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二法品第二之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減省睡眠。
具念正知。
心常安祝悅豫清淨。
於諸善法。
善觀時宜。
而正修習。
如是刍。
減省睡眠。
具念正知。
心常安祝悅豫清淨。
於諸善法。
善觀時宜。
而正修習。
於二果中。
随證一果。
謂於現法。
或證有馀依涅槃界。
或不還果。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覺悟能聞法,修行得勝果。
耽著於睡眠,都無有所得。
減省睡眠者,具正念正知。
善安住其心,常悅豫清淨。
於諸善法中,知時宜修習。
能究竟超越,生老病死苦。
是故應勤修,減省睡眠法。
常委觀寂靜,得二果無疑。
或斷下分結,證得不還果。
或斷上分結,度生老病死。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於空閑處。
常樂宴坐。
勤修内心奢摩他定。
不離靜慮。
成就明淨毗缽舍那。
守護自心。
令無散亂。
於諸善法。
修集無厭。
如是刍。
於二果中。
我說定能随證一果。
謂於現法。
或證有馀依涅槃界。
或不還果。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樂空閑宴坐,具正念正知。
善安住其心,離虛妄分别。
善防護自心,速斷無明闇。
及諸欲煩惱,無憂悔歸真。
常寂定其心,具正念靜慮。
無所執解脫,永盡諸有貪。
常樂不放逸,見放逸生怖。
諸見能永斷,速證般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無慚無愧。
彼人決定。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證等覺。
不證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刍。
有慚有愧。
彼人決定。
能得通達。
能得遍知。
能證等覺。
能證涅槃。
能證究竟無上安樂。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無慚無愧者,懈怠不精進。
多惛沈睡眠,去結盡為遠。
有慚有愧者,常無有放逸。
樂靜慮深定,去涅槃不遙。
彼能斷衆結,及生老病死。
速證三菩提,得無上安樂。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諸出家者,略有二種。
所應作事。
若能正作。
得所未得。
觸所未觸。
證所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觸如理。
能得甘露。
能證涅槃。
雲何為二。
一者靜慮。
二者聽說。
雲何靜慮。
謂諸刍。
遠離諸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具足安祝最初靜慮。
尋伺靜息。
内淨一趣。
無尋無伺。
定生喜樂。
具足安祝第二靜慮。
離喜住舍正念正知。
身受快樂。
衆聖所說,有舍有念。
安住快樂。
具足安祝第三靜慮。
斷苦斷樂。
先滅憂喜。
不苦不樂。
舍念清淨具足安祝第四靜慮。
雲何聽說。
謂諸刍。
於佛所說,初中後善文義巧妙。
純滿清白梵行之法。
所謂契經應頌記别伽他自說本事本生及與方廣。
未曾有法。
於如是法。
受誦聽習令其通利。
宣暢解釋。
是名聽說。
如是名為諸出家者,略有二種。
所應作事。
若能正作。
得所未得。
觸所未觸。
證所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觸如理。
能得甘露。
能證涅槃。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出家有二種,正所應作事。
謂靜慮聽說,速證於涅槃。
靜慮慧為因,慧必由靜慮。
有靜慮有慧,速證於涅槃。
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
設經百千歲,無一得涅槃。
勤修智慧人,樂聽法說法。
斂念須臾頃,能速證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尋求有二。
更無第三。
雲何為二。
謂聖尋求。
非聖尋求。
雲何名為非聖尋求。
謂有一類。
已有老法。
尋求老法。
已有病法。
尋求病法。
已有死法。
尋求死法。
已有愁法。
尋求愁法。
已有染法。
尋求染法。
雲何老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
象馬牛羊雞豬田宅。
金銀财穀是名老法。
如是老法。
是諸有情生死苦本。
愚夫異生。
於此守護。
染愛耽著。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老法。
雲何病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
廣說乃至。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病法。
雲何死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廣說乃至。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死法。
雲何愁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廣說乃至。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愁法。
雲何染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
象馬牛羊。
雞豬田宅。
金銀财穀。
是名染法。
如是染法。
是諸有情。
生死苦本。
愚夫異生。
於此守護。
染愛耽著。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染法。
若有於此。
愛樂尋求。
當知是名非聖尋求。
如是尋求如來終不稱揚贊歎。
唯勸導之令知舍離。
何緣如是非聖尋求。
如來終不稱揚贊歎。
唯勸導之。
令知舍離。
由此尋求。
非賢聖法。
非能出離非趣涅槃。
非厭非離。
非滅非靜。
非得通慧。
非成等覺。
非證涅槃。
由此尋求。
能引一切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法。
是故如是非聖尋求。
如來終不稱揚贊歎。
唯勸導之。
令知舍離。
雲何名為是聖尋求。
謂有一類。
已有老法。
能自了知我有老法。
能如實知老法過患。
