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利養品下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
芭蕉以實死者,皮皮相裹葉葉相連。
欲求其實終不可得。
彼樹常宜根生一芽樹便辄死。
竹蘆實亦然。
是故說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也。
士以貪自喪者,所謂土者勇猛大将能卻外敵内奸不起。
如此之比乃名大将。
然彼大将思慮不出衆人之表。
貪入深陣不能自出于中自喪。
或複有人内實怯弱外現勇悍。
設遭戰鬥之日見敵便懼。
賞賜之際思在上首。
調達比丘亦複如是,受人信施日啖五百釜食自稱勇悍。
能與結使衆敵共戰反招禍患。
是故說士以貪自喪也駏驉坐妊死者,猶如駏驉欲深固情交通自緻其禍既自喪身複殺其子。
不能自安安能安人。
調達比丘由此利養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
所謂自陷于罪。
雲何亦陷他人。
使阿阇世太子所施财貨不可稱計。
然不緻果報不獲其福。
是謂亦陷他人。
二罪交集故緻喪身。
是故說駏驉坐妊死。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首領分在地。
如是貪無利者,調達比丘。
學緻神足為已招禍。
設不得神足者,其罪蓋不足言:既貪利養不至究竟。
是故說如是貪無利也。
當知從癡生者,皆是凡夫人志不堅固。
或從正入邪不自覺知。
設得信施快自喜慶。
不慮後緣當受其報。
是故說當知從癡生也。
愚為此害賢者,諸善之法皆是賢人所習。
非是愚者所學。
是故說愚為此害賢也。
首領分乎地者,謂調達比丘。
通出入息起不淨想。
乃至頂法亦複如是。
以其神通貪着利養自陷乎罪。
是故說首領分乎地。
愚人貪利養,求望名譽稱。
在家自興嫉,常求他供養。
愚人貪利養者,不能明鑒善法。
内自興嫉外望供養。
欲使四部衆随時緻敬。
是故說愚人貪利養。
求望名譽稱者,晝夜伺捕國王大臣一億居士。
猗豪力勢貪求名稱。
觀察前意随形應适。
趣欲悅彼以獲利養。
或時在衆虛談萬端欲現己智。
獨望尊貴。
馀者處卑。
内懷悕望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馀者不得利養。
調達比丘所誦經典。
六萬象載不勝。
十二年中恒處岩薮空閑山間。
持戒牢固如護吉祥瓶。
以其貪着利養故。
所造功德盡為恚火所燒。
是故說求望名譽稱也。
在家自興嫉者,或有在家居士。
家累自随每興忌妒。
吾今不欲見持行清淨之人。
設有梵行清淨人。
來至我家者,不經日夜暫息。
便進各還本居。
複重生念。
設欲住者恒乏利養。
是故說在家自興妒也。
常求他供養者,彼習行人複作是念。
我今名在道檢行出人表。
當令蜎飛有形之類日來供養。
衣服飲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使令馀者不得其養。
設見馀人興緻利養者,橫生妒嫉如失寶藏。
是故說常求他供養也。
勿猗此養,為家舍罪,此非至意。
用用何益。
勿猗此養者,彼執行之人勇猛精進少欲知足志趣牢固。
常樂閑靜思惟惡露不淨之觀。
其間思惟善念。
夫人處世貪着利養者,自增慢惰漸墜于罪。
是故說勿猗此養也。
為家舍罪者,或在國王長者一億居士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不令諸人知我在某處家。
論說神德戒行備具。
是故說為家舍罪也。
此非至意者,捐棄惡緣修無量定。
設遭遇惡違本誓願。
所行事業不自為己。
是故說此非意至也。
用用何益者,亦複自隐不令人知。
我持戒精進修阿練行。
一坐一起複不使知。
漏盡意解勇猛強記。
辯才捷疾智慧無量。
