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今中國人不以正神自訓。
而取頑胡之法。
釋曰。
夫六戎五狄四夷八蠻。
不識王化。
不聞佛法者。
譬如畜生事均八難。
方今聖主隆三五之治。
闡一乘之法。
天人同慶四海訢訢。
蚑行喙息鹹受其賴。
喘蠕之蟲自雲得所。
子脫不自思厝言雲雲。
宜急緘其舌。
亦何勞提耳。
論雲。
沙門者。
沙汰之謂也。
釋曰。
息心達源号曰沙門。
此則練神濯穢反流歸。
潔即沙汰之謂也。
子欲毀之。
而義愈美。
真可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者也。
論雲。
入國破國。
釋曰。
夫聖必緣感無往非應。
結繩以後民澆俗薄。
末代王教誕揚堯孔。
至如妙法所沾。
固助俗為化。
不待刑戮而自淳。
無假楚撻而取正。
石主師澄而興國。
古王咨勃以隆道。
破國之文從何取說。
論雲。
入家破家。
釋曰。
釋氏之訓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夫和妻柔。
備有六睦之美。
有何不善。
而能破家。
唯聞末學道士有赤章咒咀。
發擿陰私行壇被發。
呼天引地不問親疏。
規相厭殺。
此即破家之法矣。
論雲。
入身破身。
釋曰。
夫身之為累甚于桎梏。
老氏以形骸為糞土。
釋迦以三界為火宅。
出家之士。
故宜去菁華。
棄名利。
悟逆旅之難。
常希寂滅之為樂。
流俗之徒反此以求全。
即所謂殺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也。
近代有好名道士。
自雲。
神術過人克期輕舉。
白日登天曾未數丈。
橫墜于地迫而察之。
正大鳥之雙翼耳。
真所謂不能奮飛者也。
驗滅亡于即事不旋踵而受誅。
漢之張陵誣誷貢高。
呼曰米賊。
亦被夷剪。
入身破身。
無乃角弓乎。
論曰。
歌哭不同者。
釋曰。
人哭亦哭。
俗内之冥迹。
臨喪能歌。
方外之坦情。
原壤喪親登木而歌。
孔子過而不非者。
此亦是名教之一方耳。
論雲。
不朝宗者。
釋曰。
孔子雲。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公侯。
儒者俗中之一物。
尚能若此。
況沙門者方外之士乎。
昔伯成子高子州支伯且希玄慕道。
以不近屑人事。
論雲。
剃頭犯毀傷。
釋曰。
發膚之解具于前答。
聊更略而陳之。
凡言不敢毀傷者。
正是防其非僻觸冒憲司。
五刑所加緻有殘缺耳。
今沙門者服膺聖師。
遠求十地。
剃除須發被服法衣。
立身不乖揚名得道。
還度天屬。
有何不可而入毀傷之義。
守文之徒未達文外之旨耳。
輪扁尚不移術于其兒。
予何言哉。
論雲。
出家者未見君子是避役。
釋曰。
噫唉。
何子之難喻耶。
左傳雲。
言者身之文。
莊周雲。
言不廣不足以明道。
餘欲無言其可得乎。
夫出家之士皆靈根宿固德宇淵深。
湛乎斯照。
确乎不拔者也。
是以其神凝其心道。
超然遐想宇宙不能點。
其胸懷澹爾無寄塵垢。
無能攪其方寸。
割慈親之重恩。
棄房栊之歡愛。
虛室生白守玄行禅。
或投陀林野委身餧獸。
或靜節蔬餐精心無怠。
将勤求十力超登無上解脫。
天羅銷散地網。
兆百福于未萌。
濟蒼生于萬劫。
斯實大丈夫之宏圖。
非吾子所得開關也。
避役之談是何言欤。
孔子願喙三尺者。
雖言出于口。
終不以長舌犯人。
則子之喙三丈矣。
何多口之為異傷人之深哉。
論雲。
三丁二出一何無緣者。
釋曰。
無緣即是緣無緣生。
有緣即是緣有緣起。
何以知其然耶。
世有阖門入道。
