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化于彼。
形教萬方而理運不差。
原夫佛之所以夷迹于中天。
而曜奇于西域者。
蓋有至趣。
不可得而縷陳矣。
豈有聖人疾敵之強。
而其欲覆滅使無孑遺哉。
此何異氣疠既流不蠲良淑。
縱火中原蘭莸俱焚。
桀纣之虐猶呼不然乎。
縱令胡國信多惡逆。
以暴易暴。
又非權通之旨也。
引此為辭。
适足肆謗言眩愚豎。
豈允情合義有心之難乎。
又誣雲。
尹文子欺之天有三十二重雲雲。
又妄牽樓炭經。
經雲。
諸天之宮廣長二十四萬裡。
面開百門。
門廣萬裡雲雲。
答曰。
佛經說天地境界。
高下階級悉條貫部分。
叙而有章。
而誣者。
或附着生長枉造僞說。
或颠倒淆亂不得要實。
何有二十四萬裡之地。
而容四百萬裡之門乎。
以一事覆之。
足明其錯謬者多矣。
藏獲牧豎猶将知其不然。
況有識乎。
欲以見博秖露其愚焉。
又誣雲。
佛亦周遍五道。
備犯衆過行兇惡猶得佛。
此非悕為惡者之法也。
又計生民善者少而惡者多。
惡人死辄充六畜。
爾則開辟至今足為久矣。
今畜宜居十分之九。
而人種已應希矣。
正曰。
誠如所言。
佛亦曾為惡耳。
今所以得佛者。
改惡從善故也。
若長惡不悛迷而後遂往。
則長夜受苦輪。
轉五道而無解脫之由矣。
今以其能掘衆惡之栽。
滅三毒之燼。
修五戒之善。
書十德之美。
行之累劫倦而不已曉了本際暢三世空。
故能解生死之虛外無為之場耳。
計天下昆蟲之數不可稱計。
人之在九州之内若毫末之在馬體。
十分之九豈所言哉。
故天地之性以人為貴。
榮期所以自得于三樂達貴賤之分明也。
今更不複自賴于人類不醜惡于畜生。
以刍水為甘膳。
以羁絡為非谪。
安則為之無所多難也。
又誣雲。
有無靈下經無靈下經妖怪之書耳。
非三墳五典訓诰之言也。
通才達儒所未究覽也。
三曾五祖之言。
又似解奏之文。
此殆不诘而虛妄自露矣。
今具聊複應之。
凡俗人常謂。
人死則滅無靈無鬼。
然則無靈則無天曹。
無鬼則無所枚也。
若子孫奉佛而乃追譴祖先。
或是賢人君子平生之時未必與子孫同事。
而天曹便收伐之。
命顔冉之屍羅枉戮之痛。
仁慈祖考加虐毒于貴體。
此豈聰明正直之神乎。
若其非也。
則狐貉魍魉淫厲之鬼。
何能反制仁賢之靈而困禁戒之人乎。
以此為誣。
鄙醜書矣。
又誣雲。
道人聚斂百姓。
大構塔寺。
華飾奢靡。
費而無益雲雲。
正曰。
夫教有深淺。
适時應物。
悉已備于首論矣。
請複申之。
夫恭儉之心莫過堯舜。
而山龍華蟲[耑 甫][耑 (犮-乂+又)]絺繡。
故傳曰。
錫鸾和鈴昭其聲也。
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五色比象昭其文也。
故王者之居。
必金門玉陛靈台鳳阙。
将使異乎凡庶令貴賤有章也。
夫人情從所睹而興感。
故聞鼓鼙之音。
睹羽麾之象。
則思将帥之臣。
聽琴瑟之聲。
觀庠序之儀。
則思朝廷之臣。
遷地易觀則情貌俱變。
今悠悠之徒。
見形而不及道者。
莫不貴崇高而忽仄陋。
是以諸奉佛者。
仰慕遺迹思存仿佛。
故銘列圖象緻其虔肅。
割珍玩以增崇靈廟。
故上士遊之。
則忘其蹄筌取諸遠味。
下士遊之。
則美其華藻玩其炳蔚。
先悅其耳目漸率以義方。
三塗汲引莫有遺逸。
猶器之取水。
随量多少唯穿底無當乃不受耳。
又專誣以禍福為佛所作。
可謂元不解矣。
聊複釋之。
夫吉兇之與善惡。
猶影響之乘形聲自然而然。
不得相免也。
行之由己。
而理玄應耳。
佛與周孔但共明忠孝信順。
從之者吉背之者兇。
示其度水之方。
則使資舟接。
不能令步涉而得濟也。
其誨人之生救厄死之術。