不欲聞人稱譽己德。
是故說用用何益也。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用增。
異哉夫利養,泥洹趣不同。
愚為愚計想者,愚人計想念念興惡。
但求他養己行不均。
在衆人中獨尊獨貴興緻禮敬。
願令馀者卑賤。
是故說愚為愚計想也。
欲慢日用增者,夫中直之人厭患利養。
戒聞施惠衆德具足。
解脫知見無觀不入。
功德已具堪任受養。
福度前人已能消化複能濟彼。
是謂續如來種紹繼賢聖。
是故說欲慢日用增也。
異哉夫利養者,非法之義。
興利養者日損日減。
非至要處舍正就危者,當知非賢聖道教。
是故說異哉夫利養也。
泥洹趣不同者,至泥洹終其道不同。
先學俗中妙法。
次習賢聖道法。
以次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是故說泥洹趣不同也。
能谛知是者,比丘真佛子。
不樂着利養,閑居卻亂意。
能谛知是者,彼修行人知人利養至為難消。
身有瑕隙受彼重施。
猶彼朽車輪軸不牢載以重載。
必壞敗車定矣不疑。
此亦如是,以無戒身受人恩施。
必自墜堕惡趣。
是故說能谛知是也。
比丘真佛子者,過去諸佛弟子翼從成就此德。
當來諸佛世尊弟子亦當成就此德。
雲何名為佛弟子耶。
答曰四也。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如斯四部弟子一向承佛教誡。
正使外邪衆惡化作若幹形像。
來試四種弟子者,終不能得其便也。
所以然者,以其真實谛故。
凡夫下劣不得稱為弟子者何。
答曰:所以不稱者,以彼人心猶豫不定故。
或時承受佛教。
或時着外道異學。
如斯之類不得稱為佛弟子。
此賢聖弟子信根牢固。
一向承受佛教敬奉三寶。
此乃得名佛弟子也。
或有說者于如來所得無疑信根。
是故說比丘真佛子也。
不樂貪利養者,何以故?皆由如來言無二故。
如佛契經所說告諸比丘,利
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
芭蕉以實死者,皮皮相裹葉葉相連。
欲求其實終不可得。
彼樹常宜根生一芽樹便辄死。
竹蘆實亦然。
是故說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也。
士以貪自喪者,所謂土者勇猛大将能卻外敵内奸不起。
如此之比乃名大将。
然彼大将思慮不出衆人之表。
貪入深陣不能自出于中自喪。
或複有人内實怯弱外現勇悍。
設遭戰鬥之日見敵便懼。
賞賜之際思在上首。
調達比丘亦複如是,受人信施日啖五百釜食自稱勇悍。
能與結使衆敵共戰反招禍患。
是故說士以貪自喪也駏驉坐妊死者,猶如駏驉欲深固情交通自緻其禍既自喪身複殺其子。
不能自安安能安人。
調達比丘由此利養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
所謂自陷于罪。
雲何亦陷他人。
使阿阇世太子所施财貨不可稱計。
然不緻果報不獲其福。
是謂亦陷他人。
二罪交集故緻喪身。
是故說駏驉坐妊死。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首領分在地。
如是貪無利者,調達比丘。
學緻神足為已招禍。
設不得神足者,其罪蓋不足言:既貪利養不至究竟。
是故說如是貪無利也。
當知從癡生者,皆是凡夫人志不堅固。
或從正入邪不自覺知。
設得信施快自喜慶。
不慮後緣當受其報。
是故說當知從癡生也。
愚為此害賢者,諸善之法皆是賢人所習。
非是愚者所學。
是故說愚為此害賢也。
首領分乎地者,謂調達比丘。
通出入息起不淨想。
乃至頂法亦複如是。
以其神通貪着利養自陷乎罪。
是故說首領分乎地。
愚人貪利養,求望名譽稱。
在家自興嫉,常求他供養。
愚人貪利養者,不能明鑒善法。
内自興嫉外望供養。
欲使四部衆随時緻敬。
