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取要言之觀世亦爾。
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
當舍愚惑意,樂于不起忍。
盡漏無有穢,于世取滅度。
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者,如彼修行之人。
修習覺意之法。
晝夜思惟不舍于懷。
是故說曰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也。
當舍愚惑意樂于不起忍者,若有衆生不起慈心向一切衆生。
則不至道有所成就。
要當舍愚惑之意。
不着色想乃應道真樂舍不起法忍。
無生滅意乃入道室。
是故說曰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也。
盡漏無有穢于世取滅度者,彼修行人盡有漏成無漏。
心得解脫叡得解脫。
于現法中而得自在。
如斯之人入無為境取般泥洹。
永寂永滅更不複生。
是故說曰盡漏無有穢于世取滅度也。
當自護其意,若氂牛護尾。
有施于一切,終不離其樂。
當自護其意若氂牛護尾者,心為行道造作無端。
常當攝意使不有失。
猶彼氂牛晝夜護尾恐有斷絕。
甯喪命根失其妻息。
不使尾毛墜落于地。
比丘學道亦複如是。
甯喪身命不犯于戒。
是故說曰當自護其意若氂牛護尾也。
有施于一切終不離其樂者,要當興意愍慈一切。
視怨家如赤子。
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摩休勒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
自然受福快樂無極。
是故說曰有施于一切終不離其樂。
一龍出衆龍,龍中六牙者,心心自平等,獨樂于曠野。
昔拘深比丘好喜鬥訟未曾歡樂。
不樂山野閑靜之處。
爾時世尊數往呵谏。
不受如來言教。
如來數與說法。
不肯承受便舍而去。
去彼不遠見有一象。
獨在空山閑靜無為。
象自念言我在大衆中時。
為衆象所撓逐群。
食草則得弊惡草食。
飲水得濁。
今日在此不為衆象所撓何乃快哉。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一龍出衆龍,龍中六牙者,心心自平等,獨樂于曠野。
如來說此偈已便舍而去。
不以無害心,盡為一切人。
慈心為衆生,彼無有怨恨。
不以無害心盡為一切人者,盡當除棄怨憎恨心。
慈愍一切衆生之類。
是故說曰不以無害心盡為一切人也。
慈心為衆生彼無有怨恨者,視己如彼身而無有異。
若聞好語鬼語不經心懷。
無有怨恨無複害意。
向一切衆生戰戰兢兢終不舍離。
是故說曰慈心為衆生彼無有怨恨也。
慈心愍一人,便獲諸善本。
盡當為一切,賢聖稱福上。
慈心愍一人者,如佛契經所說,若有人施一切衆生。
加以慈心施一人者,其福何者為多。
比丘報曰:行慈之人愍念衆生者,其福甚多是故說曰慈心愍一人便獲諸善本也。
盡當為一切賢聖稱福上者,惠施一人其福難量。
況施一切衆生之類乎。
其福無限無量不可稱計。
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
是故說曰:盡當為一切賢聖稱福上也。
普慈于一切,愍念衆生類。
修行于慈心,後受無極樂。
普慈于一切愍念衆生類者,人之行慈發意平等。
衆生之類多于地種。
能普慈心愍一切衆生者,後受人身受樂無厭。
若生天上受福自然。
視東望西玉女營從不可稱計。
若生人中。
豪族富貴生四姓家。
七寶具足無有減少。
父母真正不處卑賤。
是故說曰普慈于一切愍念衆生類脩行于慈心後受無極樂也。
若以踴躍意,歡喜不懈怠。
脩于諸善法,獲緻安隐處。
若以踴躍意歡喜不懈怠者,彼修行人息淫怒癡。
執意剛強不舍本願。
所獲功德盡施于無上正真道等正覺。
不待此福求轉輪聖王粟散諸王。
亦複不求帝釋梵天。
亦不求作魔若魔王。
彼盡求作滅盡泥洹無為無作無生滅法。
是故說曰:若以踴躍意歡喜不懈怠。
脩于諸善法獲緻安隐處。
息則緻歡喜,身口意相應。
以得等解脫,比丘息意快。
一切諸結盡,無複有塵勞。
息則緻歡喜身口意相應者,人意以息衆病都廢不複造。
于身口意行。
若布施持戒攝意受齋。
皆求無為之道正使出家脩習福業。
舍世辯聰習四辯才。
以得八解脫法。
比丘習法不離賢聖。
是故說曰息則緻歡喜。
身口意相應也。
所謂結者結縛人心。
結結相纏。
如蛾自裹。
纏縛人心不見大明。
除彼塵勞乃自照見。
是故說曰一切諸結盡無複有塵勞也。
正使五樂音,不能悅人意。
不如一正心,向于平等法。
正使五樂音不能悅人意者,彼修行人志在禅定。
分别五陰成敗所趣。
正使諸天作倡伎樂。
欲使此人心意動轉此事不然。
何以故由心正見無颠倒故。
是故說曰正使五樂音不能悅人意不如一正心向于平等法也。
最勝得善眠,亦不計有我。
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
最勝得善眠亦不計有我者,如修行人不計吾我染着榮職。
甯取冷石宛轉土中。
不以縛着之心卧于高床帏帳之内。
是故說曰最勝得善眠亦不計有我也。
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者,入定之人心不移變。
當入定時寂無音響。
千車同響萬雷同震不能令入定之人離于正受。
