海中空空洞洞,全身猶似堕入了冰窖。

     尹克西連遭挫敗,這一掌已出全力,存心要将這糾纏不休的少年毀于掌底,縱然楊過等人不放過自己,那也顧不了許多,總之是勝于受這無名少年的屈辱。

    眼見便可得手,忽聽得嗤的一聲輕響,一粒小石子橫裡向左頰飛來,石子雖小,勁力卻大的異乎尋常。

    尹克西無可奈何,隻得退一步避開。

     這粒小石子正是楊過用“彈指神通”的功夫發出,他彈出石子之前,手中已先摘了幾朵鮮花,捏碎了團成個小球,石子飛出,跟着又彈出那個花瓣小球,石子射向尹克西的左頰,那花瓣小球卻在他背後平飛掠過。

    尹克西受石子所逼,退了一步,正好将自己項頸下的“大椎穴”撞到了花球之上。

    倘若楊過将花球對準了這穴道彈出,花球雖輕,亦必挾有勁風,尹克西自會擋架閃避,但這時他自行将穴道撞将過去,竟絲毫不覺,淺灰的衣衫之上,給花瓣的汁水清清楚楚的留下了一個紅印。

     尹克西這一退,張君寶身上所受的重壓登時全消,他當即向西錯步,使出了楊過所授的第三招“鹿死誰手”。

     尹克西一呆,尋思:“第一招他左右方位互調,第二招忽然又不調了,這一招我不可魯莽,且看明白了他拳勢來處,再謀對策。

    ”他這番計較原本不錯,隻可惜事先早落楊過的算中。

    楊過傳授這一招之時,已料到他必定遲疑,但時機一縱即逝,這招“鹿死誰手”東奔西走,着着搶先,古語雲:“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豈是猶豫得的? 張君寶左一回,右一旋,已轉到敵人身後,月光西斜,照在尹克西背上,隻見他項頸下衣衫上正有個指頭大的濕印。

    張君寶心想:“這位楊居士神通廣大,也沒見他過來,怎地果然在他背後作了記号?”不及細想,左手指節成虎爪之形,意傳真氣,按在這濕印之上。

    這“大椎穴”非同小可,乃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在項骨後三節下的第一椎骨上。

    人身有二十四椎骨,古醫經中稱為應二十四節氣,“大椎穴”乃第一節氣。

    尹克西“大椎穴”為内勁按住,一陣酸麻,手腳俱軟,登時委頓在地。

     旁觀衆人除潇湘子外,個個大聲喝采。

     張君寶見敵人已無可抗拒,叫道:“得罪!”伸手便往他身上裡裡外外搜了一遍,卻那裡有《楞伽經》鈔本的影蹤? 張君寶擡起頭來瞧潇湘子。

    潇湘子已知其意,心想自己的武功和尹克西在伯仲之間,尹克西既已在這少年手底受辱,自己又怎讨得了好去?在長袍外拍了幾下,說道:“我身上并無經書,咱們後會有期。

    ”猛地縱起身子,往西南角上便奔。

     覺遠縱身竄出,擋在他面前。

    潇湘子惡念陡起,吸一口氣,将他深山苦練的内勁全運在雙掌之上,挾着一股冷森森的陰風,直撲覺遠胸口。

     楊過、周伯通、一燈、郭靖四人齊聲大叫:“小心了!”但聽得砰的一響,覺遠已胸口中掌,各人心中正叫:“不妙!”卻見潇湘子便似風筝斷線般飄出數丈,跌在地下,縮成一團,竟暈了過去。

    覺遠不會武功,潇湘子雙掌打到他身上,他既不能擋,又不會避,隻有挨打,他修習《九陽真經》已有大成,體内真氣流轉,敵弱便弱,敵強愈強。

    那掌力擊在他身上,盡數反彈了出去,變成潇湘子以畢生功力擊在自己身上,如何不受重傷? 衆人又驚又喜,齊口稱譽覺遠的内力了得。

    但覺遠茫然不解,口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張君寶俯身到潇湘子身邊一搜,也無經書。

