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資學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目録 人部 資學? 四者之别 性三品 三子言性 四極禀氣 九土人 四水生人 三人所見各異 五性 六情 七情 五至 六志 封事六情 七哀 五者失中和 五者通于神明 舍五性 五者所以養性 五常 四端 三達徳 仁名義三 仁有三 行仁五者 士有五者 三術 行已六本 四經 四維 四行 五本 ?谟九徳 洪範三徳 三徳 三行 六徳 六行 樂徳六 堯四徳 文王九徳 夫子五徳 曾子四徳 中庸五徳 徳六美 君子明十徳 八説 君子九思 中庸三知 三行 三近 論語三知 四毋 四勿 三省 三畏 大學三綱領 八條目 聖門四敎 修道之敎五 七者敎之大倫 四者敎所由興 六者敎所由廢 君子五敎 師術有四 君子三術 敎學三益 三就 九年大成 三年通 君子九能 孔子多識 學先四事 兩端程課 兩者相須 學者切已事二 兩事經緯 三者交緻 三者敬為本 學問道三 學者當守四字 六者得于學 學者四時 好學三時 學者守三 讀書四等 三到 三多 三言皆可入道 三真知 君子三患 君子之學緻此五者 後世解經三 學有三等 學者三 四失 文章三易 四易 橫渠六有 白鹿洞四規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  福建巡撫宮夢仁?人部 資學? 四者之别【合而言之天即命命即性性即理也】 天【就自然者言之】命【就流行而賦于物者言之】性【就全體而萬物得以為生者言之】理【就事物各有者言之】 性三品【韓文公原性】 上焉善 中焉可上下 下焉惡 三子言性 孟子言性善 荀子言性惡 ?子言性善惡混 四極禀氣 丹穴人智【岠齊州以南戴曰為丹穴】空桐人武【北戴鬥極為空桐】太平人仁【東至日出為太平】太蒙人信【西至日入為太蒙】 九土人【淮南子】 輕土人多利 重土人多遲 中土人聖 堅土人剛 弱土人肥 垆土人大 沙土人細 息土人美 秏土人醜 四水生人【同上】 清水音小 濁水音大 湍水人輕 遲水人重 三人所見各異【朱子雲性一也有剛柔昏明非性也有三人焉一目而别乎色蔽有厚薄耳】一居密室 一居帷箔之下 一居廣庭之中 五性【大戴禮又文?注曰五情】 喜 怒 欲 懼 憂 六情【白虎通情者性之動】 喜 怒 哀 樂 好 惡 七情【禮運】 喜 怒 憂 懼 愛 惡 欲 五至【禮記】 志之所至詩亦至焉 詩之所至禮亦至焉 禮之所至樂亦至焉 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六志【左?子太叔答趙簡子】 哀有哭泣 樂有歌舞 喜有施舍 怒則鬭戰喜生于好 怒生于惡 封事六情【翼奉上封事】 好【北方貪狼申子】怒【東方隂賊亥卯】惡【南方廉貞寅午】喜【西方寛大巳酉】樂【上方毒邪辰未】哀【下方公正戌醜】 七哀【曹子建】 痛而哀 義而哀 感而哀 怨而哀 耳目聞見而哀 口歎而哀 鼻酸而哀 五者失中和【?谷子】 病而不神 恐而無主 憂則閉塞 怒則妄動喜則宣散 五者通于神明【淮南子】 心不憂樂【徳之至】通而不變【靜之至】嗜欲不載【虛之至】無所好憎【平之至】不與物散【粹之至】 舍五性【内傳上元夫人謂武帝】 暴 淫 奢 酷 賊 五者所以養性【呂氏春秋言非好儉惡費也節乎性也】 苑囿園池足以觀望 宮室台榭足以辟燥濕 輿馬衣裘足以逸身暖骸 飲食酏醴足以适味充虛聲色音樂足以安性自娛 五常【益稷注曰五徳家語曰五法白虎通曰五性】 仁【木之徳】義【金之徳】禮【火之徳】智【水之徳】信【土之徳】 四端【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惡之心義之端 辭讓之心禮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