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
棄身無猗,不誦異言,兩行以除。
是謂梵志,今世行淨,後世無穢。
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人執邪見至死不改。
計常之人不與斷滅見相應。
斷滅見不與計常見相應。
能舍此見不着三世。
是故說曰: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若猗與愛,心無所着,已舍已正。
是滅終苦。
初習行之人雖在學次。
未能分别思惟道果。
一一明了不失其緒。
未獲者獲。
未得者得。
是故說曰:若猗與愛心無所着已舍已正是滅終苦。
諸有無所猗,恒習于正見。
常念盡有漏,是謂為梵志。
猶如大象從寸孔出。
欲得出城門不容象。
衆人見之各各驚愕。
謂彼象曰:汝今出于寸孔往來無難。
然欲出城反更不受。
是以聖人借以為喻。
衆生之類雖得出家。
脩習道法不能盡有漏成無漏。
心解脫智慧解脫。
是故說曰:諸有無所猗恒習于正見常念盡有漏是謂為梵志。
愚者受猥發,并及床卧具。
内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
愚者不自覺長養其發。
所以剃發者剃其結使。
非但剃發。
愚人執迷長養其發以為文飾。
過去恒沙諸佛之法。
各各相授。
剃除須發法服齊整。
自古有之非适今日。
今日愚人貪着卧具。
然我法中制以三衣不畜遺馀。
樹下冢間以此為常。
廣說如其本。
内懷邪見興貪濁意。
外自文飾謂為無瑕。
舍迷就道其法不惑。
是故說曰:愚者受猥發并及床卧具内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也。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
是謂梵志。
脩行之人被服粗惡不着文飾。
思惟法行無所貪求。
節言省語不鬥亂彼此。
是故說曰: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堕塹受苦,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夫人執癡意不開悟。
亦複不能越次取證。
恒在嫌疑不淨之地。
此則非淨行之人。
斷諸有漏永盡無馀。
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見癡往來堕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
是謂梵志。
若使以水沐浴其身。
得至于道者水性之類。
皆稱于道但非沐浴而至于道。
分别諸法審谛其義。
清淨無瑕衆結智行永盡無馀。
是故說曰: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是謂梵志。
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惡法,是謂為梵志。
夫人沐浴不能去腹裡垢。
盡除惡法更亦不造。
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惡法是謂為梵志。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
謂能滅衆惡,是則為道人。
所謂沙門者,未必剃除須發。
内有正行應于律法乃應為沙門。
夫為梵志終日稱吉得生梵天者見人盡當生于彼處。
但彼稱吉生于梵天。
謂能滅衆惡修清淨行。
是故說曰: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滅衆惡是則為道人。
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
是謂梵志。
盡舍一切弊惡之法。
出入行來周旋之處。
言不及殺不害一切無所傷損。
清淨無瑕永無諸縛。
是故說曰: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
棄我衆穢行,是則為舍家。
梵志之行去諸惡法。
内外清徹衆穢永盡。
不懷悕望貢高于人。
意定不移覺寤一切諸法之本。
梵行已立所作已辨。
更不複受有。
脩清淨行無所遺失。
是故說曰: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衆穢行是則為舍家。
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
無貪無我想,是謂為梵志。
人之在世不懷幻惑。
梵志自謂言:百劫一過大海之中。
自然有幻惑食啖天下人。
去諸憍慢不興着想。
如來至真等正覺。
離世八法不染于世。
亦名為比丘亦名為沙門亦名佛。
是故說曰: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無貪無我想是謂為梵志。
我不說梵志,讬父母生者,彼多衆瑕穢,滅則為梵志。
所謂梵志從父母生多諸瑕穢。
或複出家離諸世俗。
脩清淨行無選擇施平等無二不雜想施。
或複施時求作國王生天。
此名雜想之施。
無雜想施者,盡為一切不自為己。
是故說曰:我不說梵志讬父母生者彼多衆瑕穢滅則為梵志。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
是謂梵志。
出言柔和初無罵詈。
分别義趣如掌觀珠。
音響清淨聽者樂受多所成就。
淨無過失不觸堯人。
是故說曰: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是謂梵志。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擊人得擊罵人得罵。
皆由不忍緻此患害。
夫能忍者戰中為上。
忍為良藥能愈衆病。
若有罵者默然不對。
