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四。
見盜有十二。
欲界四色界四無色界四。
戒盜有六。
欲界二色界二無色界二。
取而合者合三十六。
使世人迷惑不睹正見。
是以智人防慮未然。
是故說曰三十六駛流并及心意漏三十六邪由心而生。
流溢萬端遂成邪見。
是故說曰并及心意漏也。
數數漏邪見依于欲想結者,此邪見者乃論計常見斷滅見。
此二邪見不與相應。
計常見不與斷滅見相應。
斷滅見不與計常見相應。
二人所見各各不同。
緣是邪見牽緻地獄餓鬼畜生。
複起三想。
貪恚想無明想。
是故說曰數數漏邪見依于欲想結也。
舍意放其根,人随意回轉。
為少滅名稱,如鳥舍空林。
舍意放其根人随意回轉者,世多有人好喜五音。
若眼見色起于眼識遂成眼根。
若耳聞聲起于耳識遂成耳根。
若鼻嗅香起于鼻識遂或鼻根。
若口知味起于口識遂成口根。
若身知細滑起于身識遂成身根。
若意知法起于意法遂成意根。
是故說曰舍意放其根人随意回轉也。
為少滅名稱如鳥舍空林者,人之為過不顧後慮。
積日為善失在斯須。
為諸檀越施主所見譏論。
我等本呼戒具清淨。
何圖今日乃見瑕隙。
皆共薄賤不複興敬,猶如群鳥恒宿茂林貪五果香華氣味。
華果适盡各舍而逝。
犯戒之人其喻如此。
福盡罪至自當除散。
是故說曰為少滅名稱如鳥舍空林。
在靜自修學,慎勿逐欲迹。
莫吞熱鐵丸,??哭受其報。
在靜自修學慎勿逐欲迹者,常當端執意心之行。
不為欲意所見鈎連。
欲者令人迷惑不别尊卑。
是故說曰在靜自修學慎勿逐欲迹也。
莫吞熱鐵丸??哭受其報者,如火所燒痛徹骨髓。
死入地獄酸楚萬端。
抱熱銅柱吞熱鐵丸。
??哭受報靡知所訴。
是故說曰莫吞熱鐵丸??哭受其報也。
應起而不起,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
應起而不起者,形謂起者佛伴善知識。
然不造善功德。
生雖遇時無益人行。
天雨七寶遍滿世界。
愚者意惑不收其寶。
恒受人形無有遠慮。
雖名為人無益于時。
此亦如是遭遇佛世暢演深法。
愚人執惑不肯承受。
是故說曰應起而不起也。
恃力不精勤者,如有行人氣力強壯堪任受化。
然複懈怠不大精勤。
是故說曰恃力不精勤也。
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者,自陷于生死不顧後世殃。
雖遭佛世遭善知識與賢聖相遇。
不肯受慧分别義趣。
是故說曰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也。
亂觀及正觀,皆由意所生。
能覺知心觀,愚心數數亂。
亂觀及正觀皆由意所生者,所謂亂觀者欲觀恚觀無明觀。
行人離此諸觀習于正觀。
正觀定意超越殊勝衆定中尊。
自非聖人漏盡無着得此觀定。
是故說曰亂觀及正觀皆由意所生也。
能覺知心觀愚心數數亂者,進學之人當習出要之觀。
空無想無願觀。
洗除心垢舍世八事。
修清淨心解諸相好。
一一虛寂。
所說教誡殊勝難及。
四谛如爾晝夜修習愚人執惑數數意亂。
猶甘美漿愚謂辛苦。
豈須聖人擘口與之。
執意迷誤難革如斯。
是故說曰能覺知心觀愚心數數亂也。
智者如是觀,念者專為行。
咄嗟意無着,唯佛能滅此。
