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自可類推於葉韻亦無嫌阙略酌古準今昭然明備一洗從來通葉支離之說於數百年講古韻者誠為獨酌其中矣 音韻述微 皇上禦制序曰國書以阿字為首梵經亦謂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於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證之雖各國各地殊語至其孩啼音皆出於阿則阿字之為諸方聲韻之源綜其異而得其同從可知矣字母既源出西域則國書之阿字實會通梵華字母之樞紐以立義所以得天地之元聲不獨梵音藉國書而明即華音之字母亦因國書而愈明也 又曰從來韻書主音字書主義二者不能兼赅而審音與分韻又岐而為兩夫輕重清濁音也平上去入韻也韻顯而易明音微而難察詩賦家所用惟韻可不必審音至詩餘詞曲則兼辨音而於平上去韻轉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韻之大略也是書翻切悉遵 闡微凡古今音韻之奧華梵會歸之故以國書為樞紐無不一以貫之而於古人韻書義訓未詳者則加推廣發明焉其訓釋古無今有者量加增訂期於字義明而字音悉協四聲準而等韻貫通皆即 皇祖宣暢中聲嘉惠藝林之意缵述而引伸之 元音 阿【烏桠切】 【臣】等謹按阿字古讀若娿而開口呼之即為本音其音在喉而清乃天地之中聲古來韻書未有拈出者 國書字母以此為首與歌韻屋韻義并異考古音麻韻中字皆與魚虞相從如【本作荼】與虞韻之荼各自為音蒩柤并收虞韻?又收語韻等類自字母入中國始有麻韻一呼遂不能不增此一韻 聖天子聲律身度於繩 武之中寓考文之治真萬世音學之極也 古音表 【臣】等謹按古音表二卷 國朝顧炎武撰音學五書之一也其書凡分十部以東冬锺江為第一支脂之微齊佳皆灰咍為第二魚虞模侯為第三真諄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為第四蕭宵肴豪幽為第五歌戈麻為第六陽唐為第七耕清青為第八蒸登為第九侵覃談鹽添鹹銜凡為第十皆以平聲為部首而三聲随之其移入之字與割并之部即附見其中考以古 法多相脗合惟入聲割裂分配其說甚辨而論者終不能無異議焉 唐韻正 【臣】等謹按唐韻正二十卷亦即顧炎武所撰音學五書中之一也是編大旨凡韻中之字其有今音與古音同者即不複注其不同者乃韻補相傳之誤則注雲古音某并引經傳之文以正之其一韻皆同而中有數字之誤則止就數字注之一東是也一韻皆誤則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則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詳且明其本二韻而誤并為一五支是也一韻皆同無誤則不注二冬三锺是也餘如此例其考訂頗精審亦足以有禆於音學也 音論 【臣】等謹按五方之音有遲疾輕重之不同淮南子雲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陸法言切韻序曰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約而言之一人之身而出詞吐氣先後之間已有不能齊者其重其疾則為入為去其輕其遲則為平遲之又久則一字而為二字茨為蒺藜椎為終葵是也故注家多有疾言徐言之解而劉勰文心雕龍謂疾呼中宮徐呼中徵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兩音三音之所由昉也 國朝顧炎武着音論三卷亦音學五書之一上卷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韻二韻書之始三唐宋韻譜異同中卷六篇一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二古詩無葉音三四聲之始四古人四聲一貫五入為閏聲六近代入聲之誤下卷分六篇一六書轉注之解二先儒兩聲各義之說不盡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語五反切之名六讀若共十五篇皆引據古人之說以相證驗中惟所論入聲變亂舊法未為甚确餘皆源源本本足以訂俗學之訛蓋五書之綱領也 易音 【臣】等謹按是書亦顧炎武所着音學五書之一炎武嘗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易為易音三卷蓋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為彖辭爻辭中卷為彖傳象傳下卷為繋辭文言說卦其音往往與詩不同又或往往不韻故炎武所注凡與詩音不同者皆以為偶用方言而不韻者則阙其論以古者蔔筮之書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誦雖夏商之易不傳於世然意其不始於文王也易彖文王所作其用音止此必欲連比象占牽合上下以就其音則聖人之意荒矣論極堅卓一洗訓诂家附會穿鑿之病詩本音 【臣】等謹按是書亦顧炎武所着音學五書之一炎武嘗自述曰三百五篇古人之音書魏晉而降去古日遠至宋周顒梁沈約始有四聲之譜然秦漢之文其音已漸戾於古至東京益甚休文作譜不能上據雅南旁摭騷子以成不刊之典而僅按班張以下諸人之賦曹劉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撰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為音學之一變其所着詩本音十卷大抵主陳第詩無葉音之說即本經所用之音互相參考證以他書明古音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第有求之太過反生葛藤如一章平上去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