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梵志品之二若見侵欺,但念守戒。
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若複有人所見侵欺。
不興惡懷有瞋怒意。
守戒多聞降伏意識。
身正影直心平道存。
是故說曰: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世所善惡,脩短巨細,無取無與。
是謂梵志。
世俗方略事有若幹。
欲察人情先采其語。
說善說惡不記于懷。
不見有長短廣狹。
亦複不見有取有與。
具足如是行者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世所善惡脩短巨細無取無與是謂梵志。
身為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
是謂梵志。
身不行殺口不惡罵意不嫉妒。
于五鼎沸世能具此三行者,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身為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是謂梵志。
來不作歡,去亦不憂,于聚離聚。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持心牢固毀譽不動。
見有來者不孚用歡。
設見去者亦不用憂。
若在大衆若複離衆。
心恒平等亦無高下。
是故說曰:來不作歡去亦不憂于聚離聚是謂梵志。
來亦不歡,去亦不憂,無憂清淨。
是謂梵志。
若見愛念不愛念者亦不用作歡。
所以然者,恐心染着興起因緣。
設見去者便自念言:我于彼人各無所犯。
内外清淨息意不起亦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來亦不歡去亦不憂無憂清淨是謂梵志。
以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修習于道。
永斷恩愛離家無欲遠遊無礙。
盡諸有愛缺三界漏。
能具足如此者乃名梵志。
是故說曰:以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适彼無彼,彼彼以無,舍離貪欲。
是謂梵志。
所謂彼者外六入也。
所謂無彼者内六入也。
行人執意觀内外諸情斯悉虛寂。
舍離貪淫不興六情。
具足如此衆行之本者,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适彼無彼。
彼彼以無舍離貪欲。
是謂梵志。
适彼無彼,彼彼以虛,不染三處。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解知内外皆無結使。
不着欲界色界無色界。
能具足如此衆行者,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适彼無彼彼彼以虛不染三處是謂梵志。
能舍家業,拔于愛欲,無貪知足。
是謂梵志。
夫人離家莫與世俗從事。
正使出家不修其法。
毀戒不精進。
亦不多聞。
亦不應與坐起從事。
更不思惟當來利養。
能具如此者乃名梵志。
是故說曰:能舍家業拔于愛欲無貪知足是謂梵志。
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複有欲。
是謂梵志。
于見法中能分别微妙無有衆惡。
知苦是衆病之原首。
能斷此者乃應于妙。
于見法中不與欲意共相應。
瞋恚愚癡永盡無馀離諸縛着。
能具如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複有欲是謂梵志。
于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正使有福世俗有漏善本功德得為人身。
由故不脫生老病死。
又複作罪種三惡本經曆生死。
罪之與福二不足貪。
兩行永除無複塵垢。
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于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于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
是謂梵志。
福之與罪無欲無染。
中間禅樂無色禅樂。
行人盡舍無所染着。
不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能解此具足者乃名梵志。
是故說曰:于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是謂梵志。
猶如衆華葉,以針貫芥子。
不為欲所染,是謂名梵志。
猶如蓮華之葉不受塵水。
彼修行人亦複如是,以離于欲不複着色聲香味細滑法。
猶若以針欲貫藍豆及與芥子難可獲也。
彼修行人無有淫欲。
略說其要不為惡所染。
是故說曰:猶如衆華葉以針貫芥子不為欲所染是謂名梵志。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
是謂梵志。
猶如月盛滿。
清淨無瑕穢無有五翳。
衆星圍繞放大光明靡所不照。
彼比丘清淨行人。
永除五翳無複五結。
心得解脫諸覺道品。
衆定正受而自圍繞。
于中獨尊無有衆瑕。
舍世八法毀譽已除。
能具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如月清明,懸處虛空,不染于欲。
是謂梵志。
如秋時月不為五事所翳。
清淨無瑕放大光明靡所不照。
修行比丘亦複如是,不為淫怒癡五結所翳。
能具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如月清明懸處虛空不染于欲是謂梵志。
避诤不诤,犯而不愠,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彼入定人不起诤訟。
禅定一意念待喜安。
自守五行具足乃名為定。
設有惡意來相向者恒以善待。
是故說曰:避诤不诤犯而不愠惡來善待是謂梵志。
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諸有人聞籌量算計圖度萬物分别義趣。
一一分明辨其道趣。
可就知就可舍知舍體行上義。
所謂上義者,滅盡泥洹是。
能具足此法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着。
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
或有貴族姓子。
從四姓中出家學道。
舍憍慢意去高就下不着榮冀。
在在處處周旋往來。
興有佛事恭奉三寶。
若得衣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便為咒願使彼施家世世受福。
或以神足騰在虛空作十八變。
施主見者莫不歡喜。
