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

關燈
道人知企及。

    謹書諸紳。

    永以為佩。

    泠乎既入照若發蒙。

    比故修詣共申講複也。

    弟子劉洽頓首呈。

     五經博士嚴植之答。

     辱告。

    伏見敕旨答臣下審神滅論。

    夫形分涉粗。

    或微隐難悟。

    況識理精密。

    豈迷見能曉所以。

    斷常交鹜一異競奔。

    若中道居懷則欲流可反。

    二邊滞意彼岸長乖。

    神滅之論斯彰實重。

    仰賴聖主棟梁至教。

    明诏爰發朗若披雲。

    非直冥符訓典俯弘孝義。

    蓋妙達生源幽窮行本。

    使執禮之性踐霜露而彌笃。

    研神之識仰禅悅而增心。

    皆當習忍慧途翻流惑海。

    弟子早标素心未知津濟。

    伏讀歡欣充遍身識。

    猥惠存勖荷眷唯深。

    嚴植之呈。

     東宮舍人曹思文答。

     辱送敕書。

    弟子适近亦親奉此旨。

    範中書遂迷滞。

    若斯良為可慨。

    聖上深懼黔黎緻惑故。

    垂折衷之诏。

    此旨一行雖複愚闇之識。

    了知神不滅矣。

    弟子近聊就周孔以為難。

    今附相簡。

    願惠為一覽之。

    折其詭經不尋故。

    束展此不多白。

    弟子曹思文和南。

     秘書丞謝舉答。

     辱告惠示。

    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竊聞語曰。

    萬物紛糾則懸諸天象。

    衆言[肴  ㄆ]舛則折乎聖理。

    昭自古事蔚在茲辰。

    伏辱睿訓。

    垂文義深陶鑄稱象。

    匪臻希微孰識綸幽至極。

    盡性窮神愍斯六蔽。

    哀此四執黜小言之亂道。

    拯徑行于夷路。

    旨肆而隐義婉而章。

    博約載弘廣大悉備。

    一音半偈顯茲悟拔。

    慧日正水蕩此塵迷。

    俾宗奧有歸教思攸在。

    異端自杜誣善知息。

    凝系表于繩初。

    導禅流于苦海。

    豈伊含孕三藏。

    冠冕七籍而已哉。

    弟子幸邀至運側承格誘。

    沐流歡擊奉以書紳。

    謝舉白。

     司農卿馬元和答。

     辱告。

    頒示敕旨垂答臣下審神滅論。

    竊聞标機之旨非凡所窺。

    符神之契唯仁是極。

    故衆教徘徊理詣于惇善。

    群經委曲事盡于開濟。

    伏惟至尊先天制物。

    體道裁化理絕言初。

    思包象外攻塞異端。

    闡導歸一萬有知宗。

    人天仰式。

    信滄海之舟梁玄霄之日月也。

    神滅之論宜所未安。

    何者前聖摛教抑引不同。

    括而言之理實無二。

    易雲。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孝經雲。

    生則親安之。

    祭則鬼享之。

    雖未顯論三世其旨已着。

    薪盡火滅。

    小乘權教妙有湛然。

    究竟通說因情即理。

    理實可依。

    且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有國有家曆代由之。

    三才之寶不同降情。

    神滅之為論妨政寔多。

    非聖人者無法。

    非孝者無親。

    二者俱違難以行于聖世矣。

    弟子庸乏懵于至道。

    濫蒙頒訪所據凡淺。

    荷惕之誠追以無厝弟子馬元和和南。

     公論郎王靖答。

     垂示聖旨答臣下審神滅論。

    伏惟至尊垂拱岩廓遊心萬古。

    居無棄日道勝唯機。

    爰訪群下恢弘孝義。

    睿藻淵玄妙理深極。

    自非克明徇齊之君。

    就日望雲之主。

    豈有剖判冥寂明章雅論。

    闡大聖于須臾。

    定俗疑于俄頃。

    非唯理測宸衷。

    亦以義切臣子。

    含和飲憓之邦。

    衣裳道素之域。

    莫不傾首仁澤沐浴唐風。

    弟子江淮孤生不學無術。

    雖複從師北面一經不明。

    縱憶舊文。

    豈伊仿佛。

    五經紛綸事類弘博。

    神明之旨其義多端。

    至如金石絲竹之響。

    公旦代武之說。

    甯非聖旨。

    且祭義而談尤為顯據。

    若論無神亦可無聖。

    許其有聖便應有神。

    神理炳然。

    豈容寂絕。

    弟子所見庸淺無以宣揚至澤。

    既涉訪逮辄率所懷。

    弟子王靖和南。

     散騎侍郎陸任太子中舍陸倕答。

     辱告惠示。

    至尊所答臣下審神滅論。

    昔者異學争途。

    孟子抗周公之法。