尋求畢竟。
無老無上安樂涅槃。
已有病法。
能自了知。
我有病法。
能如實知病法過患。
尋求畢竟。
無病無上安樂涅槃。
已有
刍當知。
若有刍。
減省睡眠。
具念正知。
心常安祝悅豫清淨。
於諸善法。
善觀時宜。
而正修習。
如是刍。
減省睡眠。
具念正知。
心常安祝悅豫清淨。
於諸善法。
善觀時宜。
而正修習。
於二果中。
随證一果。
謂於現法。
或證有馀依涅槃界。
或不還果。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覺悟能聞法,修行得勝果。
耽著於睡眠,都無有所得。
減省睡眠者,具正念正知。
善安住其心,常悅豫清淨。
於諸善法中,知時宜修習。
能究竟超越,生老病死苦。
是故應勤修,減省睡眠法。
常委觀寂靜,得二果無疑。
或斷下分結,證得不還果。
或斷上分結,度生老病死。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於空閑處。
常樂宴坐。
勤修内心奢摩他定。
不離靜慮。
成就明淨毗缽舍那。
守護自心。
令無散亂。
於諸善法。
修集無厭。
如是刍。
於二果中。
我說定能随證一果。
謂於現法。
或證有馀依涅槃界。
或不還果。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樂空閑宴坐,具正念正知。
善安住其心,離虛妄分别。
善防護自心,速斷無明闇。
及諸欲煩惱,無憂悔歸真。
常寂定其心,具正念靜慮。
無所執解脫,永盡諸有貪。
常樂不放逸,見放逸生怖。
諸見能永斷,速證般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無慚無愧。
彼人決定。
不能通達。
不能遍知。
不證等覺。
不證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若有刍。
有慚有愧。
彼人決定。
能得通達。
能得遍知。
能證等覺。
能證涅槃。
能證究竟無上安樂。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無慚無愧者,懈怠不精進。
多惛沈睡眠,去結盡為遠。
有慚有愧者,常無有放逸。
樂靜慮深定,去涅槃不遙。
彼能斷衆結,及生老病死。
速證三菩提,得無上安樂。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諸出家者,略有二種。
所應作事。
若能正作。
得所未得。
觸所未觸。
證所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觸如理。
能得甘露。
能證涅槃。
雲何為二。
一者靜慮。
二者聽說。
雲何靜慮。
謂諸刍。
遠離諸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具足安祝最初靜慮。
尋伺靜息。
内淨一趣。
無尋無伺。
定生喜樂。
具足安祝第二靜慮。
離喜住舍正念正知。
身受快樂。
衆聖所說,有舍有念。
安住快樂。
具足安祝第三靜慮。
斷苦斷樂。
先滅憂喜。
不苦不樂。
舍念清淨具足安祝第四靜慮。
雲何聽說。
謂諸刍。
於佛所說,初中後善文義巧妙。
純滿清白梵行之法。
所謂契經應頌記别伽他自說本事本生及與方廣。
未曾有法。
於如是法。
受誦聽習令其通利。
宣暢解釋。
是名聽說。
如是名為諸出家者,略有二種。
所應作事。
若能正作。
得所未得。
觸所未觸。
證所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觸如理。
能得甘露。
能證涅槃。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出家有二種,正所應作事。
謂靜慮聽說,速證於涅槃。
靜慮慧為因,慧必由靜慮。
有靜慮有慧,速證於涅槃。
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
設經百千歲,無一得涅槃。
勤修智慧人,樂聽法說法。
斂念須臾頃,能速證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尋求有二。
更無第三。
雲何為二。
謂聖尋求。
非聖尋求。
雲何名為非聖尋求。
謂有一類。
已有老法。
尋求老法。
已有病法。
尋求病法。
已有死法。
尋求死法。
已有愁法。
尋求愁法。
已有染法。
尋求染法。
雲何老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
象馬牛羊雞豬田宅。
金銀财穀是名老法。
如是老法。
是諸有情生死苦本。
愚夫異生。
於此守護。
染愛耽著。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老法。
雲何病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
廣說乃至。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病法。
雲何死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廣說乃至。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死法。
雲何愁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廣說乃至。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愁法。
雲何染法。
所謂妻子奴婢仆使。
象馬牛羊。
雞豬田宅。
金銀财穀。
是名染法。
如是染法。
是諸有情。
生死苦本。
愚夫異生。
於此守護。
染愛耽著。
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染法。
若有於此。
愛樂尋求。
當知是名非聖尋求。
如是尋求如來終不稱揚贊歎。
唯勸導之令知舍離。
何緣如是非聖尋求。
如來終不稱揚贊歎。
唯勸導之。
令知舍離。
由此尋求。
非賢聖法。
非能出離非趣涅槃。
非厭非離。
非滅非靜。
非得通慧。
非成等覺。
非證涅槃。
由此尋求。
能引一切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法。
是故如是非聖尋求。
如來終不稱揚贊歎。
唯勸導之。
令知舍離。
雲何名為是聖尋求。
謂有一類。
已有老法。
能自了知我有老法。
能如實知老法過患。
尋求畢竟。
無老無上安樂涅槃。
已有病法。
能自了知。
我有病法。
能如實知病法過患。
尋求畢竟。
無病無上安樂涅槃。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