便從受法皆得開悟。
能
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若複有人所見侵欺。
不興惡懷有瞋怒意。
守戒多聞降伏意識。
身正影直心平道存。
是故說曰: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世所善惡,脩短巨細,無取無與。
是謂梵志。
世俗方略事有若幹。
欲察人情先采其語。
說善說惡不記于懷。
不見有長短廣狹。
亦複不見有取有與。
具足如是行者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世所善惡脩短巨細無取無與是謂梵志。
身為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
是謂梵志。
身不行殺口不惡罵意不嫉妒。
于五鼎沸世能具此三行者,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身為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是謂梵志。
來不作歡,去亦不憂,于聚離聚。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持心牢固毀譽不動。
見有來者不孚用歡。
設見去者亦不用憂。
若在大衆若複離衆。
心恒平等亦無高下。
是故說曰:來不作歡去亦不憂于聚離聚是謂梵志。
來亦不歡,去亦不憂,無憂清淨。
是謂梵志。
若見愛念不愛念者亦不用作歡。
所以然者,恐心染着興起因緣。
設見去者便自念言:我于彼人各無所犯。
内外清淨息意不起亦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來亦不歡去亦不憂無憂清淨是謂梵志。
以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修習于道。
永斷恩愛離家無欲遠遊無礙。
盡諸有愛缺三界漏。
能具足如此者乃名梵志。
是故說曰:以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适彼無彼,彼彼以無,舍離貪欲。
是謂梵志。
所謂彼者外六入也。
所謂無彼者内六入也。
行人執意觀内外諸情斯悉虛寂。
舍離貪淫不興六情。
具足如此衆行之本者,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适彼無彼。
彼彼以無舍離貪欲。
是謂梵志。
适彼無彼,彼彼以虛,不染三處。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解知内外皆無結使。
不着欲界色界無色界。
能具足如此衆行者,乃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适彼無彼彼彼以虛不染三處是謂梵志。
能舍家業,拔于愛欲,無貪知足。
是謂梵志。
夫人離家莫與世俗從事。
正使出家不修其法。
毀戒不精進。
亦不多聞。
亦不應與坐起從事。
更不思惟當來利養。
能具如此者乃名梵志。
是故說曰:能舍家業拔于愛欲無貪知足是謂梵志。
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複有欲。
是謂梵志。
于見法中能分别微妙無有衆惡。
知苦是衆病之原首。
能斷此者乃應于妙。
于見法中不與欲意共相應。
瞋恚愚癡永盡無馀離諸縛着。
能具如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複有欲是謂梵志。
于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正使有福世俗有漏善本功德得為人身。
由故不脫生老病死。
又複作罪種三惡本經曆生死。
罪之與福二不足貪。
兩行永除無複塵垢。
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于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于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
是謂梵志。
福之與罪無欲無染。
中間禅樂無色禅樂。
行人盡舍無所染着。
不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能解此具足者乃名梵志。
是故說曰:于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是謂梵志。
猶如衆華葉,以針貫芥子。
不為欲所染,是謂名梵志。
猶如蓮華之葉不受塵水。
彼修行人亦複如是,以離于欲不複着色聲香味細滑法。
猶若以針欲貫藍豆及與芥子難可獲也。
彼修行人無有淫欲。
略說其要不為惡所染。
是故說曰:猶如衆華葉以針貫芥子不為欲所染是謂名梵志。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
是謂梵志。
猶如月盛滿。
清淨無瑕穢無有五翳。
衆星圍繞放大光明靡所不照。
彼比丘清淨行人。
永除五翳無複五結。
心得解脫諸覺道品。
衆定正受而自圍繞。
于中獨尊無有衆瑕。
舍世八法毀譽已除。
能具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如月清明,懸處虛空,不染于欲。
是謂梵志。
如秋時月不為五事所翳。
清淨無瑕放大光明靡所不照。
修行比丘亦複如是,不為淫怒癡五結所翳。
能具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如月清明懸處虛空不染于欲是謂梵志。
避诤不诤,犯而不愠,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彼入定人不起诤訟。
禅定一意念待喜安。
自守五行具足乃名為定。
設有惡意來相向者恒以善待。
是故說曰:避诤不诤犯而不愠惡來善待是謂梵志。
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諸有人聞籌量算計圖度萬物分别義趣。
一一分明辨其道趣。
可就知就可舍知舍體行上義。
所謂上義者,滅盡泥洹是。
能具足此法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着。
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
或有貴族姓子。
從四姓中出家學道。
舍憍慢意去高就下不着榮冀。
在在處處周旋往來。
興有佛事恭奉三寶。
若得衣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便為咒願使彼施家世世受福。
或以神足騰在虛空作十八變。
施主見者莫不歡喜。
便從受法皆得開悟。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