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溝壑之怨。
[婺-矛+牙]婦無停緯之歎。
此實所以垂化海内。
所以仰賴。
愚謂恒标雖區區。
一介守所見為小異。
然故在羅網之内。
即是陛下道化之一。
臣昔孛佐治十二年。
未聞釋奪法衣形服。
世義。
苟于時有補。
袈裟之中亦有弘益。
何足複奪道與俗違其适性。
昔巢由抗節堯許俱高四皓匪降上下同美。
斯乃古今之一揆。
百代之同風。
且德非管仲。
不足華軒堂阜。
智非孔明。
豈足三顧草廬。
願陛下放既往之恩。
從其微志。
使上不過惠下不失分。
則皇唐之化于斯而在。
箕穎之賓複見今日矣。
[契-大+石]等庸近獻愚直言懼觸天威。
追用悚息。
僧[契-大+石]等言。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并桓玄書)(桓玄書) 夫至道緬邈佛理幽深。
豈是悠悠常徒所能習求。
沙門去棄六親之情。
毀其形骸。
口絕滋味。
被褐帶索。
山栖枕石。
永乖世務。
百代之中庶或有一仿佛之間。
今世道士。
雖外毀儀容。
心過俗人。
所談道俗之際。
可謂學步邯鄲匍匐而歸。
先聖有言。
未知生焉知死。
而令一生之中困苦形神。
方求真置黃泉下福。
皆是管見未體大化。
迷而知反去道不遠。
可不三思運不居人。
忽焉将老。
可複追哉。
聊贈至言。
幸能納之。
遠法師答。
大道淵玄其理幽深。
銜此高旨實如來談。
然貧道出家。
便是方外之賓。
雖未踐古賢之德。
取其一往之志。
削除飾好落名求實。
若使幽冥有在。
故當不謝于俗人。
外似不盡内若斷金。
可謂見形不及道。
哀哉哀哉。
帶索枕石華而不實。
管見之人不足羨矣。
雖複養素山林與樹木何異。
夫道在方寸。
假練形為真。
卞和号恸于荊山。
患人不别故也。
昔聞其名今見其人。
故莊周悲慨。
人生天地之間。
如白駒之過隙。
以此而尋。
孰得久停。
豈可不為将來作資。
言學步邯鄲者新則無功失其本質。
故使邯人匍匐而歸。
百代之中有此一也。
豈渾同以通之。
貧道已乖世務。
形權于流俗。
欲于其中化未化者。
雖複沐浴踞于雲雲。
柰疑結何。
一世之榮劇若電光。
聚則緻離。
何足貪哉。
淺見之徒其惑。
可謂下士聞道大而笑之。
真可謂迷而不反也。
貧道形不出人。
才不應世。
是故毀其陋質被其割截之服。
理未能心冥玄化。
遠存大聖之制。
豈舍其本懷而酬高誨。
貧道年與時頹。
所患未痊。
乃複曲垂光慰。
感慶交至。
檀越信心幽當大法所寄。
豈有一傷毀其本也。
将非波旬試娆之言辭。
拙寡聞方詶高命。
蓋是不逆之懷耳。
僧岩法師辭青州刺史劉善明舉其秀才書(并劉善明答) 貧道弱齡出家。
早違俗務。
遊心釋風志乖孔教。
雖複道場未即故亦洙訓緬矣。
方将委質餧獸。
庶超九劫之功分肌哺鴿。
情存乘雲之馭。
甯能垂翼中田反迹籠樊。
舍夫塗中之适。
嬰茲廟堂之累哉。
且夫官人以器位必須才未有叨越分之舉。
終能保其榮也。
今辄奉還闆命。
願收過恩。
無令曹公重歎王舟再慚。
輔秀之召。
非所克堪。