故曰緣有緣起。
有生不識比丘者。
故曰緣無緣生。
十六王子同日出家。
随父入道。
是則緣之所牽。
阖門損至。
何其宜出二之有哉。
無緣者。
自就無緣中求反諸己而已矣。
子方永墜無間。
遑複論此。
将不欲倒置幹戈乎。
若能反迷殊副所望。
論雲。
道家之教育德成國者。
釋曰。
道有九十六種。
佛為最尊。
梵志之徒蓋是培塿爾。
假使山川之神能出雲雨者。
亦是有國有家之所祀焉。
其雲育德成國不無多少。
但廣濟無邊永拔塗炭。
我金剛一聖巍巍獨雄夫。
太極剖判之初也已自有佛。
但于時衆生因緣未動。
故宜且昧名稱。
何以言之。
推三皇以上何容。
都無禮易則乾坤兩卦。
履豫二爻便當與天地俱生。
雖曰俱生。
而名不俱出者。
良由機感不發。
施用未形。
其理常存其迹不着耳。
中外二聖其揆一也。
故立法行雲。
先遣三賢漸誘俗教。
後以佛經革邪從正。
李老之門釋氏之偏裨矣。
經雲。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
或為儒林之宗國師道士。
或寂寞無為而作佛事。
金口所說合若符契。
何為東西跳梁不避高下耶。
嗟乎外道籍我智慧。
資我神力。
遂欲撓亂我經文。
虔劉我教。
訓人之無良一至于此也。
論雲。
道者氣。
釋曰。
夫道之名以理為用。
得其理也則于道為備。
是故沙門号曰道人。
陽平呼曰道士。
釋聖得道之宗。
彭聃居道之未。
得道宗者不待言道。
而道自顯。
居道之末者常稱道而道不足。
譬如仲尼博學不以一事成名。
遊夏之徒全以四科見目。
莊周有雲。
生者氣也。
聚而為生散而為死。
就如子言道若是氣。
便當有聚有散有生有死。
則子之道是生滅法。
非常住也。
嘗聞子道又有合氣之事。
願子勿言此真辱矣。
莊子又雲。
道在屎溺。
此屎尿之道得非吾子合氣之道乎。
今中國人不以正神自訓。
而取頑胡之法。
釋曰。
夫六戎五狄四夷八蠻。
不識王化。
不聞佛法者。
譬如畜生事均八難。
方今聖主隆三五之治。
闡一乘之法。
天人同慶四海訢訢。
蚑行喙息鹹受其賴。
喘蠕之蟲自雲得所。
子脫不自思厝言雲雲。
宜急緘其舌。
亦何勞提耳。
論雲。
沙門者。
沙汰之謂也。
釋曰。
息心達源号曰沙門。
此則練神濯穢反流歸。
潔即沙汰之謂也。
子欲毀之。
而義愈美。
真可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者也。
論雲。
入國破國。
釋曰。
夫聖必緣感無往非應。
結繩以後民澆俗薄。
末代王教誕揚堯孔。
至如妙法所沾。
固助俗為化。
不待刑戮而自淳。
無假楚撻而取正。
石主師澄而興國。
古王咨勃以隆道。
破國之文從何取說。
論雲。
入家破家。
釋曰。
釋氏之訓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夫和妻柔。
備有六睦之美。
有何不善。
而能破家。
唯聞末學道士有赤章咒咀。
發擿陰私行壇被發。
呼天引地不問親疏。
規相厭殺。
此即破家之法矣。
論雲。
入身破身。
釋曰。
夫身之為累甚于桎梏。
老氏以形骸為糞土。
釋迦以三界為火宅。
出家之士。
故宜去菁華。
棄名利。
悟逆旅之難。
常希寂滅之為樂。
流俗之徒反此以求全。
即所謂殺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也。
近代有好名道士。
自雲。
神術過人克期輕舉。
白日登天曾未數丈。
橫墜于地迫而察之。
正大鳥之雙翼耳。
真所謂不能奮飛者也。
驗滅亡于即事不旋踵而受誅。
漢之張陵誣誷貢高。
呼曰米賊。
亦被夷剪。
入身破身。