亦猶神農嘗粒食以充饑虛。
黃帝垂衣裳以禦寒暑。
若閉口而望飽。
裸袒以求溫。
不能強與之也。
去和鵲之所以稱良醫者。
以其應疾投藥不失其宜耳。
不責其令有不死之民也。
且扁鵲有雲。
吾能令當生者不死。
不能令當死者必生也。
若夫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忠乎。
守膏肓而不悟。
進良藥而不禦。
而受禍臨死之日更多咎。
聖人深恨。
良醫非徒東走。
其勢投阱矣。
又誣雲。
沙門之在京洛者多矣。
而未曾聞能令主上延年益壽。
上不能調和陰陽使年豐民富消災卻疫克靜禍亂雲雲。
下不能休糧絕粒呼吸清醇扶命度厄長生久視雲雲。
正曰。
不然。
莊周有雲。
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元奈何審期分之不可遷也。
若令性命可以智德求之者。
則發旦二子足令文父緻千齡矣。
顔子死則稱天喪予惜之至也。
無以延之耳。
且陰陽數度。
期運所當。
百六之極有時而臻。
故堯有滔天之洪。
湯有赤地之災。
涿鹿有漂槽之血。
阪泉有橫野之屍。
何不坐而消之救其未然耶。
且夫熊經鳥曳導引吐納。
辍黍稷而禦英蕊。
吸風露以代糇糧。
俟此而壽有待之倫也。
斯則有時可夭。
不能無窮者也。
沙門之視松喬若未孩之兒耳。
方将泛志于二儀之表。
延祚于不死之鄉。
豈能屑心營近與涓彭争長哉。
難者苟欲騁飾非之辯。
立距谏之強。
言無節奏義無宮商。
嗟夫北裡之亂雅。
惡綠之奪黃也。
其餘嘇之音曾無紀網。
一遵先師不答之章。
又誣雲。
漢末有笮融者。
合兵依徐州刺史陶謙。
謙使之督運。
而融先事佛。
遂斷盜官運以自利入大起佛寺雲雲。
行人悉與酒食雲雲。
後為劉繇所攻見殺雲雲。
正曰。
此難不待繩約而自縛也。
夫佛教率以慈仁不殺忠信。
不炫廉貞。
不盜為首。
老子雲。
兵者不祥之器迩者兇。
融阻兵安忍結附寇逆。
犯殺一也。
受人使命取不報主。
犯欺二也。
斷割官物以自利入。
犯盜三也。
佛經雲。
不以酒為惠施。
而融縱之。
犯酒四也。
諸戒盡犯。
則動之死地矣。
譬猶吏人解印脫冠而橫道肆暴。
五尺之童皆能制之矣。
笮氏不得其死。
适足助明為惡之獲殃耳。
又誣雲。
石崇奉佛亦至。
而不免族誅雲雲。
答曰。
石崇之為人。
餘所悉也。
驕盈耽酒放僭無度。
多藏厚斂不宣炰獨。
論才則有一割之利。
計德則盡無取焉。
雖托名事佛。
而了無禁戒。
即如世人豤清心穢色厲内荏。
口詠禹湯而行偶桀跖。
自贻伊禍。
又誰之咎乎。
又誣雲。
周仲智奉佛亦精進。
而竟複不蒙其福雲雲。
正曰。
尋斯言似乎幸人之災。
非通言也。
仲智雖有好道之意。
然意未受戒為弟子也。
論其率情亮直見涉俊上。
自是可才。
而有強梁之累。
未合道家嬰兒之旨矣。
以此而遇忌勝之雄。
喪敗理耳。
縱如難者雲。
精進而遭害者有矣。
此何異顔項夙夭。
夷叔餒死。
比幹盡忠而陷剖心之禍。
申生笃孝而緻雉經之痛。
若此之比不可勝言。
孔子雲。
仁者壽義者昌。
而複或有不免。
固知宿命之證。
至矣信矣。
又誣雲。
事佛之家樂死惡生。
屬纩待絕之日。
皆以為福祿之來。
無複哀戚之容雲雲。
正曰。
難者得無隐心而居物。
不然何言之逆乎。
夫佛經自謂得道者。
能玄同彼我渾齊修短。
涉生死之變。
泯然無概。
步禍福之地。
而夷心不怛。
樂天知命安時處順耳。
其未體之者。
哀哉慎終之心。
乃所以增其笃也。
故有大悲弘誓之義。
仇人之喪猶加哀矜。
以德報怨不念舊惡。
況乎骨肉之痛情隆自然者。
而可以無哀戚之心者哉。
夫愛親者不敢惡于人。
恐疇己之深也。
