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愛品第三夫人無止觀,多欲觀清淨。

    倍增生愛着,縛結遂固深。

     夫人無止觀者,如有人不善觀染着。

    身心纏裹不解。

    于其中間不能思惟善法。

    是故說曰:夫人無止觀。

    不得至于道。

    多欲觀清淨者,或有衆生。

    染着于欲。

    不染着于結。

    或有染着于結不染着于欲。

    或有亦染着于欲。

    亦染着于結。

    或有不染着于結。

    亦不染着于欲。

    雲何衆生染着于欲。

    不染着于結。

    于是有人。

    初習于欲。

    後更不犯。

    是謂染着于欲不染着于結。

    或複有人數數習結而不去離。

    是謂習結不習欲。

    雲何亦習結亦習欲。

    或有衆生數數習欲亦習結。

    是謂習欲亦習結。

    雲何亦不習欲亦不習結。

    或有衆生。

    恩愛意斷不着世累。

    亦不專意數數習近。

    或複有人從頭至足。

    觀身萬物計齒白淨手爪殊妙發绀青色。

    于中起想不能舍離。

    遂增愛根縛結轉複堅固。

    為諸結所縛。

    今當引喻。

    智者以譬喻自解,猶如有人。

    而被二系。

    一者革索二者龍須索。

    将至火邊。

    以火炙之。

    革索便急龍須索緩。

    若将入水革索便緩龍須索急。

    未斷欲衆生亦複如是,為二縛所系。

    雲何為二縛。

    一者愛縛。

    二者見結。

    或時衆生思惟不淨觀愛結便緩見結便急。

    有時衆生思惟安般守意見結便緩。

    愛結便急。

    是故說縛結遂固深。

     若有樂止觀,專意念不淨。

    愛此便得除,如此消滅結。

     若有樂止觀者,若使有人樂舍觀不善。

    思惟善觀恒常親近修學不離系念。

    在前修行不淨念。

    自校計前所意着。

    發毛爪齒從頭至足。

    皆是我所。

    後複思惟穢污不淨。

    三十六物無可貪者,一一分别。

    尋得不淨觀身觀身意止内外意法也。

    愛此便得除者以慧證盡證而除去愛思惟不淨者,便能去愛着亦不能縛着。

    永棄諸結更不習近。

    是故說曰:如是消滅結也。

     以欲網自弊,以愛蓋自覆。

    自恣縛于獄,如魚入于獄。

    為老死所伺,若犢求母乳。

     以欲網自弊者,網者覆弊人目損智不明。

    不能出要至無為道。

    網者不能專意思惟校計。

    以無明自覆弊以愛蓋自覆者,以愛自纏裹求出無期,猶如剛火灰覆不現。

    無智之士。

    以腳蹈踐燒足乃覺。

    愛所覆蓋亦複如是,猶如刀劍仰向。

    無目之士。

    以手把持即自被傷。

    諸衆生類亦複如是,以愛結自覆不觀善不善法。

    緣是興起憂悲苦惱。

    輪轉生死不離五道。

    是故說曰:以愛蓋自覆也。

    自恣縛于獄者,諸有自恣不順正教。

    為愛縛所縛。

    不自恣者,便離于縛。

    如魚入于獄者,猶如魚獵執羅網捕魚。

    以入羅網無有出期。

    此衆生類亦複如是,舍于善法習于穢濁不要之道。

    如來說法時會衆生大衆之中。

    有如魚入于獄求出無有期。

    此衆生類亦複如是,為愛結所纏。

    不能得至泥洹無為之道。

    時彼獵人聞佛說頌各自驚愕。

    如來說法不為馀人正為我等。

    各自悔責。

    改所修習更不為惡。

    是故說曰:猶魚入于獄。

    諸佛常所說法。

    接有緣衆生不唐舉義,猶如醫師。

    審病根原。

    而後授藥。

    是時師瞻知病輕重。

    相顔視色然後授藥。

    當授藥時。

    不增不減處中瞻視。

    所以然者,恐病不除。

    諸佛世尊為人說法亦複如是,觀察衆人心意所趣。

    知病輕重然後說法。

    使得開解。

    心無減少要處中說。

    除諸結使。

    觀衆生心。

    須一偈者便說一偈。

    須五句者與說五句。

    須一句半者與說一句半。

    爾時世尊觀察獵者意故。

    說斯偈。

    其中自恣放逸意者,便與說此為老死所伺。

    如犢求母乳也,猶如新生犢子。

    其心終不離母。

    此衆生類亦複如是,為老死所追。

    如影随形。

    若利根衆生善察分别。

    便得離此衆患苦惱增益善本。

    若鈍根衆生不作此觀則無所成。

    是故說曰:為老死所伺如犢求母乳。

     意如放逸者,猶如摩樓樹。

    在在處處遊,如猿遊求果。

     意如放逸者,若刹利長者居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少壯處中長老。

    未至于道者,意增于放逸。

    增愛欲根如摩樓樹。

    初生為葛藤所纏。

    長便枯死。

    愛欲之意亦如是,使諸衆生根本燋盡。

    是故說曰:猶如摩樓樹。

    在在處處遊者,地獄餓鬼畜生流轉五趣猶如壞輪。

    是故說曰:在在處處遊。

    如猿遊求果者,猶如猕猴求諸果蓏。

    從樹至樹。

    從林至林。

    是故說曰:如猿遊求果。

     夫從愛潤澤,思想為滋蔓。

    愛欲深無底,老死是用增。

     夫從愛潤澤者,此愛流溢。

    如泉出水漏。

    諸色聲香味細滑法。

    憶本所造五樂自娛。

    是故說曰:夫從愛潤澤。

    夫為潤澤酥麻膏油不為潤澤。

    如此所潤。

    可以灰土澡盡除去膏油。

    愛欲潤澤者,唯有諸佛世尊,出現于世以智慧刀乃能割斷。

    是故說曰:愛為潤澤。

    思想為滋蔓者,火之熾熱不過于思想。

    火所燒瘡可以藥療。

    思想火被燒不可療治。

    若有殺父殺母不與取淫逸作衆罪過。

    諸佛世尊所不能療治。

    是故說曰:思想為滋蔓。

    老死是用增者,生有分身憂。

    老有四百四病痛。

    死有刀風惱。

    是故說曰:老死是用增。

     衆生愛纏裹,猶兔在于罝。

    為結使所纏,數數受苦惱。

     衆生愛纏裹者,愛恒在前導流轉生死不得出三界。

    猶兔在于罝者,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