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一

關燈


    謹啟。

     事以聞。

    複竊研道之異佛。

    止在論極未盡耳。

    道之論極。

    極在諸天。

    佛乃鄙此。

    不出三界。

    斯則精粗遠近實有慚于大方矣。

    然尋道家此教指設機權其猶仲尼外典極唯天地蓋起百姓所見二儀而已。

    教本因心取會萬物。

    用其所見順而遵之。

    當其遵地俱窮妙物。

    故老子之槖籥。

    維摩之無我。

    合德天地。

    易家有大極。

    所以因物之崇天仍崇之以極妙而至極終有地固淵予于天表。

    老子亦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已是道在天外。

    稍不以天為道也。

    何異佛家羅漢亦指極四果方至勝鬘自知有餘地。

    道之崇天極。

    猶佛有羅漢果。

    佛竟不止于羅漢。

    道亦于天未息。

    甫信道之所道。

    定與佛道通源矣。

    民今心之所歸。

    辄歸明公之一向道家戒善。

    故與佛家同耳。

    兩同之處。

    民不苟舍道法。

    道之所異辄婉辄入公大乘。

    請于今日不敢複位異同矣。

    服膺之至。

    謹啟下誠。

    伏願采其未悔亮其始位。

    退自悔始自恭自懼。

    謹啟。

     十一月二十九日。

    州民禦史中丞孔稚圭啟圭啟得示具懷甚有欣然。

    理本無二。

    取舍多途诤論雲雲。

    常所慨也。

    但在始通道則宜然。

    敩而學者則未可。

    君但廣尋諸經。

    不患淪滞其迹也。

    比面别一二。

    蕭公答曰。

    君此書甚佳。

    宜廣示諸未達者。

     道恒道标二法師答僞秦主姚略勸罷道書(并姚主書) 姚主書與恒标二公。

     卿等樂道體閑服膺法門。

    皦然之操義誠在可嘉。

    但朕臨四海治必須才。

    方欲招肥遁于山林。

    搜沉滞于屠肆。

    況卿等周旋笃。

    舊朕所知。

    盡各挹幹時之能而潛獨善之地。

    此豈朕求賢之至情。

    卿等兼弘深趣耶。

    昔人有言。

    國有骥而不乘。

    方惶惶而更索。

    是之謂也。

    今敕尚書令顯便奪卿等二乘之福心由卿清名之容室贊時益世。

    豈不大哉。

    苟心存道味。

    甯系白黑。

    望體此懷。

    不可以守節為辭。

     奉去月二十八日诏敕。

    尚書令奪道恒道标等法服。

    承命悲懼。

    五情失守。

    俯仰慚惶無地自厝。

    恒等誠才質闇短。

    染法未久。

    所存既重。

    眷慕亦深。

    猥蒙優诏褒飾過美。

    開喻誨勵言理備至。

    但情之所安實懷罔已。

    法服之下誓畢身命。

    兼少習佛法不閑世事。

    徒發非常之舉。

    終無殊異之功。

    雖有拔能之名。

    而無益時之用。

    未見幾毫之補。

    将有山嶽之損。

    竊為陛下不取也。

    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

    魏文全管甯之操。

    抑至尊之高懷。

    遂匹夫之微志。

    在宥群方靡不自盡。

    況陛下以道禦物。

    兼弘三寶。

    使四方義學之士萃于京師。

    新異經典流乎遐迩。

    大法之隆于茲為盛。

    方将闡揚洪化助明振晖。

    嗣祇洹之遺響。

    扇靈鹫之餘風。

    建千載之軌模。

    為後生之津塗。

    而恒等豈可獨屈于明時。

    不得申其志願。

    伏願鑒其元元之情。

    特垂曠蕩通物之理。

    更賜明诏聽遂微心。

    則銜恩九泉感德累劫。

    不勝戰悚。

    謹奏以聞。

     省所奏具意。

    今所以相屈者。

    時所須也。

    不複相推本心以及于此。

    煩勤勤廣自料理吾之情趣。

    想卿等以體之在素。

    不複煩言。

    便可奉承時命勉菩薩之蹤耳。

     道恒等近自陳寫。