智者如是觀念者專為行者,所謂智者演說微吐。
或暢疑遣難豫明人情。
處在大衆獨步無侶。
數問郡黨誰有疑惑。
吾當以大慧之火。
焚燒汝等猶豫之聚。
随時觀察意不錯亂。
學人所修以此為業。
是故說曰智者如是觀念者專為行也。
咄嗟意無着唯佛能滅此者,彼修行人得定三昧。
盡舍世俗有漏之行。
亦複舍于世俗善本解脫定意。
此者是誰。
唯佛世尊能舍之耳。
是故說曰咄嗟意無着唯佛能滅此。
觀身如空瓶,安心如立城。
以叡與魔戰,守勝勿複失。
觀身如空瓶者,猶如朽故之瓶内外不牢。
雖可受盛亦不久停。
此四大身亦複如是,恒苦敗壞不得久停如彼朽弊。
亦盛于好亦盛于鬼會歸磨滅。
就彼灰聚此危脆身亦複如是,亦受于好亦受于鬼。
所受善者諸善功德嬰珞其身。
所受惡者舍于善行染污其心。
命終之後浪在丘冢。
是故說曰觀身如空瓶也。
安心如立城者,所以立城牢固深塹者,但厭患群賊盜竊民物。
心亦如是厭患諸結使所纏裹故。
城則牢固賊不得便。
心正不邪結不得便。
是故說曰安心如立城也。
以叡與魔戰者,伎術以備六藝具足。
則能與彼自在天子共戰。
是故說曰以叡與魔戰也。
守勝勿複失者,以勝淫怒癡無複馀想。
恒系意在前無他異心。
是故說曰守勝勿複失。
取要言之。
觀世亦爾。
觀身如聚沫,解知焰野馬。
以叡與魔戰,守勝勿複失。
猶若聚沫生生便滅不得久停。
此四大身亦複如是,聚則為人散則為氣。
本由父母得有四大。
推其本末皆虛皆寂。
推之不見其前。
尋之不見其後。
生生而滅生生而生。
滅滅而滅滅滅而生。
生不見生滅不見滅。
凡夫所習颠倒不寤。
是故說曰觀身如聚沫解知焰野馬。
以叡與魔戰守勝勿複失
見盜有十二。
欲界四色界四無色界四。
戒盜有六。
欲界二色界二無色界二。
取而合者合三十六。
使世人迷惑不睹正見。
是以智人防慮未然。
是故說曰三十六駛流并及心意漏三十六邪由心而生。
流溢萬端遂成邪見。
是故說曰并及心意漏也。
數數漏邪見依于欲想結者,此邪見者乃論計常見斷滅見。
此二邪見不與相應。
計常見不與斷滅見相應。
斷滅見不與計常見相應。
二人所見各各不同。
緣是邪見牽緻地獄餓鬼畜生。
複起三想。
貪恚想無明想。
是故說曰數數漏邪見依于欲想結也。
舍意放其根,人随意回轉。
為少滅名稱,如鳥舍空林。
舍意放其根人随意回轉者,世多有人好喜五音。
若眼見色起于眼識遂成眼根。
若耳聞聲起于耳識遂成耳根。
若鼻嗅香起于鼻識遂或鼻根。
若口知味起于口識遂成口根。
若身知細滑起于身識遂成身根。
若意知法起于意法遂成意根。
是故說曰舍意放其根人随意回轉也。
為少滅名稱如鳥舍空林者,人之為過不顧後慮。
積日為善失在斯須。
為諸檀越施主所見譏論。
我等本呼戒具清淨。
何圖今日乃見瑕隙。
皆共薄賤不複興敬,猶如群鳥恒宿茂林貪五果香華氣味。
華果适盡各舍而逝。
犯戒之人其喻如此。
福盡罪至自當除散。
是故說曰為少滅名稱如鳥舍空林。
在靜自修學,慎勿逐欲迹。
莫吞熱鐵丸,??哭受其報。
在靜自修學慎勿逐欲迹者,常當端執意心之行。
不為欲意所見鈎連。
欲者令人迷惑不别尊卑。
是故說曰在靜自修學慎勿逐欲迹也。
莫吞熱鐵丸??哭受其報者,如火所燒痛徹骨髓。
死入地獄酸楚萬端。
抱熱銅柱吞熱鐵丸。
??哭受報靡知所訴。
是故說曰莫吞熱鐵丸??哭受其報也。