是故說曰: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棄身無猗,不誦異言,兩行以除。
是謂梵志,今世行淨,後世無穢。
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人執邪見至死不改。
計常之人不與斷滅見相應。
斷滅見不與計常見相應。
能舍此見不着三世。
是故說曰: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若猗與愛,心無所着,已舍已正。
是滅終苦。
初習行之人雖在學次。
未能分别思惟道果。
一一明了不失其緒。
未獲者獲。
未得者得。
是故說曰:若猗與愛心無所着已舍已正是滅終苦。
諸有無所猗,恒習于正見。
常念盡有漏,是謂為梵志。
猶如大象從寸孔出。
欲得出城門不容象。
衆人見之各各驚愕。
謂彼象曰:汝今出于寸孔往來無難。
然欲出城反更不受。
是以聖人借以為喻。
衆生之類雖得出家。
脩習道法不能盡有漏成無漏。
心解脫智慧解脫。
是故說曰:諸有無所猗恒習于正見常念盡有漏是謂為梵志。
愚者受猥發,并及床卧具。
内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
愚者不自覺長養其發。
所以剃發者剃其結使。
非但剃發。
愚人執迷長養其發以為文飾。
過去恒沙諸佛之法。
各各相授。
剃除須發法服齊整。
自古有之非适今日。
今日愚人貪着卧具。
然我法中制以三衣不畜遺馀。
樹下冢間以此為常。
廣說如其本。
内懷邪見興貪濁意。
外自文飾謂為無瑕。
舍迷就道其法不惑。
是故說曰:愚者受猥發并及床卧具内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也。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
是謂梵志。
脩行之人被服粗惡不着文飾。
思惟法行無所貪求。
節言省語不鬥亂彼此。
是故說曰: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堕塹受苦,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夫人執癡意不開悟。
亦複不能越次取證。
恒在嫌疑不淨之地。
此則非淨行之人。
斷諸有漏永盡無馀。
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見癡往來堕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
是謂梵志。
若使以水沐浴其身。
得至于道者水性之類。
皆稱于道但非沐浴而至于道。
分别諸法審谛其義。
清淨無瑕衆結智行永盡無馀。
是故說曰: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是謂梵志。
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惡法,是謂為梵志。
夫人沐浴不能去腹裡垢。
盡除惡法更亦不造。
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惡法是謂為梵志。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
謂能滅衆惡,是則為道人。
所謂沙門者,未必剃除須發。
内有正行應于律法乃應為沙門。
夫為梵志終日稱吉得生梵天者見人盡當生于彼處。
但彼稱吉生于梵天。
謂能滅衆惡修清淨行。
是故說曰: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滅衆惡是則為道人。
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
是謂梵志。
盡舍一切弊惡之法。
出入行來周旋之處。
言不及殺不害一切無所傷損。
清淨無瑕永無諸縛。
是故說曰: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
棄我衆穢行,是則為舍家。
梵志之行去諸惡法。
内外清徹衆穢永盡。
不懷悕望貢高于人。
意定不移覺寤一切諸法之本。
梵行已立所作已辨。
更不複受有。
脩清淨行無所遺失。
是故說曰: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衆穢行是則為舍家。
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
無貪無我想,是謂為梵志。
人之在世不懷幻惑。
梵志自謂言:百劫一過大海之中。
自然有幻惑食啖天下人。
去諸憍慢不興着想。
如來至真等正覺。
離世八法不染于世。
亦名為比丘亦名為沙門亦名佛。
是故說曰: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無貪無我想是謂為梵志。
我不說梵志,讬父母生者,彼多衆瑕穢,滅則為梵志。
所謂梵志從父母生多諸瑕穢。
或複出家離諸世俗。
脩清淨行無選擇施平等無二不雜想施。
或複施時求作國王生天。
此名雜想之施。
無雜想施者,盡為一切不自為己。
是故說曰:我不說梵志讬父母生者彼多衆瑕穢滅則為梵志。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
是謂梵志。
出言柔和初無罵詈。
分别義趣如掌觀珠。
音響清淨聽者樂受多所成就。
淨無過失不觸堯人。
是故說曰: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是謂梵志。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擊人得擊罵人得罵。
皆由不忍緻此患害。
夫能忍者戰中為上。
忍為良藥能愈衆病。
若有罵者默然不對。
是故說曰: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