    小乘亂道。

    龍樹陳釋迦之教。

    于是楊墨之黨舌舉口張。

    六師之徒轍亂旗靡。

    言神滅者可謂學僻而堅。

    南路求燕。

    北轅首楚。

    以斯适道千裡而遙。

    聖上愍其迷途。

    爰奮天藻鈎深緻遠。

    盡化知神。

    俾此因蒙均斯冰釋。

    陳茲要道同彼月照。

    弟子并以凡薄始竊恩紀。

    纓冕則天之朝。

    餐捉稽古之論。

    贊幸之誠獨加踴躍。

    猥頒告逮謹用書紳。

    陸任倕呈。

     領軍司馬王僧恕答。

     辱告。

    惠示敕旨答臣下審神滅論。

    甚哉理之大也。

    斯甯寸管之所見。

    言性之可聞而随類傥遇。

    怡然蒙釋奉戴周旋。

    以次以誦。

    法師德邁當今。

    聲标萬古。

    知十之談每會。

    起予之富必酬。

    想闡弘聖旨煥然雲消耶。

    弟子學慚聚螢識非通見。

    何能仰贊洪輝宣揚妙範者欤。

    但論者執一惑之情。

    修一往之轍。

    固不可以語大方。

    焉知緻遠必泥哉。

    夫幽明之理皎然不差。

    因果相起義無獨立。

    形滅自可以草為俦。

    神明常随緣而在。

    所以左氏有彭生豕。

    見尚書則祖考來格。

    禮雲。

    若樂九變人鬼可得禮矣。

    結草之報豈其遂滅。

    元規所夢何得無神。

    神明不滅着之金口。

    丘尼所說彌有多據。

    若文雖五千詩乃三百。

    得其理者自可一言而蔽。

    故不複煩求廣證。

    夫三聖雖有明教百家常置弘理。

    而尚使狂簡斐然成章。

    攻乎屢作。

    今皇明體照幽寂識洞内外。

    以前聖之久遠感異端之妄興。

    霈然爰發。

    乃垂眷翰。

    使闡提一悟遂獲果通閻浮執惑豁然洗滞。

    況複搢紳之士為益因其弘哉。

    弟子餐道無紀。

    法師許其一篑。

    遂能班逮神藻。

    使得豫沐清風。

    載歡載舞無以自譬。

    戢銘兼深彌其多矣。

    弟子王僧恕頓首和南。

     五經博士明山賓答。

     辱告。

    惠示敕旨答臣下審神滅論。

    源深趣遠豈鹿兔所測。

    随類得解或亦各欣其所見。

    奉以周旋不勝舞躍。

    法師學冠一時道協千載。

    起予之說寄在明德。

    想弘宣妙旨無複遺蘊耶。

    弟子業謝專經智非通識。

    豈能仰述淵猷贊揚風教。

    論者限以視聽。

    豈達曠遠目睹百年心惑三世。

    謂形魄既亡神魂俱滅。

    斯則既違釋典。

    複乖孔教矣。

    焉可與言至道語其妙理者哉。

    夫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是以孔宣垂範以知死酬問。

    周文立教以多才代終。

    詩稱三後在天。

    書雲。

    祖考來格。

    且濠上英華着方生之論。

    柱下睿哲稱其鬼不神。

    為薪而火傳交臂而生謝。

    此皆陳之載籍章其明者也。

    夫緣假故有滅。

    業造故無常。

    是以五陰合成終同煙盡。

    四微虛構會均火滅。

    窮謂神明之道非業非緣。

    非業非緣故雖遷不滅。

    能緣能業故苦樂殊報。

    此能仁之妙唱。

    搢紳之所抑也。

    雖教有殊途理還一緻。

    今棄周孔之正文。

    背釋氏之真說。

    未知以此将欲何歸。

    正法住世尚有斷常之說。

    況象法已流而無異端之論。

    有神不滅乃三聖同風。

    雖典籍着明多曆年所。

    通儒碩學并未能值。

    皇上智周空有照極神源。

    爰發聖衷親染神翰。

    弘獎至教啟悟重昏。

    令夫學者永祛疑惑。

    眷逮不遺。

    使得豫餐風訓。

    沐浴頂戴良兼欣戢。

    明山賓和南。

     通直郎庾黔婁答。

     孝經雲。

    生則親安之。

    祭則鬼飨之。

     樂記雲。

    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詩雲。

    肅雍和鳴。

    先祖是聽。

     周官宗伯職雲。

    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

    祭義雲。

    入戶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

     尚書雲。

    若爾三王有丕子之責。

     左傳雲。

    鮌神化為黃能。

    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