釋僧岩呈。
答僧岩道人。
莊篇有弱喪之謬。
釋典有窮子之迷。
每讀其書為之長慨。
敬慎發膚揚名後史。
仰顯既重俯弘為大。
遠尋聖言斯教為最。
近取諸身實迷情理。
瞿昙見此亦當莫逆于心。
況君辯破秋毫識洞今古。
裂冠不疑拔本不誤。
幽冥相駭遐迩緻驚。
昔呂尚抱竿于八十之年志釣由時未遇君沉淪未及冀能有美若人耳如其不爾。
豈不悲哉。
仆忝莅梓蕃庶在明仄觀貢帝庭必盡才懿。
故欲通所未通屈所未屈。
如來告紛纭。
有乖真唱。
苟為誕說豈所期耶。
昔王祥樵采沂側。
耳順始應州命。
公孫弘牧豕海上。
白首方充鄉舉。
終能緻位元台。
朝天變地。
道暢當年聲流萬載。
君意何如。
敬布腹心。
想更圖之。
劉君白答。
僧岩重答。
纡辱還誨優旨仍降。
征莊援釋理據皎然。
徒欲伏義辯情末由也已。
雖高義出象微言入神。
鄙懷所執猶或可曉。
何者夫知人者哲。
自審者明。
忘分昧進良所未安。
昔威直應命。
終獲減名之慚。
遵祖聘能。
卒招楊鹄之恥。
若遺我欲效彼。
追蹤王呂恐曝鰓龍津。
點額衆矣。
道與盜同罪舉失其才亦賓主交鄙。
可不慎乎。
又禮雲。
非指玉帛孝乎。
豈止保膚。
故割肌無譏于前代。
斷發有加于曩辰。
斯蓋斬手全驅。
所存者大。
夫何怪哉。
願貸愚執賜遂陋衿。
釋僧岩呈。
重答。
重獲來簡。
始見玄解皎然之悟。
可謂相視而笑矣。
君識鑒衆流智該理奧。
每檢感應之源。
窮尋分石之說。
何常不句句破的洞盡義宗而苟自謙光乖其側席仍踵覆車無悔敗轍非知之難行之不易也。
夫去國三年。
見似家人者喜。
作客日久甯不悲心。
今誓舍重擔而安坐。
棄羁旅如還家。
對孔懷之好。
敦九族之美。
趣門欣欣為樂已甚。
況複文明禦運姬邵協政。
思賢贊道日昃忘餐。
以君之才弘君之德。
帶玉聲朝披錦振遠。
功濟世猷名揚身後。
與夫髡剪之辱鳏絕之苦。
豈可同年而語哉。
相與契闊。
久要頗練。
深志若隐。
展禽之賢恐招臧氏不忠之責。
故力疾題心重敷往白。
歲雲暮矣。
時不相待。
君其勉之。
勿有噬臍之悔。
劉君白答。
僧岩重書。
比日之事。
為可聊作一樂。
不謂恩旨綢缪芳音驟屆。
勞誨之厚一至于斯。
伏讀未周。
愧汗交集。
然鄙志區區已備前款。
且岩之壯也。
猶後于人。
今既老矣。
豈能有為。
夫以耄耋之年。
指麾成務。
此自蒼靈特援假首人功。
協佐龍飛之英。
翼贊革命之主。
今欲以東畝之農夫。
西園之抒叟。
側景前光參蹤古列。
無異策驽足以均骅骝。
系澤雉以雙鸾鹄。
斯之不倫甯俟深察。
昔子泰伏命撫節公孫。
預報知深亡身靡悔。
今日過賞德粹兩賢。
正恨年邁崦嵫命急蒙氾。
吞炭倒戈永與願隔。
臨紙恻怆罔識所陳。
幸收過眷。
不複翻覆。
釋僧岩呈。
重答。
君談天語地。
神情如鏡。
抽毫拂簡。
智思入淵。
而幼失理根蹭蹬皓發。
惜君之才恒用歎息。
君雖心在雲上。
而形居坎下。
既與黃雀為群。
恐沒鸑鷟之美。
故率弓帛之禮屈應賓主之舉。
徽牍三枉陋劄再詶。
苟自謙沖固辭年耄。
度君德。
方亨元吉。
未能俯志者正當遊翔擇木。
待掎桐竹實耳。
鄙命輕召曷足降哉。
敬揖清風肅從所尚。
本圖既乖裁還慚憫。