所以然者由其心意得普慈故。
取要言之觀世亦爾。
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
當舍愚惑意,樂于不起忍。
盡漏無有穢,于世取滅度。
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者,如彼修行之人。
修習覺意之法。
晝夜思惟不舍于懷。
是故說曰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也。
當舍愚惑意樂于不起忍者,若有衆生不起慈心向一切衆生。
則不至道有所成就。
要當舍愚惑之意。
不着色想乃應道真樂舍不起法忍。
無生滅意乃入道室。
是故說曰心念七覺意等意不差違也。
盡漏無有穢于世取滅度者,彼修行人盡有漏成無漏。
心得解脫叡得解脫。
于現法中而得自在。
如斯之人入無為境取般泥洹。
永寂永滅更不複生。
是故說曰盡漏無有穢于世取滅度也。
當自護其意,若氂牛護尾。
有施于一切,終不離其樂。
當自護其意若氂牛護尾者,心為行道造作無端。
常當攝意使不有失。
猶彼氂牛晝夜護尾恐有斷絕。
甯喪命根失其妻息。
不使尾毛墜落于地。
比丘學道亦複如是。
甯喪身命不犯于戒。
是故說曰當自護其意若氂牛護尾也。
有施于一切終不離其樂者,要當興意愍慈一切。
視怨家如赤子。
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摩休勒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
自然受福快樂無極。
是故說曰有施于一切終不離其樂。
一龍出衆龍,龍中六牙者,心心自平等,獨樂于曠野。
昔拘深比丘好喜鬥訟未曾歡樂。
不樂山野閑靜之處。
爾時世尊數往呵谏。
不受如來言教。
如來數與說法。
不肯承受便舍而去。
去彼不遠見有一象。
獨在空山閑靜無為。
象自念言我在大衆中時。
為衆象所撓逐群。
食草則得弊惡草食。
飲水得濁。
今日在此不為衆象所撓何乃快哉。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一龍出衆龍,龍中六牙者,心心自平等,獨樂于曠野。
如來說此偈已便舍而去。
不以無害心,盡為一切人。
慈心為衆生,彼無有怨恨。
不以無害心盡為一切人者,盡當除棄怨憎恨心。
慈愍一切衆生之類。
是故說曰不以無害心盡為一切人也。
慈心為衆生彼無有怨恨者,視己如彼身而無有異。
若聞好語鬼語不經心懷。
無有怨恨無複害意。
向一切衆生戰戰兢兢終不舍離。
是故說曰慈心為衆生彼無有怨恨也。
慈心愍一人,便獲諸善本。
盡當為一切,賢聖稱福上。
慈心愍一人者,如佛契經所說,若有人施一切衆生。
加以慈心施一人者,其福何者為多。
比丘報曰:行慈之人愍念衆生者,其福甚多是故說曰慈心愍一人便獲諸善本也。
盡當為一切賢聖稱福上者,惠施一人其福難量。
況施一切衆生之類乎。
其福無限無量不可稱計。
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
是故說曰:盡當為一切賢聖稱福上也。
普慈于一切,愍念衆生類。
修行于慈心,後受無極樂。
普慈于一切愍念衆生類者,人之行慈發意平等。
衆生之類多于地種。
能普慈心愍一切衆生者,後受人身受樂無厭。
若生天上受福自然。
視東望西玉女營從不可稱計。
若生人中。
豪族富貴生四姓家。
七寶具足無有減少。
父母真正不處卑賤。
是故說曰普慈于一切愍念衆生類脩行于慈心後受無極樂也。
若以踴躍意,歡喜不懈怠。
脩于諸善法,獲緻安隐處。
若以踴躍意歡喜不懈怠者,彼修行人息淫怒癡。
執意剛強不舍本願。
所獲功德盡施于無上正真道等正覺。
不待此福求轉輪聖王粟散諸王。
亦複不求帝釋梵天。
亦不求作魔若魔王。
彼盡求作滅盡泥洹無為無作無生滅法。
是故說曰:若以踴躍意歡喜不懈怠。
脩于諸善法獲緻安隐處。
息則緻歡喜,身口意相應。
以得等解脫,比丘息意快。
一切諸結盡,無複有塵勞。
息則緻歡喜身口意相應者,人意以息衆病都廢不複造。
于身口意行。
若布施持戒攝意受齋。
皆求無為之道正使出家脩習福業。
舍世辯聰習四辯才。
以得八解脫法。
比丘習法不離賢聖。
是故說曰息則緻歡喜。
身口意相應也。
所謂結者結縛人心。
結結相纏。
如蛾自裹。
纏縛人心不見大明。
除彼塵勞乃自照見。
是故說曰一切諸結盡無複有塵勞也。
正使五樂音,不能悅人意。
不如一正心,向于平等法。
正使五樂音不能悅人意者,彼修行人志在禅定。
分别五陰成敗所趣。
正使諸天作倡伎樂。
欲使此人心意動轉此事不然。
何以故由心正見無颠倒故。
是故說曰正使五樂音不能悅人意不如一正心向于平等法也。
最勝得善眠,亦不計有我。
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
最勝得善眠亦不計有我者,如修行人不計吾我染着榮職。
甯取冷石宛轉土中。
不以縛着之心卧于高床帏帳之内。
是故說曰最勝得善眠亦不計有我也。
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者,入定之人心不移變。
當入定時寂無音響。
千車同響萬雷同震不能令入定之人離于正受。
所以然者由其心意得普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