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經豈同乎。
牟子曰。
比其類猶五霸之與五帝。
陽貨之與仲尼。
比其形猶丘垤之與華恒。
涓渎之與江海。
比其文猶虎鞹之與羊皮。
斑纻之與錦繡也。
道有九十六種。
至于尊大。
莫尚佛道也。
神仙之書。
聽之則洋洋盈耳。
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
是以大道之所不取。
無為之所不貴。
焉得同哉。
問曰。
為道者或辟谷不食。
而飲酒啖肉。
亦雲老氏之術也。
然佛道以酒肉為上誡。
而反食谷。
何其乖異乎。
牟子曰。
衆道叢殘凡有九十六種。
澹泊無為莫尚于佛。
吾觀老氏上下之篇。
聞其禁五味之戒。
未睹其絕五谷之語。
聖人制七典之文。
無止糧之術。
老子着五千文。
無辟谷之事。
聖人雲。
食谷者智。
食草者癡。
食肉者悍。
食氣者壽。
世人不達其事。
見六禽閉氣不息秋冬不食欲效而為之。
不知物類各自有性。
猶礠石取鐵不能移毫毛矣。
問曰。
谷甯可絕不乎。
牟子曰。
吾未解大道之時。
亦嘗學焉。
辟谷之法數千百術。
行之無效為之無征。
故廢之耳。
觀吾所從學師三人。
或自稱七百五百三百歲。
然吾從其學。
未三載間各自殒沒。
所以然者。
蓋由絕谷不食而啖百果。
享肉則重盤。
飲酒則傾樽。
精亂神昏谷氣不充。
耳目迷惑淫邪不禁。
吾問其故何。
答曰。
老子雲。
損之又損之。
以至于無為。
徒當日損耳。
然吾觀之。
但日益而不損也。
是以各不至知命而死矣。
且堯舜周孔各不能百載。
而末世愚惑。
欲服食辟谷求無窮之壽。
哀哉。
問曰。
為道之人雲。
能卻疾不病。
不禦針藥而愈有之乎。
何以佛家有病而進針藥耶。
牟子曰。
老子雲。
物壯則老。
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唯有得道者不生。
不生亦不壯。
不壯亦不老。
不老亦不病。
不病亦不朽是以老子以身為大患焉。
武王居病周公乞命。
仲尼病子路請禱。
吾見聖人皆有病矣。
未睹其無病也。
神農嘗草殆死者數十。
黃帝稽首。
受針于岐伯。
此之三聖。
豈當不如今之道士乎。
察省斯言。
亦足以廢矣。
問曰。
道皆無為一也。
子何以分别羅列雲其異乎。
更令學者狐疑。
仆以為費而無益也。
牟子曰。
俱謂之草。
衆草之性不可勝言。
俱謂之金。
衆金之性不可勝言。
同類殊性。
萬物皆然。
豈徒道乎。
昔楊墨塞群儒之路。
車不得前人不得步。
孟轲辟之乃知所從。
師曠彈琴俟知音之在後。
聖人制法冀君子之将睹也。
玉石同匮。
猗頓為之改色。
朱紫相奪。
仲尼為之歎息。
日月非不明。
衆陰蔽其光。
佛道非不正。
衆私掩其公。
是以吾分而别之。
臧文之智微生之直。
仲尼不假者。
皆正世之語。
何費而無益乎。
問曰。
吾子讪神仙抑奇怪。
不信有不死之道是也。
何為獨信佛道當得度世乎。
佛在異域。
子足未履其地。
目不見其所。
徒觀其文而信其行。
夫觀華者不能知實。
視影者不能審形。
殆其不誠乎。
牟子曰。
孔子曰。
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昔呂望周公問于施政。
各知其後所以終。
顔淵乘驷之日。
見東野畢之馭。
知其将敗。
子貢觀邾魯之會。
照其所以喪。
仲尼聞師曠之弦。
而識文王之操。
季子聽樂。
覽衆國之風。
何必足履目見乎。
問曰。
仆嘗遊于填之國。
數與沙門道人相見。
以吾事難之。
皆莫對而辭退。
多改志而移意。
子獨難改革乎。
牟子曰。
輕羽在高遇風則飛。
細石在磎得流則轉。
唯泰山不為飄風動。
磐石不為疾流移。
梅李遇霜而落葉。
唯松柏之難凋矣。
子所見道人。
必學未洽見未博。
