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法品第一之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貪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貪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貪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貪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貪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偈言: 若於貪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貪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貪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貪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瞋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瞋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瞋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瞋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瞋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瞋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瞋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瞋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瞋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癡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癡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癡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癡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癡。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癡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癡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癡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癡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覆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覆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覆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覆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覆。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覆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覆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覆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覆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惱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惱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惱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惱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惱。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惱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惱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惱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惱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忿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忿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忿。
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忿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忿。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忿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忿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忿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忿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恨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恨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恨。
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恨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恨。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恨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恨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恨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恨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嫉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嫉故
刍當知。
若有於貪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貪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貪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貪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貪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偈言: 若於貪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貪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貪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貪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瞋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瞋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瞋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瞋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瞋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瞋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瞋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瞋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瞋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癡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癡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癡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癡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癡。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癡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癡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癡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癡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覆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覆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覆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覆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覆。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覆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覆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覆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覆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惱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惱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惱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惱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惱。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惱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惱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惱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惱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忿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忿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忿。
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忿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忿。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忿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忿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忿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忿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恨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恨故。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能等覺。
不能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於恨。
已如實知。
已正遍知。
已能永斷。
彼於自心。
已離恨故。
即能通達。
即能遍知。
即能等覺。
即能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是故於恨。
應如實知。
應正遍知。
應求永斷。
於佛法中。
當修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上義。
而說頌曰: 若於恨未知,彼去涅槃遠。
於恨已知者,去涅槃不遙。
我觀諸有情,由恨之所染。
還來堕惡趣,受生死輪回。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恨者,得上沙門果,畢竟不受生。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於嫉未如實知。
未正遍知。
未能永斷。
彼於自心。
未離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