逆情違道于斯見矣。
形教萬方而理運不差。
原夫佛之所以夷迹于中天。
而曜奇于西域者。
蓋有至趣。
不可得而縷陳矣。
豈有聖人疾敵之強。
而其欲覆滅使無孑遺哉。
此何異氣疠既流不蠲良淑。
縱火中原蘭莸俱焚。
桀纣之虐猶呼不然乎。
縱令胡國信多惡逆。
以暴易暴。
又非權通之旨也。
引此為辭。
适足肆謗言眩愚豎。
豈允情合義有心之難乎。
又誣雲。
尹文子欺之天有三十二重雲雲。
又妄牽樓炭經。
經雲。
諸天之宮廣長二十四萬裡。
面開百門。
門廣萬裡雲雲。
答曰。
佛經說天地境界。
高下階級悉條貫部分。
叙而有章。
而誣者。
或附着生長枉造僞說。
或颠倒淆亂不得要實。
何有二十四萬裡之地。
而容四百萬裡之門乎。
以一事覆之。
足明其錯謬者多矣。
藏獲牧豎猶将知其不然。
況有識乎。
欲以見博秖露其愚焉。
又誣雲。
佛亦周遍五道。
備犯衆過行兇惡猶得佛。
此非悕為惡者之法也。
又計生民善者少而惡者多。
惡人死辄充六畜。
爾則開辟至今足為久矣。
今畜宜居十分之九。
而人種已應希矣。
正曰。
誠如所言。
佛亦曾為惡耳。
今所以得佛者。
改惡從善故也。
若長惡不悛迷而後遂往。
則長夜受苦輪。
轉五道而無解脫之由矣。
今以其能掘衆惡之栽。
滅三毒之燼。
修五戒之善。
書十德之美。
行之累劫倦而不已曉了本際暢三世空。
故能解生死之虛外無為之場耳。
計天下昆蟲之數不可稱計。
人之在九州之内若毫末之在馬體。
十分之九豈所言哉。
故天地之性以人為貴。
榮期所以自得于三樂達貴賤之分明也。
今更不複自賴于人類不醜惡于畜生。
以刍水為甘膳。
以羁絡為非谪。
安則為之無所多難也。
又誣雲。
有無靈下經無靈下經妖怪之書耳。
非三墳五典訓诰之言也。
通才達儒所未究覽也。
三曾五祖之言。
又似解奏之文。
此殆不诘而虛妄自露矣。
今具聊複應之。
凡俗人常謂。
人死則滅無靈無鬼。
然則無靈則無天曹。
無鬼則無所枚也。
若子孫奉佛而乃追譴祖先。
或是賢人君子平生之時未必與子孫同事。
而天曹便收伐之。
命顔冉之屍羅枉戮之痛。
仁慈祖考加虐毒于貴體。
此豈聰明正直之神乎。
若其非也。
則狐貉魍魉淫厲之鬼。
何能反制仁賢之靈而困禁戒之人乎。
以此為誣。
鄙醜書矣。
又誣雲。
道人聚斂百姓。
大構塔寺。
華飾奢靡。
費而無益雲雲。
正曰。
夫教有深淺。
适時應物。
悉已備于首論矣。
請複申之。
夫恭儉之心莫過堯舜。
而山龍華蟲[耑 甫][耑 (犮-乂+又)]絺繡。
故傳曰。
錫鸾和鈴昭其聲也。
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五色比象昭其文也。
故王者之居。
必金門玉陛靈台鳳阙。
将使異乎凡庶令貴賤有章也。
夫人情從所睹而興感。
故聞鼓鼙之音。
睹羽麾之象。
則思将帥之臣。
聽琴瑟之聲。
觀庠序之儀。
則思朝廷之臣。
遷地易觀則情貌俱變。
今悠悠之徒。
見形而不及道者。
莫不貴崇高而忽仄陋。
是以諸奉佛者。
仰慕遺迹思存仿佛。
故銘列圖象緻其虔肅。
割珍玩以增崇靈廟。
故上士遊之。
則忘其蹄筌取諸遠味。
下士遊之。
則美其華藻玩其炳蔚。
先悅其耳目漸率以義方。
三塗汲引莫有遺逸。
猶器之取水。
随量多少唯穿底無當乃不受耳。
又專誣以禍福為佛所作。
可謂元不解矣。
聊複釋之。
夫吉兇之與善惡。
猶影響之乘形聲自然而然。
不得相免也。
行之由己。
而理玄應耳。
佛與周孔但共明忠孝信順。
從之者吉背之者兇。
示其度水之方。
則使資舟接。
不能令步涉而得濟也。
其誨人之生救厄死之術。
亦猶神農嘗粒食以充饑虛。
黃帝垂衣裳以禦寒暑。
若閉口而望飽。
裸袒以求溫。
不能強與之也。
