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香味細滑之法所動。
是故說曰:如彼極峻山不為風所動。
比丘盡愚癡所在不傾動也。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愛。
乃為比丘。
名色六入行者之所棄。
我所非我所都無所有。
不近于危崄之法。
法有種種。
或有真實或有危崄。
所謂真正者諸度無極。
所謂危崄者世俗常則。
比丘具足此者乃謂應真。
是故說曰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愛乃為比丘。
比丘非别,慢誕無戒,舍貪思道。
乃應比丘。
息心非别,放逸無信,能滅衆苦。
為上沙門。
爾時世尊,到時持缽整頓衣服。
徑向乞求婆羅堕者婆羅門所。
爾時梵志遙見世尊,梵志自歎說曰:我亦乞士君亦乞士。
二乞士中何者為勝。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比丘非别,慢誕無戒,舍貪思道。
乃應比丘。
息心非别,放逸無信,能滅衆苦。
為上沙門。
爾時梵志聞斯偈已,即以所有财貨施于世尊,爾時如來尋不受之語梵志曰:我今所說非歌頌所贊。
何緣取汝所施之物。
梵志白佛。
不審今者以此所施為付何人。
世尊告曰:汝今持此所施持着淨處。
若着無草之地。
若着清淨水中。
爾時梵志受如來教。
即以所施寫着水中。
是時水中自然湧出。
作若幹種聲。
漸漸于中出大光明。
梵志見已踴躍歡喜不能自勝。
如來即說真如四谛。
尋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比丘得慈定,承受諸佛教。
極得滅盡迹,無親慎莫睹。
比丘得慈所在解脫。
分别萬行無事不達。
設複有人見衆生之類。
步兵象兵馬兵車兵共相鬥訟。
入慈之人愍彼不及。
拔濟衆生至無為岸,猶如平稱平等無二。
于如來所得四堅固之心不可傾動,猶如最勝長者及以比丘睹佛無厭足。
正使化佛在其前者,亦不能使心有所傾動。
行人得滅盡之迹無複衆惱。
知可近知近可從知從如是,行蹤迹滅行則為本。
略說其要如是,結使本為火之所燒如是,漸以次斷諸結使源如是,頗有梵志無乃至于泥洹。
心喜極歡悅,如以愛念者,比丘多熙怡,盡空無根源。
彼修行之人。
歡喜踴躍無有懈怠。
聞喜不以為歡。
聞惡不以為慼。
比丘入定無有錯亂。
恒自思念從無數劫以來。
修行衆德不失行本。
究盡空源無邊無崖。
是故說曰:心喜極歡悅加以愛念者,比丘多熙怡盡空無根源。
息身而息意,攝口亦其善。
舍世謂比丘,渡淵無有礙。
彼修行人執持威儀不失其則。
護口四過無所違失。
不使其心有所流馳。
所說言教無有粗犷。
先笑後言适可人情。
舍世謂比丘。
何者為比丘。
所謂比丘者,離色聲香味細滑法。
去淫怒癡。
是故說曰息身而息意攝口亦其善舍世謂比丘。
渡淵無有礙也。
無禅不智,無智不禅,道從禅智。
得近泥洹。
夫人學問。
先從誦四阿含三藏具足。
然後乃名稱為禅定。
此是世俗之智。
無智不禅者,無漏慧觀必有所至無有罣礙。
設有二事具足者,便近于泥洹。
是故說曰:無禅不智無智不禅道從禅智得近泥洹。
禅無放逸,莫為欲亂,無吞洋銅。
自惱燋形。
如彼脩行之人攝身口意。
少欲知足不大殷勤。
雖得衣被飲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趣自支形不慕世榮。
威儀禮節不失其度。
床卧坐具恒知止足。
莫受後世洋銅灌口。
是故說曰:禅無放逸莫為欲亂無吞洋銅自惱燋形。
能自護身口,護意無有惡。
後獲禁戒法,故号為比丘。
夫人習行。
身不行惡。
口不罵詈。
意不妒嫉。
具此三者乃為比丘。
是故說曰:能自護身口護意無有惡後獲禁戒法。
故号為比丘也。
諸有修善法,七覺意為本。
此名為妙法,故曰定比丘。
如彼行人善脩其法。
先得無漏盡苦之源。
便得七覺意華。
漸至無為得近泥洹。
是故說曰:諸有脩善法。
七覺意為本。
此名為妙法故曰定比丘也。
如今現所說,自知苦盡源。
此名為善本,是無漏比丘。
于現法中而自觀了。
求其巧便盡于苦際。
所謂盡苦際者滅盡泥洹。
是故諸根具足成就無漏行。
所行如意無所違失。
是故說曰:如今現所說自知盡苦源此名為善法是無漏比丘也。
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
正使得定慧,不着于文飾。
比丘有所持,盡于無漏行。
夫人習行不但精進忍辱。
一心智慧求于解脫。
亦複不以多聞解慧。
知内外法至于無為。
要得世俗定意。
然後至于妙際。
或在山野空閑之處。
與善知識相遇。
說其正徑不說邪路。
比丘當知此行習無漏法。
所以盡苦際者,皆是漏盡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猶尚涉諸苦惱。
是故說曰: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正使得定意不着于文飾比丘有所持盡于無漏行也。