應起而不起,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
應起而不起者,形謂起者佛伴善知識。
然不造善功德。
生雖遇時無益人行。
天雨七寶遍滿世界。
愚者意惑不收其寶。
恒受人形無有遠慮。
雖名為人無益于時。
此亦如是遭遇佛世暢演深法。
愚人執惑不肯承受。
是故說曰應起而不起也。
恃力不精勤者,如有行人氣力強壯堪任受化。
然複懈怠不大精勤。
是故說曰恃力不精勤也。
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者,自陷于生死不顧後世殃。
雖遭佛世遭善知識與賢聖相遇。
不肯受慧分别義趣。
是故說曰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也。
亂觀及正觀,皆由意所生。
能覺知心觀,愚心數數亂。
亂觀及正觀皆由意所生者,所謂亂觀者欲觀恚觀無明觀。
行人離此諸觀習于正觀。
正觀定意超越殊勝衆定中尊。
自非聖人漏盡無着得此觀定。
是故說曰亂觀及正觀皆由意所生也。
能覺知心觀愚心數數亂者,進學之人當習出要之觀。
空無想無願觀。
洗除心垢舍世八事。
修清淨心解諸相好。
一一虛寂。
所說教誡殊勝難及。
四谛如爾晝夜修習愚人執惑數數意亂。
猶甘美漿愚謂辛苦。
豈須聖人擘口與之。
執意迷誤難革如斯。
是故說曰能覺知心觀愚心數數亂也。
智者如是觀,念者專為行。
咄嗟意無着,唯佛能滅此。
智者如是觀念者專為行者,所謂智者演說微吐。
或暢疑遣難豫明人情。
處在大衆獨步無侶。
數問郡黨誰有疑惑。
吾當以大慧之火。
焚燒汝等猶豫之聚。
随時觀察意不錯亂。
學人所修以此為業。
是故說曰智者如是觀念者專為行也。
咄嗟意無着唯佛能滅此者,彼修行人得定三昧。
盡舍世俗有漏之行。
亦複舍于世俗善本解脫定意。
此者是誰。
唯佛世尊能舍之耳。
是故說曰咄嗟意無着唯佛能滅此。
觀身如空瓶,安心如立城。
以叡與魔戰,守勝勿複失。
觀身如空瓶者,猶如朽故之瓶内外不牢。
雖可受盛亦不久停。
此四大身亦複如是,恒苦敗壞不得久停如彼朽弊。
亦盛于好亦盛于鬼會歸磨滅。
就彼灰聚此危脆身亦複如是,亦受于好亦受于鬼。
所受善者諸善功德嬰珞其身。
所受惡者舍于善行染污其心。
命終之後浪在丘冢。
是故說曰觀身如空瓶也。
安心如立城者,所以立城牢固深塹者,但厭患群賊盜竊民物。
心亦如是厭患諸結使所纏裹故。
城則牢固賊不得便。
心正不邪結不得便。
是故說曰安心如立城也。
以叡與魔戰者,伎術以備六藝具足。
則能與彼自在天子共戰。
是故說曰以叡與魔戰也。
守勝勿複失者,以勝淫怒癡無複馀想。
恒系意在前無他異心。
是故說曰守勝勿複失。
取要言之。
觀世亦爾。
觀身如聚沫,解知焰野馬。
以叡與魔戰,守勝勿複失。
猶若聚沫生生便滅不得久停。
此四大身亦複如是,聚則為人散則為氣。
本由父母得有四大。
推其本末皆虛皆寂。
推之不見其前。
尋之不見其後。
生生而滅生生而生。
滅滅而滅滅滅而生。
生不見生滅不見滅。
凡夫所習颠倒不寤。
是故說曰觀身如聚沫解知焰野馬。
以叡與魔戰守勝勿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