去和鵲之所以稱良醫者。
以其應疾投藥不失其宜耳。
不責其令有不死之民也。
且扁鵲有雲。
吾能令當生者不死。
不能令當死者必生也。
若夫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忠乎。
守膏肓而不悟。
進良藥而不禦。
而受禍臨死之日更多咎。
聖人深恨。
良醫非徒東走。
其勢投阱矣。
又誣雲。
沙門之在京洛者多矣。
而未曾聞能令主上延年益壽。
上不能調和陰陽使年豐民富消災卻疫克靜禍亂雲雲。
下不能休糧絕粒呼吸清醇扶命度厄長生久視雲雲。
正曰。
不然。
莊周有雲。
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元奈何審期分之不可遷也。
若令性命可以智德求之者。
則發旦二子足令文父緻千齡矣。
顔子死則稱天喪予惜之至也。
無以延之耳。
且陰陽數度。
期運所當。
百六之極有時而臻。
故堯有滔天之洪。
湯有赤地之災。
涿鹿有漂槽之血。
阪泉有橫野之屍。
何不坐而消之救其未然耶。
且夫熊經鳥曳導引吐納。
辍黍稷而禦英蕊。
吸風露以代糇糧。
俟此而壽有待之倫也。
斯則有時可夭。
不能無窮者也。
沙門之視松喬若未孩之兒耳。
方将泛志于二儀之表。
延祚于不死之鄉。
豈能屑心營近與涓彭争長哉。
難者苟欲騁飾非之辯。
立距谏之強。
言無節奏義無宮商。
嗟夫北裡之亂雅。
惡綠之奪黃也。
其餘嘇之音曾無紀網。
一遵先師不答之章。
又誣雲。
漢末有笮融者。
合兵依徐州刺史陶謙。
謙使之督運。
而融先事佛。
遂斷盜官運以自利入大起佛寺雲雲。
行人悉與酒食雲雲。
後為劉繇所攻見殺雲雲。
正曰。
此難不待繩約而自縛也。
夫佛教率以慈仁不殺忠信。
不炫廉貞。
不盜為首。
老子雲。
兵者不祥之器迩者兇。
融阻兵安忍結附寇逆。
犯殺一也。
受人使命取不報主。
犯欺二也。
斷割官物以自利入。
犯盜三也。
佛經雲。
不以酒為惠施。
而融縱之。
犯酒四也。
諸戒盡犯。
則動之死地矣。
譬猶吏人解印脫冠而橫道肆暴。
五尺之童皆能制之矣。
笮氏不得其死。
适足助明為惡之獲殃耳。
又誣雲。
石崇奉佛亦至。
而不免族誅雲雲。
答曰。
石崇之為人。
餘所悉也。
驕盈耽酒放僭無度。
多藏厚斂不宣炰獨。
論才則有一割之利。
計德則盡無取焉。
雖托名事佛。
而了無禁戒。
即如世人豤清心穢色厲内荏。
口詠禹湯而行偶桀跖。
自贻伊禍。
又誰之咎乎。
又誣雲。
周仲智奉佛亦精進。
而竟複不蒙其福雲雲。
正曰。
尋斯言似乎幸人之災。
非通言也。
仲智雖有好道之意。
然意未受戒為弟子也。
論其率情亮直見涉俊上。
自是可才。
而有強梁之累。
未合道家嬰兒之旨矣。
以此而遇忌勝之雄。
喪敗理耳。
縱如難者雲。
精進而遭害者有矣。
此何異顔項夙夭。
夷叔餒死。
比幹盡忠而陷剖心之禍。
申生笃孝而緻雉經之痛。
若此之比不可勝言。
孔子雲。
仁者壽義者昌。
而複或有不免。
固知宿命之證。
至矣信矣。
又誣雲。
事佛之家樂死惡生。
屬纩待絕之日。
皆以為福祿之來。
無複哀戚之容雲雲。
正曰。
難者得無隐心而居物。
不然何言之逆乎。
夫佛經自謂得道者。
能玄同彼我渾齊修短。
涉生死之變。
泯然無概。
步禍福之地。
而夷心不怛。
樂天知命安時處順耳。
其未體之者。
哀哉慎終之心。
乃所以增其笃也。
故有大悲弘誓之義。
仇人之喪猶加哀矜。
以德報怨不念舊惡。
況乎骨肉之痛情隆自然者。
而可以無哀戚之心者哉。
夫愛親者不敢惡于人。
恐疇己之深也。
逆情違道于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