故有屈退耳。
以吾之頑且不可窮。
況明道者乎。
子不自改而欲改人。
吾未聞仲尼追盜跖。
湯武法桀纣者矣。
問曰。
神仙之術秋冬不食。
或入室累旬而不出。
可謂憺怕之至也。
仆以為可尊而貴。
殆佛道之不若乎。
牟子曰。
指南為北自謂不惑。
以西為東自謂不蒙。
以鸱枭而笑鳳凰。
執蝼蚓而調龜龍。
蟬之不食君子不貴。
蛙蟒穴藏聖人不重。
孔子曰。
天地之性人為貴。
不聞尊蟬蟒也。
然世人固有啖菖蒲而棄桂姜。
覆甘露而啜酢漿者矣。
毫毛雖小視之可察。
太山之大背之不見。
志有留與不留。
意有銳與不銳。
魯尊季氏卑仲尼。
吳賢宰嚭不肖子胥。
子之所疑不亦宜乎。
問曰道家雲。
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
皆不死而仙。
佛家雲。
人皆當死莫能免何哉。
牟子曰。
此妖妄之言。
非聖人所語也。
老子曰。
天地尚不得長久。
而況人乎。
孔子曰。
更去辟世孝常在。
吾覽六藝觀傳記。
堯有殂落。
舜有蒼梧之山。
禹有會稽之陵。
伯夷叔齊有首陽之墓。
文王不及誅纣而殁。
武王不能待成王大而崩。
周公有改葬之篇。
仲尼有兩楹之夢。
伯魚有先父之年。
子路有葅醢之語。
伯牛有命矣之文。
曾參有啟足之辭。
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
苗而不秀之喻。
皆着在經典。
聖人至言也。
吾以經傳為證。
世人為驗而雲不死。
豈不惑哉。
問曰。
子之所解誠悉備焉。
固非仆等之所聞也。
然子所理何以正着三十七條。
亦有法乎。
牟子曰。
夫轉蓬漂而車輪成。
窊木流而舟楫設。
蜘蛛布而罻羅陳。
鳥迹見而文字作。
故有法成易無法成難。
吾覽佛經之要。
有三十七品。
老氏道經亦三十七篇。
故法之焉。
于是惑人聞之踧然失色。
叉手避席逡巡俯伏曰。
鄙人蒙瞽生于幽仄。
敢出愚言不慮禍福。
今也聞命霍如蕩雪。
請得革情灑心自敕。
願受五戒作優婆塞。
正誣論(未詳作者) 有異人者。
誣佛曰。
尹文子有神通者。
愍彼胡狄父子。
聚塵貪婪忍害昧利。
無恥侵害不厭屠裂群生。
不可遜讓。
厲不可談議喻故具諸事雲雲。
又令得道弟子變化雲雲。
又禁其殺生斷其婚姻使無子孫。
伐胡之術。
孰良于此雲雲。
正曰。
誣者既雲無佛。
複雲文子有神通。
複雲有得道弟子。
能變化恢廓盡神妙之理。
此真有無匈心之語也。
夫尹文子即老子弟子也。
老子即佛弟子也。
故其經雲。
聞道竺幹有古先生。
善入泥洹不始不終永存綿綿。
竺乾者天竺也。
泥洹者胡語。
晉言無為也。
若佛不先老子。
何得稱先生。
老子不先尹文。
何故請道德之經。
即以此推之。
佛故文子之祖宗。
衆聖之元始也。
安有弟子神化而師不能乎。
且夫聖之宰世。
必以道莅之。
遠人不服。
則綏以文德。
不得已而用兵耳。
将以除暴止戈拯濟群生。
行小殺以息大殺者也。
故春秋之世。
諸侯征伐動仗正順。
敵國有釁必鳴鼓以彰其過。
總義兵以臨罪人。
不以闇昧而行誅也。
故服則柔而撫之。
不苟淫刑極武。
勝則以喪禮居之。
殺則以悲哀泣之。
是以深貶誘執大杜絕滅之原。
若懷惡而讨不義。
假道以成其暴。
皆結傳變文譏貶累見。
故會宋之盟。
抑楚而先晉者。
疾辛錍之詐。
以崇咀信之美也。
夫敵之怨惠不及後嗣。
惡止其身重罪不濫。
此百王之明制。
經國之令典也。
至于季末之将佳兵之徒。
患道薄德衰。
始任詐力競。
以谲詭之計。
濟殘賊之心。
野戰則肆鋒極殺。
屠城則盡坑無遺。
故白起刎首于杜郵。
董卓屠身于宮門。
君子知其必亡。
舉世哀其就戮。
兵之弊也遂至于此。
此為可痛心而長歎者矣。
何有聖人而欲大縱陰毒剪絕黎元者哉。
且十室容賢。
而況萬裡之廣。
重華生于東夷。
文命出乎西羌。
聖哲所興豈有常地。