    冀悟聖鑒重奉明诏。

    不蒙矜恕。

    伏讀悲惶。

    若無神守。

    陛下仁弘覆載。

    使物悅其性。

    恒等少習法化。

    愚情所樂誓以微命與法服俱盡。

    而過恩垂及眷忘其陋。

    勸弘菩薩兼濟之道。

    然志力有限。

    實所不堪。

    非徒餘年苟自求免。

    直過懷所存私懷必守伏願鑒恕一往之誠。

    不責偏執之咎。

    特賜恩旨聽遂微心。

    屢延明诏随用悚息。

    不勝元元之至。

    謹重奏以聞。

     得重奏。

    一二具之。

    情事具如前诏。

    但當開意以從時命。

    無複煩鄭重也。

     道恒等。

    愚意所執具如前表。

    精誠微薄不能感悟聖心。

    累承還诏未蒙慈恕。

    俯仰憂怖無複心情。

     陛下道懷虛納養物無際。

    願開天地之恩。

    得遂一分之志愚守之誠。

    畢命無辜。

    分受違诏之愆。

    甘引無恨屢千聖聽。

    追用悚息。

    不任罔極之情。

    謹奏以聞。

     僧[契-大+石]僧遷鸠摩耆婆三法師答姚主書停恒标奏(并姚主書) 姚主與鸠摩耆婆書。

     别以數旬。

    旋有思想。

    漸暖比自何如。

    小虜遠舉更無處分。

    正有愦然耳。

    萬事之殷。

    須才以理之。

    近诏道恒等令釋羅漢之服尋菩薩之迹。

    想當盤桓耳。

    道無不在法師可勸進之。

    苟廢其尋道之心。

    亦何必須爾也。

    緻意遷上人。

    别來何似。

    不審[契-大+石]統複何如。

    多事不能一二為書。

    恒等亦何煩。

    諸上人勸其令造菩薩行。

     姚主與僧遷等書。

     省疏所引。

    一二具之。

    朕以為獨善之美。

    不如兼濟之功。

    自守之節。

    未若拯物之大。

    雖子陵颉颃于光武。

    君平傲岸于蜀肆。

    周當辭祿于漢朝。

    杜微稱聾于諸葛。

    此皆偏尚耿介之士耳。

    何足以開默語之要領高勝之趣哉。

    今九有未又黔黎荼蓼。

    朕以寡德獨當其弊。

    思得群才共康至治。

    法師等雖潛心法門。

    亦毗世宣教。

    縱不能導物化時勉人為治。

    而遠美辭世之許由。

    近高散發于謝敷。

    若九河橫流人盡為魚。

    法師等雖毗世宣教。

    亦安施乎。

    而道恒等伏膺法訓。

    為日久矣。

    然其才用足以成務。

    故欲枉奪其志。

    以輔暗政耳。

    若福報有征。

    佛不虛言。

    拯世急病之功。

    濟時甯治之勳。

    恐福在此而不在彼。

    可相誨喻時副所望。

     僧[契-大+石]僧遷法服法支鸠摩耆婆等求止恒标罷道奏。

     蓋聞。

    太上以道養民。

    而物自是其次有德而天下治。

    是以古之明王審違性之難禦。

    悟任物之易因。

    故堯放許由于箕山。

    陵讓幹木于魏國。

    高祖縱四皓于終南。

    叔度辭蒲輪于漢世。

    晉國載達被褐于剡縣。

    謝敷罹發于若耶。

    蓋以适賢之性為得賢也。

    故上有明君下有韋帶。

    逸民之風。

    垂訓于今矣。

    今道标恒等德非圓達分在守節。

    且少習玄化伏膺佛道。

    一往之誠必志匪席。

    至于敷演妙典研究幽微。

    足以啟悟童稚助化功德。

    使物識罪福。

    則有濟苦之益。

    苟佛不虛言。

    标等有弘毗耶之訓矣。

    竊聞近日猥蒙優诏。

    使釋法服将擢翠翹于寒條之上。

    曜芙蕖于重冰之下。

    斯誠。

     陛下仁愛恺悌寬不世之恩。

    然[契-大+石]等眷眷竊有愚心以陛下振道德之綱。

    以維六合。

    恢九德之網。

    以羅四海。

    使玄風扇千載之前。

    仁義陶萬世之後。

    宇宙之外。

    感純德以化寬。

    九域之内。

    肆玄津以逍遙。

    匹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