是故說愚人貪利養。
求望名譽稱者,晝夜伺捕國王大臣一億居士。
猗豪力勢貪求名稱。
觀察前意随形應适。
趣欲悅彼以獲利養。
或時在衆虛談萬端欲現己智。
獨望尊貴。
馀者處卑。
内懷悕望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馀者不得利養。
調達比丘所誦經典。
六萬象載不勝。
十二年中恒處岩薮空閑山間。
持戒牢固如護吉祥瓶。
以其貪着利養故。
所造功德盡為恚火所燒。
是故說求望名譽稱也。
在家自興嫉者,或有在家居士。
家累自随每興忌妒。
吾今不欲見持行清淨之人。
設有梵行清淨人。
來至我家者,不經日夜暫息。
便進各還本居。
複重生念。
設欲住者恒乏利養。
是故說在家自興妒也。
常求他供養者,彼習行人複作是念。
我今名在道檢行出人表。
當令蜎飛有形之類日來供養。
衣服飲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使令馀者不得其養。
設見馀人興緻利養者,橫生妒嫉如失寶藏。
是故說常求他供養也。
勿猗此養,為家舍罪,此非至意。
用用何益。
勿猗此養者,彼執行之人勇猛精進少欲知足志趣牢固。
常樂閑靜思惟惡露不淨之觀。
其間思惟善念。
夫人處世貪着利養者,自增慢惰漸墜于罪。
是故說勿猗此養也。
為家舍罪者,或在國王長者一億居士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不令諸人知我在某處家。
論說神德戒行備具。
是故說為家舍罪也。
此非至意者,捐棄惡緣修無量定。
設遭遇惡違本誓願。
所行事業不自為己。
是故說此非意至也。
用用何益者,亦複自隐不令人知。
我持戒精進修阿練行。
一坐一起複不使知。
漏盡意解勇猛強記。
辯才捷疾智慧無量。
不欲聞人稱譽己德。
是故說用用何益也。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用增。
異哉夫利養,泥洹趣不同。
愚為愚計想者,愚人計想念念興惡。
但求他養己行不均。
在衆人中獨尊獨貴興緻禮敬。
願令馀者卑賤。
是故說愚為愚計想也。
欲慢日用增者,夫中直之人厭患利養。
戒聞施惠衆德具足。
解脫知見無觀不入。
功德已具堪任受養。
福度前人已能消化複能濟彼。
是謂續如來種紹繼賢聖。
是故說欲慢日用增也。
異哉夫利養者,非法之義。
興利養者日損日減。
非至要處舍正就危者,當知非賢聖道教。
是故說異哉夫利養也。
泥洹趣不同者,至泥洹終其道不同。
先學俗中妙法。
次習賢聖道法。
以次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是故說泥洹趣不同也。
能谛知是者,比丘真佛子。
不樂着利養,閑居卻亂意。
能谛知是者,彼修行人知人利養至為難消。
身有瑕隙受彼重施。
猶彼朽車輪軸不牢載以重載。
必壞敗車定矣不疑。
此亦如是,以無戒身受人恩施。
必自墜堕惡趣。
是故說能谛知是也。
比丘真佛子者,過去諸佛弟子翼從成就此德。
當來諸佛世尊弟子亦當成就此德。
雲何名為佛弟子耶。
答曰四也。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如斯四部弟子一向承佛教誡。
正使外邪衆惡化作若幹形像。
來試四種弟子者,終不能得其便也。
所以然者,以其真實谛故。
凡夫下劣不得稱為弟子者何。
答曰:所以不稱者,以彼人心猶豫不定故。
或時承受佛教。
或時着外道異學。
如斯之類不得稱為佛弟子。
此賢聖弟子信根牢固。
一向承受佛教敬奉三寶。
此乃得名佛弟子也。
或有說者于如來所得無疑信根。
是故說比丘真佛子也。
不樂貪利養者,何以故?皆由如來言無二故。
如佛契經所說告諸比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