或發音于此默
牟子曰。
比其類猶五霸之與五帝。
陽貨之與仲尼。
比其形猶丘垤之與華恒。
涓渎之與江海。
比其文猶虎鞹之與羊皮。
斑纻之與錦繡也。
道有九十六種。
至于尊大。
莫尚佛道也。
神仙之書。
聽之則洋洋盈耳。
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
是以大道之所不取。
無為之所不貴。
焉得同哉。
問曰。
為道者或辟谷不食。
而飲酒啖肉。
亦雲老氏之術也。
然佛道以酒肉為上誡。
而反食谷。
何其乖異乎。
牟子曰。
衆道叢殘凡有九十六種。
澹泊無為莫尚于佛。
吾觀老氏上下之篇。
聞其禁五味之戒。
未睹其絕五谷之語。
聖人制七典之文。
無止糧之術。
老子着五千文。
無辟谷之事。
聖人雲。
食谷者智。
食草者癡。
食肉者悍。
食氣者壽。
世人不達其事。
見六禽閉氣不息秋冬不食欲效而為之。
不知物類各自有性。
猶礠石取鐵不能移毫毛矣。
問曰。
谷甯可絕不乎。
牟子曰。
吾未解大道之時。
亦嘗學焉。
辟谷之法數千百術。
行之無效為之無征。
故廢之耳。
觀吾所從學師三人。
或自稱七百五百三百歲。
然吾從其學。
未三載間各自殒沒。
所以然者。
蓋由絕谷不食而啖百果。
享肉則重盤。
飲酒則傾樽。
精亂神昏谷氣不充。
耳目迷惑淫邪不禁。
吾問其故何。
答曰。
老子雲。
損之又損之。
以至于無為。
徒當日損耳。
然吾觀之。
但日益而不損也。
是以各不至知命而死矣。
且堯舜周孔各不能百載。
而末世愚惑。
欲服食辟谷求無窮之壽。
哀哉。
問曰。
為道之人雲。
能卻疾不病。
不禦針藥而愈有之乎。
何以佛家有病而進針藥耶。
牟子曰。
老子雲。
物壯則老。
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唯有得道者不生。
不生亦不壯。
不壯亦不老。
不老亦不病。
不病亦不朽是以老子以身為大患焉。
武王居病周公乞命。
仲尼病子路請禱。
吾見聖人皆有病矣。
未睹其無病也。
神農嘗草殆死者數十。
黃帝稽首。
受針于岐伯。
此之三聖。
豈當不如今之道士乎。
察省斯言。
亦足以廢矣。
問曰。
道皆無為一也。
子何以分别羅列雲其異乎。
更令學者狐疑。
仆以為費而無益也。
牟子曰。
俱謂之草。
衆草之性不可勝言。
俱謂之金。
衆金之性不可勝言。
同類殊性。
萬物皆然。
豈徒道乎。
昔楊墨塞群儒之路。
車不得前人不得步。
孟轲辟之乃知所從。
師曠彈琴俟知音之在後。
聖人制法冀君子之将睹也。
玉石同匮。
猗頓為之改色。
朱紫相奪。
仲尼為之歎息。
日月非不明。
衆陰蔽其光。
佛道非不正。
衆私掩其公。
是以吾分而别之。
臧文之智微生之直。
仲尼不假者。
皆正世之語。
何費而無益乎。
問曰。
吾子讪神仙抑奇怪。
不信有不死之道是也。
何為獨信佛道當得度世乎。
佛在異域。
子足未履其地。
目不見其所。
徒觀其文而信其行。
夫觀華者不能知實。
視影者不能審形。
殆其不誠乎。
牟子曰。
孔子曰。
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昔呂望周公問于施政。
各知其後所以終。
顔淵乘驷之日。
見東野畢之馭。
知其将敗。
子貢觀邾魯之會。
照其所以喪。
仲尼聞師曠之弦。
而識文王之操。
季子聽樂。
覽衆國之風。
何必足履目見乎。
問曰。
仆嘗遊于填之國。
數與沙門道人相見。
以吾事難之。
皆莫對而辭退。
多改志而移意。
子獨難改革乎。
牟子曰。
輕羽在高遇風則飛。
細石在磎得流則轉。
唯泰山不為飄風動。
磐石不為疾流移。
梅李遇霜而落葉。
唯松柏之難凋矣。
子所見道人。
必學未洽見未博。
故有屈退耳。
以吾之頑且不可窮。
況明道者乎。
子不自改而欲改人。
吾未聞仲尼追盜跖。
湯武法桀纣者矣。