無乃角弓乎。
論曰。
歌哭不同者。
釋曰。
人哭亦哭。
俗内之冥迹。
臨喪能歌。
方外之坦情。
原壤喪親登木而歌。
孔子過而不非者。
此亦是名教之一方耳。
論雲。
不朝宗者。
釋曰。
孔子雲。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公侯。
儒者俗中之一物。
尚能若此。
況沙門者方外之士乎。
昔伯成子高子州支伯且希玄慕道。
以不近屑人事。
論雲。
剃頭犯毀傷。
釋曰。
發膚之解具于前答。
聊更略而陳之。
凡言不敢毀傷者。
正是防其非僻觸冒憲司。
五刑所加緻有殘缺耳。
今沙門者服膺聖師。
遠求十地。
剃除須發被服法衣。
立身不乖揚名得道。
還度天屬。
有何不可而入毀傷之義。
守文之徒未達文外之旨耳。
輪扁尚不移術于其兒。
予何言哉。
論雲。
出家者未見君子是避役。
釋曰。
噫唉。
何子之難喻耶。
左傳雲。
言者身之文。
莊周雲。
言不廣不足以明道。
餘欲無言其可得乎。
夫出家之士皆靈根宿固德宇淵深。
湛乎斯照。
确乎不拔者也。
是以其神凝其心道。
超然遐想宇宙不能點。
其胸懷澹爾無寄塵垢。
無能攪其方寸。
割慈親之重恩。
棄房栊之歡愛。
虛室生白守玄行禅。
或投陀林野委身餧獸。
或靜節蔬餐精心無怠。
将勤求十力超登無上解脫。
天羅銷散地網。
兆百福于未萌。
濟蒼生于萬劫。
斯實大丈夫之宏圖。
非吾子所得開關也。
避役之談是何言欤。
孔子願喙三尺者。
雖言出于口。
終不以長舌犯人。
則子之喙三丈矣。
何多口之為異傷人之深哉。
論雲。
三丁二出一何無緣者。
釋曰。
無緣即是緣無緣生。
有緣即是緣有緣起。
何以知其然耶。
世有阖門入道。
故曰緣有緣起。
有生不識比丘者。
故曰緣無緣生。
十六王子同日出家。
随父入道。
是則緣之所牽。
阖門損至。
何其宜出二之有哉。
無緣者。
自就無緣中求反諸己而已矣。
子方永墜無間。
遑複論此。
将不欲倒置幹戈乎。
若能反迷殊副所望。
論雲。
道家之教育德成國者。
釋曰。
道有九十六種。
佛為最尊。
梵志之徒蓋是培塿爾。
假使山川之神能出雲雨者。
亦是有國有家之所祀焉。
其雲育德成國不無多少。
但廣濟無邊永拔塗炭。
我金剛一聖巍巍獨雄夫。
太極剖判之初也已自有佛。
但于時衆生因緣未動。
故宜且昧名稱。
何以言之。
推三皇以上何容。
都無禮易則乾坤兩卦。
履豫二爻便當與天地俱生。
雖曰俱生。
而名不俱出者。
良由機感不發。
施用未形。
其理常存其迹不着耳。
中外二聖其揆一也。
故立法行雲。
先遣三賢漸誘俗教。
後以佛經革邪從正。
李老之門釋氏之偏裨矣。
經雲。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
或為儒林之宗國師道士。
或寂寞無為而作佛事。
金口所說合若符契。
何為東西跳梁不避高下耶。
嗟乎外道籍我智慧。
資我神力。
遂欲撓亂我經文。
虔劉我教。
訓人之無良一至于此也。
論雲。
道者氣。
釋曰。
夫道之名以理為用。
得其理也則于道為備。
是故沙門号曰道人。
陽平呼曰道士。
釋聖得道之宗。
彭聃居道之未。
得道宗者不待言道。
而道自顯。
居道之末者常稱道而道不足。
譬如仲尼博學不以一事成名。
遊夏之徒全以四科見目。
莊周有雲。
生者氣也。
聚而為生散而為死。
就如子言道若是氣。
便當有聚有散有生有死。
則子之道是生滅法。
非常住也。
嘗聞子道又有合氣之事。
願子勿言此真辱矣。
莊子又雲。
道在屎溺。
此屎尿之道得非吾子合氣之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