是故說曰:如彼極峻山不為風所動。
比丘盡愚癡所在不傾動也。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愛。
乃為比丘。
名色六入行者之所棄。
我所非我所都無所有。
不近于危崄之法。
法有種種。
或有真實或有危崄。
所謂真正者諸度無極。
所謂危崄者世俗常則。
比丘具足此者乃謂應真。
是故說曰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愛乃為比丘。
比丘非别,慢誕無戒,舍貪思道。
乃應比丘。
息心非别,放逸無信,能滅衆苦。
為上沙門。
爾時世尊,到時持缽整頓衣服。
徑向乞求婆羅堕者婆羅門所。
爾時梵志遙見世尊,梵志自歎說曰:我亦乞士君亦乞士。
二乞士中何者為勝。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比丘非别,慢誕無戒,舍貪思道。
乃應比丘。
息心非别,放逸無信,能滅衆苦。
為上沙門。
爾時梵志聞斯偈已,即以所有财貨施于世尊,爾時如來尋不受之語梵志曰:我今所說非歌頌所贊。
何緣取汝所施之物。
梵志白佛。
不審今者以此所施為付何人。
世尊告曰:汝今持此所施持着淨處。
若着無草之地。
若着清淨水中。
爾時梵志受如來教。
即以所施寫着水中。
是時水中自然湧出。
作若幹種聲。
漸漸于中出大光明。
梵志見已踴躍歡喜不能自勝。
如來即說真如四谛。
尋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比丘得慈定,承受諸佛教。
極得滅盡迹,無親慎莫睹。
比丘得慈所在解脫。
分别萬行無事不達。
設複有人見衆生之類。
步兵象兵馬兵車兵共相鬥訟。
入慈之人愍彼不及。
拔濟衆生至無為岸,猶如平稱平等無二。
于如來所得四堅固之心不可傾動,猶如最勝長者及以比丘睹佛無厭足。
正使化佛在其前者,亦不能使心有所傾動。
行人得滅盡之迹無複衆惱。
知可近知近可從知從如是,行蹤迹滅行則為本。
略說其要如是,結使本為火之所燒如是,漸以次斷諸結使源如是,頗有梵志無乃至于泥洹。
心喜極歡悅,如以愛念者,比丘多熙怡,盡空無根源。
彼修行之人。
歡喜踴躍無有懈怠。
聞喜不以為歡。
聞惡不以為慼。
比丘入定無有錯亂。
恒自思念從無數劫以來。
修行衆德不失行本。
究盡空源無邊無崖。
是故說曰:心喜極歡悅加以愛念者,比丘多熙怡盡空無根源。
息身而息意,攝口亦其善。
舍世謂比丘,渡淵無有礙。
彼修行人執持威儀不失其則。
護口四過無所違失。
不使其心有所流馳。
所說言教無有粗犷。
先笑後言适可人情。
舍世謂比丘。
何者為比丘。
所謂比丘者,離色聲香味細滑法。
去淫怒癡。
是故說曰息身而息意攝口亦其善舍世謂比丘。
渡淵無有礙也。
無禅不智,無智不禅,道從禅智。
得近泥洹。
夫人學問。
先從誦四阿含三藏具足。
然後乃名稱為禅定。
此是世俗之智。
無智不禅者,無漏慧觀必有所至無有罣礙。
設有二事具足者,便近于泥洹。
是故說曰:無禅不智無智不禅道從禅智得近泥洹。
禅無放逸,莫為欲亂,無吞洋銅。
自惱燋形。
如彼脩行之人攝身口意。
少欲知足不大殷勤。
雖得衣被飲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趣自支形不慕世榮。
威儀禮節不失其度。
床卧坐具恒知止足。
莫受後世洋銅灌口。
是故說曰:禅無放逸莫為欲亂無吞洋銅自惱燋形。
能自護身口,護意無有惡。
後獲禁戒法,故号為比丘。
夫人習行。
身不行惡。
口不罵詈。
意不妒嫉。
具此三者乃為比丘。
是故說曰:能自護身口護意無有惡後獲禁戒法。
故号為比丘也。
諸有修善法,七覺意為本。
此名為妙法,故曰定比丘。
如彼行人善脩其法。
先得無漏盡苦之源。
便得七覺意華。
漸至無為得近泥洹。
是故說曰:諸有脩善法。
七覺意為本。
此名為妙法故曰定比丘也。
如今現所說,自知苦盡源。
此名為善本,是無漏比丘。
于現法中而自觀了。
求其巧便盡于苦際。
所謂盡苦際者滅盡泥洹。
是故諸根具足成就無漏行。
所行如意無所違失。
是故說曰:如今現所說自知盡苦源此名為善法是無漏比丘也。
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
正使得定慧,不着于文飾。
比丘有所持,盡于無漏行。
夫人習行不但精進忍辱。
一心智慧求于解脫。
亦複不以多聞解慧。
知内外法至于無為。
要得世俗定意。
然後至于妙際。
或在山野空閑之處。
與善知識相遇。
說其正徑不說邪路。
比丘當知此行習無漏法。
所以盡苦際者,皆是漏盡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猶尚涉諸苦惱。
是故說曰: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正使得定意不着于文飾比丘有所持盡于無漏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