問曰。
神仙之術秋冬不食。
或入室累旬而不出。
可謂憺怕之至也。
仆以為可尊而貴。
殆佛道之不若乎。
牟子曰。
指南為北自謂不惑。
以西為東自謂不蒙。
以鸱枭而笑鳳凰。
執蝼蚓而調龜龍。
蟬之不食君子不貴。
蛙蟒穴藏聖人不重。
孔子曰。
天地之性人為貴。
不聞尊蟬蟒也。
然世人固有啖菖蒲而棄桂姜。
覆甘露而啜酢漿者矣。
毫毛雖小視之可察。
太山之大背之不見。
志有留與不留。
意有銳與不銳。
魯尊季氏卑仲尼。
吳賢宰嚭不肖子胥。
子之所疑不亦宜乎。
問曰道家雲。
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
皆不死而仙。
佛家雲。
人皆當死莫能免何哉。
牟子曰。
此妖妄之言。
非聖人所語也。
老子曰。
天地尚不得長久。
而況人乎。
孔子曰。
更去辟世孝常在。
吾覽六藝觀傳記。
堯有殂落。
舜有蒼梧之山。
禹有會稽之陵。
伯夷叔齊有首陽之墓。
文王不及誅纣而殁。
武王不能待成王大而崩。
周公有改葬之篇。
仲尼有兩楹之夢。
伯魚有先父之年。
子路有葅醢之語。
伯牛有命矣之文。
曾參有啟足之辭。
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
苗而不秀之喻。
皆着在經典。
聖人至言也。
吾以經傳為證。
世人為驗而雲不死。
豈不惑哉。
問曰。
子之所解誠悉備焉。
固非仆等之所聞也。
然子所理何以正着三十七條。
亦有法乎。
牟子曰。
夫轉蓬漂而車輪成。
窊木流而舟楫設。
蜘蛛布而罻羅陳。
鳥迹見而文字作。
故有法成易無法成難。
吾覽佛經之要。
有三十七品。
老氏道經亦三十七篇。
故法之焉。
于是惑人聞之踧然失色。
叉手避席逡巡俯伏曰。
鄙人蒙瞽生于幽仄。
敢出愚言不慮禍福。
今也聞命霍如蕩雪。
請得革情灑心自敕。
願受五戒作優婆塞。
正誣論(未詳作者) 有異人者。
誣佛曰。
尹文子有神通者。
愍彼胡狄父子。
聚塵貪婪忍害昧利。
無恥侵害不厭屠裂群生。
不可遜讓。
厲不可談議喻故具諸事雲雲。
又令得道弟子變化雲雲。
又禁其殺生斷其婚姻使無子孫。
伐胡之術。
孰良于此雲雲。
正曰。
誣者既雲無佛。
複雲文子有神通。
複雲有得道弟子。
能變化恢廓盡神妙之理。
此真有無匈心之語也。
夫尹文子即老子弟子也。
老子即佛弟子也。
故其經雲。
聞道竺幹有古先生。
善入泥洹不始不終永存綿綿。
竺乾者天竺也。
泥洹者胡語。
晉言無為也。
若佛不先老子。
何得稱先生。
老子不先尹文。
何故請道德之經。
即以此推之。
佛故文子之祖宗。
衆聖之元始也。
安有弟子神化而師不能乎。
且夫聖之宰世。
必以道莅之。
遠人不服。
則綏以文德。
不得已而用兵耳。
将以除暴止戈拯濟群生。
行小殺以息大殺者也。
故春秋之世。
諸侯征伐動仗正順。
敵國有釁必鳴鼓以彰其過。
總義兵以臨罪人。
不以闇昧而行誅也。
故服則柔而撫之。
不苟淫刑極武。
勝則以喪禮居之。
殺則以悲哀泣之。
是以深貶誘執大杜絕滅之原。
若懷惡而讨不義。
假道以成其暴。
皆結傳變文譏貶累見。
故會宋之盟。
抑楚而先晉者。
疾辛錍之詐。
以崇咀信之美也。
夫敵之怨惠不及後嗣。
惡止其身重罪不濫。
此百王之明制。
經國之令典也。
至于季末之将佳兵之徒。
患道薄德衰。
始任詐力競。
以谲詭之計。
濟殘賊之心。
野戰則肆鋒極殺。
屠城則盡坑無遺。
故白起刎首于杜郵。
董卓屠身于宮門。
君子知其必亡。
舉世哀其就戮。
兵之弊也遂至于此。
此為可痛心而長歎者矣。
何有聖人而欲大縱陰毒剪絕黎元者哉。
且十室容賢。
而況萬裡之廣。
重華生于東夷。
文命出乎西羌。
聖哲所興豈有常地。
或發音于此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