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名真健丈夫。
複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種見。
令諸有情展轉相違互為怨害。
雲何為二。
所謂有見。
及無有見。
諸有沙門或婆羅門。
攝受有見。
習行有見。
耽著有見。
與諸愛樂。
無有見者,展轉相違互為怨害。
稱贊有見。
最為第一。
諸有沙門或婆羅門。
攝無有見。
習無有見。
著無有見。
與其愛樂。
諸有見者,展轉相違互為怨害。
贊無有見。
最為第一。
若有沙門或婆羅門。
於此二見。
諸集滅味。
過患出離。
不以正慧。
如實了知。
我說彼人。
名無智見。
有貪瞋癡。
有違有害。
無慧無明。
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不能解脫生死衆苦。
若有沙門。
或婆羅門。
於此二見。
諸集滅味。
過患出離。
能以正慧。
如實了知。
我說彼人名有智見。
無貪瞋癡。
無違無害。
有慧有明。
定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定能解脫生死大苦。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世間由二見,展轉互相違。
彼此作怨雠,謂見有無有。
諸有於此見,愛樂不能舍。
是謂愚癡人,恒毀他自贊。
若不知此見,集滅味患出。
見毒箭所傷,無明闇所覆。
具足貪瞋癡,無智見明慧。
定不能解脫,生老病死等。
若能知此見,集滅味患出。
見毒箭不傷,破無明黑闇。
遠離貪瞋癡,具智見明慧。
決定能解脫,生老病死等。
複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若谛尋思稱量觀察。
能得未得。
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得如理。
能觸甘露。
能證涅槃。
雲何為二。
所謂一切世間正見。
出世正見。
雲何名為世間正見。
謂有一類。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決定有施。
有受有祠。
有善惡業。
有異熟果。
有此世間。
有彼世間。
有父有母。
有諸有情化生種類。
於其世間。
有諸沙門婆羅門等。
正至正行於此世間及彼世間。
自然通達。
作證領受。
如是名為世間正見。
諸聖弟子。
於此所說世間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依此所說世間正見。
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不谛觀察已,便正了知。
依此所說世間正見。
不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所以者何。
如是所說世間正見。
非真聖見。
非出離見。
非能究竟證涅槃見。
非厭非離。
非滅非靜。
不證通慧。
非成等覺。
非得涅槃。
而能感得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如是知已,於世間法生怖畏想。
於出世法生安靜想。
以於世間生怖畏故。
都無執受。
無執受故。
無所希求。
無希求故。
於内證得究竟涅槃。
如是證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汝等。
於此所說世間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雲何名為出世正見。
謂知苦智。
知苦集智。
知苦滅智。
知能趣向苦滅道智。
如是名為出世正見。
諸聖弟子。
於此所說出世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依此所說出世正見。
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不谛觀察已,便正了知。
依此所說出世正見。
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所以者何。
如是所說出世正見。
是真聖見。
是出離見。
是能究竟證涅槃見。
能厭能離。
能滅能靜。
能證通慧。
能成等覺。
能得涅槃。
能超一切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如是知已,於出世法生珍寶想。
於世間法生下賤想。
於出世法生珍寶想故。
便生歡喜。
生歡喜故。
其心安適。
心安適故。
身得輕安。
身輕安故。
便受悅樂。
受悅樂故。
心得寂定。
心寂定故。
能實知見。
實知見故。
能深厭背。
深厭背故。
能正離欲。
正離欲故。
能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汝等。
於此所說出世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如是名為二種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能得未得。
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能滅憂苦。
能得如理。
能觸甘露。
能證涅槃。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正見有二種,世間出世間。
智者谛尋思,能正盡衆苦。
谛思於世間,便生怖畏想。
由無執受等,究竟證涅槃。
谛思出世間,便生珍寶想。
歡喜心安適,從此獲輕安。
輕安故受樂,樂故心寂定。
心定生覺支,知見四如實。
見實斷諸疑,疑除無所齲解脫一切苦,證無上涅槃。