劉君白答。
[婺-矛+牙]婦無停緯之歎。
此實所以垂化海内。
所以仰賴。
愚謂恒标雖區區。
一介守所見為小異。
然故在羅網之内。
即是陛下道化之一。
臣昔孛佐治十二年。
未聞釋奪法衣形服。
世義。
苟于時有補。
袈裟之中亦有弘益。
何足複奪道與俗違其适性。
昔巢由抗節堯許俱高四皓匪降上下同美。
斯乃古今之一揆。
百代之同風。
且德非管仲。
不足華軒堂阜。
智非孔明。
豈足三顧草廬。
願陛下放既往之恩。
從其微志。
使上不過惠下不失分。
則皇唐之化于斯而在。
箕穎之賓複見今日矣。
[契-大+石]等庸近獻愚直言懼觸天威。
追用悚息。
僧[契-大+石]等言。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并桓玄書)(桓玄書) 夫至道緬邈佛理幽深。
豈是悠悠常徒所能習求。
沙門去棄六親之情。
毀其形骸。
口絕滋味。
被褐帶索。
山栖枕石。
永乖世務。
百代之中庶或有一仿佛之間。
今世道士。
雖外毀儀容。
心過俗人。
所談道俗之際。
可謂學步邯鄲匍匐而歸。
先聖有言。
未知生焉知死。
而令一生之中困苦形神。
方求真置黃泉下福。
皆是管見未體大化。
迷而知反去道不遠。
可不三思運不居人。
忽焉将老。
可複追哉。
聊贈至言。
幸能納之。
遠法師答。
大道淵玄其理幽深。
銜此高旨實如來談。
然貧道出家。
便是方外之賓。
雖未踐古賢之德。
取其一往之志。
削除飾好落名求實。
若使幽冥有在。
故當不謝于俗人。
外似不盡内若斷金。
可謂見形不及道。
哀哉哀哉。
帶索枕石華而不實。
管見之人不足羨矣。
雖複養素山林與樹木何異。
夫道在方寸。
假練形為真。
卞和号恸于荊山。
患人不别故也。
昔聞其名今見其人。
故莊周悲慨。
人生天地之間。
如白駒之過隙。
以此而尋。
孰得久停。
豈可不為将來作資。
言學步邯鄲者新則無功失其本質。
故使邯人匍匐而歸。
百代之中有此一也。
豈渾同以通之。
貧道已乖世務。
形權于流俗。
欲于其中化未化者。
雖複沐浴踞于雲雲。
柰疑結何。
一世之榮劇若電光。
聚則緻離。
何足貪哉。
淺見之徒其惑。
可謂下士聞道大而笑之。
真可謂迷而不反也。
貧道形不出人。
才不應世。
是故毀其陋質被其割截之服。
理未能心冥玄化。
遠存大聖之制。
豈舍其本懷而酬高誨。
貧道年與時頹。
所患未痊。
乃複曲垂光慰。
感慶交至。
檀越信心幽當大法所寄。
豈有一傷毀其本也。
将非波旬試娆之言辭。
拙寡聞方詶高命。
蓋是不逆之懷耳。
僧岩法師辭青州刺史劉善明舉其秀才書(并劉善明答) 貧道弱齡出家。
早違俗務。
遊心釋風志乖孔教。
雖複道場未即故亦洙訓緬矣。
方将委質餧獸。
庶超九劫之功分肌哺鴿。
情存乘雲之馭。
甯能垂翼中田反迹籠樊。
舍夫塗中之适。
嬰茲廟堂之累哉。
且夫官人以器位必須才未有叨越分之舉。
終能保其榮也。
今辄奉還闆命。
願收過恩。
無令曹公重歎王舟再慚。
輔秀之召。
非所克堪。
釋僧岩呈。
答僧岩道人。
莊篇有弱喪之謬。
釋典有窮子之迷。
每讀其書為之長慨。
敬慎發膚揚名後史。
仰顯既重俯弘為大。