     楊過心下佩服,上前恭恭敬敬的合什行禮,說道:“大師神功,修為了得,世所罕見,晚輩佩服。

    ”覺遠道:“居士适才指點小徒,制服惡人,小僧多謝了。

    ”楊過道:“不敢!退回到小龍女身邊。

    ” 黃蓉說道:“大師父,小女子有一事不明,想請大師指點。

    ”覺遠道:“不敢當。

    女施主有何垂詢,小僧但教所知,自當奉告。

    ”黃蓉道:“大師适才言道,在那四卷楞伽經的夾縫之間,有一部武學奇書,叫作《九陽真經》。

    想那達摩祖師是天竺人氏,他寫的如是天竺梵文,張君寶小弟弟想是得大師指點,這才讀懂了。

    那兩個惡人搶了經書,不識梵文,那也枉然。

    ”覺遠微微一笑,道:“這部《九陽真經》,乃是我中華文字書寫。

    ”黃蓉道:“聽說達摩祖師雖能講論我中華言語,卻不會書寫中華文字,難道這位祖師菩薩當真佛法無邊,神通廣大,欲寫便寫嗎?” 郭襄一斜眼,見張君寶頭上傷口兀自汨汨流血,于是取出手帕,替他包紮,想到楊過便會偕小龍女離去,此後不知是否再能得見,心中酸痛,雙目淚水瑩然。

    張君寶見人人都神色溫和,獨有這位美麗可親的小姊姊卻傷心眼紅,不明所以,可不敢相問,本來要稱謝的話也說不出口了。

     隻聽覺遠說道:“達摩祖師最初來我中華時,是在梁朝梁武帝時,其時我中華早有紙張,而天竺未有紙張,所有經文,全以尖針在貝葉上刻以梵文。

    達摩祖師所攜來的楞伽經,即是刺在貝葉上的梵文。

    貝葉易碎,且不易翻讀念誦,祖師渡江到了少林寺後,本寺先輩僧侶便在白紙上鈔錄了梵文經文的原文。

    這些白紙裝釘成本,便成了四本梵文楞伽經。

    這四本楞伽經行間甚寬,留下了不少空白,不知何時,有一位先輩高人在行間的空白中以華文寫下了四卷《九陽真經》,說的是強身健體、修習内功的法門,甚為高深秘奧。

    小僧奉命看管打掃藏經閣,凡閣中經藏,小僧無不拜讀,佛祖以及曆代高僧大德所傳的聖訓金言,小僧誦後必牢記在心,身體力行,不敢有違。

    這《九陰真經》中所說的,并非脫苦涅盤的聖谛,也不是說空及非空的中觀之道,更不闡明緣起大義及諸法實相,小僧無人指點,也不敢去求方丈以及寺中高僧教誨,隻好熟讀記誦,依法修習,閑來也傳了一些給小徒君寶。

    他如用來好勇鬥狠,與人打架,那便不符我佛大慈大悲之道了。

    ” 黃蓉、楊過等聽了,不禁啞然,心想:“這位老和尚迂腐之極,跟他談不出什麼。

    ” 楊過說道:“适才我聽這兩個奸徒說話,那經書定是他們盜了去的,隻不知藏在何處。

    ”武修文道:“咱們來用一點兒刑罰,瞧他們說是不說。

    ”覺遠道:“罪過罪過,千萬使不得。

    ” 便在此時,忽聽得西邊山坡上傳來陣陣猿啼之聲。

    衆人轉頭望去,見楊過那頭神雕正趕着一頭蒼猿,伸翅擊打。

    那蒼猿軀體甚大,但畏懼神雕猛惡,不敢與鬥,隻東逃西竄,啾啾哀鳴。

     尹克西站起身來,扶起了潇湘子,向蒼猿招了招手,那蒼猿奔到他身邊,竟似是他養馴了的一般。

    兩人夾着一猿,腳步蹒跚,慢慢走下山去。

    衆人既見張君寶已搜過二人,身上确無經書鈔本,料想再加盤诘也無效果,又見二人這等情景,心下恻然生憫,也沒再想到去跟他二人為難。

     覺遠與張君寶追不到經書,便即向一燈、楊過等道謝,告别下山自去。

     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

    咱們就此别過。

    ”向一燈、周伯通、瑛姑、黃藥師、郭靖、黃蓉、點蒼漁隐、武三通、朱子柳等各位前輩行禮拜别,和程英、陸無雙表姊妹執手告别,轉頭對郭襄道:“小妹子,你好生保重,你如有何為難之事,雖無金針,仍可來要我為你辦到。

    ”以前贈以三枚金針,答允郭襄辦三件事,此時不贈金針,等于說不論多少難事,一概皆允,全不推辭。

     郭襄嗚咽道:“多謝大哥哥!多謝楊大嫂!”楊過再和耶律齊、郭芙、武氏兄弟夫婦揮手相别,袍袖一拂,攜着小龍女之手,與神雕并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巅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正是:“秋風清,秋風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全書完。

    郭襄、張君寶、覺遠、《九陽真經》等事迹,在《倚天屠龍記》中續有叙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