重攝前經嗢拖南曰:施祠與集會,如不如學終。
行相相違死,染淨及二見。
複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種見。
令諸有情展轉相違互為怨害。
雲何為二。
所謂有見。
及無有見。
諸有沙門或婆羅門。
攝受有見。
習行有見。
耽著有見。
與諸愛樂。
無有見者,展轉相違互為怨害。
稱贊有見。
最為第一。
諸有沙門或婆羅門。
攝無有見。
習無有見。
著無有見。
與其愛樂。
諸有見者,展轉相違互為怨害。
贊無有見。
最為第一。
若有沙門或婆羅門。
於此二見。
諸集滅味。
過患出離。
不以正慧。
如實了知。
我說彼人。
名無智見。
有貪瞋癡。
有違有害。
無慧無明。
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不能解脫生死衆苦。
若有沙門。
或婆羅門。
於此二見。
諸集滅味。
過患出離。
能以正慧。
如實了知。
我說彼人名有智見。
無貪瞋癡。
無違無害。
有慧有明。
定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定能解脫生死大苦。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世間由二見,展轉互相違。
彼此作怨雠,謂見有無有。
諸有於此見,愛樂不能舍。
是謂愚癡人,恒毀他自贊。
若不知此見,集滅味患出。
見毒箭所傷,無明闇所覆。
具足貪瞋癡,無智見明慧。
定不能解脫,生老病死等。
若能知此見,集滅味患出。
見毒箭不傷,破無明黑闇。
遠離貪瞋癡,具智見明慧。
決定能解脫,生老病死等。
複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若谛尋思稱量觀察。
能得未得。
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得如理。
能觸甘露。
能證涅槃。
雲何為二。
所謂一切世間正見。
出世正見。
雲何名為世間正見。
謂有一類。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決定有施。
有受有祠。
有善惡業。
有異熟果。
有此世間。
有彼世間。
有父有母。
有諸有情化生種類。
於其世間。
有諸沙門婆羅門等。
正至正行於此世間及彼世間。
自然通達。
作證領受。
如是名為世間正見。
諸聖弟子。
於此所說世間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依此所說世間正見。
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不谛觀察已,便正了知。
依此所說世間正見。
不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所以者何。
如是所說世間正見。
非真聖見。
非出離見。
非能究竟證涅槃見。
非厭非離。
非滅非靜。
不證通慧。
非成等覺。
非得涅槃。
而能感得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如是知已,於世間法生怖畏想。
於出世法生安靜想。
以於世間生怖畏故。
都無執受。
無執受故。
無所希求。
無希求故。
於内證得究竟涅槃。
如是證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汝等。
於此所說世間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雲何名為出世正見。
謂知苦智。
知苦集智。
知苦滅智。
知能趣向苦滅道智。
如是名為出世正見。
諸聖弟子。
於此所說出世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依此所說出世正見。
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不谛觀察已,便正了知。
依此所說出世正見。
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所以者何。
如是所說出世正見。
是真聖見。
是出離見。
是能究竟證涅槃見。
能厭能離。
能滅能靜。
能證通慧。
能成等覺。
能得涅槃。
能超一切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
如是知已,於出世法生珍寶想。
於世間法生下賤想。
於出世法生珍寶想故。
便生歡喜。
生歡喜故。
其心安適。
心安適故。
身得輕安。
身輕安故。
便受悅樂。
受悅樂故。
心得寂定。
心寂定故。
能實知見。
實知見故。
能深厭背。
深厭背故。
能正離欲。
正離欲故。
能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汝等。
於此所說出世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如是名為二種正見。
應谛尋思稱量觀察。
能得未得。
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能滅憂苦。
能得如理。
能觸甘露。
能證涅槃。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正見有二種,世間出世間。
智者谛尋思,能正盡衆苦。
谛思於世間,便生怖畏想。
由無執受等,究竟證涅槃。
谛思出世間,便生珍寶想。
歡喜心安適,從此獲輕安。
輕安故受樂,樂故心寂定。
心定生覺支,知見四如實。
見實斷諸疑,疑除無所齲解脫一切苦,證無上涅槃。
重攝前經嗢拖南曰:施祠與集會,如不如學終。
行相相違死,染淨及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