遠尋聖言斯教為最。
近取諸身實迷情理。
瞿昙見此亦當莫逆于心。
況君辯破秋毫識洞今古。
裂冠不疑拔本不誤。
幽冥相駭遐迩緻驚。
昔呂尚抱竿于八十之年志釣由時未遇君沉淪未及冀能有美若人耳如其不爾。
豈不悲哉。
仆忝莅梓蕃庶在明仄觀貢帝庭必盡才懿。
故欲通所未通屈所未屈。
如來告紛纭。
有乖真唱。
苟為誕說豈所期耶。
昔王祥樵采沂側。
耳順始應州命。
公孫弘牧豕海上。
白首方充鄉舉。
終能緻位元台。
朝天變地。
道暢當年聲流萬載。
君意何如。
敬布腹心。
想更圖之。
劉君白答。
僧岩重答。
纡辱還誨優旨仍降。
征莊援釋理據皎然。
徒欲伏義辯情末由也已。
雖高義出象微言入神。
鄙懷所執猶或可曉。
何者夫知人者哲。
自審者明。
忘分昧進良所未安。
昔威直應命。
終獲減名之慚。
遵祖聘能。
卒招楊鹄之恥。
若遺我欲效彼。
追蹤王呂恐曝鰓龍津。
點額衆矣。
道與盜同罪舉失其才亦賓主交鄙。
可不慎乎。
又禮雲。
非指玉帛孝乎。
豈止保膚。
故割肌無譏于前代。
斷發有加于曩辰。
斯蓋斬手全驅。
所存者大。
夫何怪哉。
願貸愚執賜遂陋衿。
釋僧岩呈。
重答。
重獲來簡。
始見玄解皎然之悟。
可謂相視而笑矣。
君識鑒衆流智該理奧。
每檢感應之源。
窮尋分石之說。
何常不句句破的洞盡義宗而苟自謙光乖其側席仍踵覆車無悔敗轍非知之難行之不易也。
夫去國三年。
見似家人者喜。
作客日久甯不悲心。
今誓舍重擔而安坐。
棄羁旅如還家。
對孔懷之好。
敦九族之美。
趣門欣欣為樂已甚。
況複文明禦運姬邵協政。
思賢贊道日昃忘餐。
以君之才弘君之德。
帶玉聲朝披錦振遠。
功濟世猷名揚身後。
與夫髡剪之辱鳏絕之苦。
豈可同年而語哉。
相與契闊。
久要頗練。
深志若隐。
展禽之賢恐招臧氏不忠之責。
故力疾題心重敷往白。
歲雲暮矣。
時不相待。
君其勉之。
勿有噬臍之悔。
劉君白答。
僧岩重書。
比日之事。
為可聊作一樂。
不謂恩旨綢缪芳音驟屆。
勞誨之厚一至于斯。
伏讀未周。
愧汗交集。
然鄙志區區已備前款。
且岩之壯也。
猶後于人。
今既老矣。
豈能有為。
夫以耄耋之年。
指麾成務。
此自蒼靈特援假首人功。
協佐龍飛之英。
翼贊革命之主。
今欲以東畝之農夫。
西園之抒叟。
側景前光參蹤古列。
無異策驽足以均骅骝。
系澤雉以雙鸾鹄。
斯之不倫甯俟深察。
昔子泰伏命撫節公孫。
預報知深亡身靡悔。
今日過賞德粹兩賢。
正恨年邁崦嵫命急蒙氾。
吞炭倒戈永與願隔。
臨紙恻怆罔識所陳。
幸收過眷。
不複翻覆。
釋僧岩呈。
重答。
君談天語地。
神情如鏡。
抽毫拂簡。
智思入淵。
而幼失理根蹭蹬皓發。
惜君之才恒用歎息。
君雖心在雲上。
而形居坎下。
既與黃雀為群。
恐沒鸑鷟之美。
故率弓帛之禮屈應賓主之舉。
徽牍三枉陋劄再詶。
苟自謙沖固辭年耄。
度君德。
方亨元吉。
未能俯志者正當遊翔擇木。
待掎桐竹實耳。
鄙命輕召曷足降哉。
敬揖清風肅從所尚。
本圖既乖裁還慚憫。
劉君白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