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陀長者乃受此形。
爾時世尊,欲與栴檀長者拔地獄苦。
除悭貪心安立福田。
佛告栴檀香而說偈言: 昔父今難陀,悭貪意纏裹。
本不造善行,遭此衆苦惱。
設當從此終,當入無擇獄。
成惡衆生室,系以宿緣強。
爾時栴檀長者,悲泣堕淚不能自止。
頭面禮足前白佛言:唯願世尊慈愍見憐拔濟罪根。
于如來所得蒙遺福。
唯願世尊今請佛及比丘僧。
爾時世尊為彼長者默然受請。
時世尊明清旦着衣持缽。
比丘僧前後圍繞。
至彼長者家。
各次第坐。
長者躬自行水清淨飯食。
供養飲食已訖。
行清淨水取一小床。
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爾時世尊以權方便。
漸與長者說微妙法。
論講如來深奧之藏。
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欲不淨行淫為穢濁。
如是說法不可思議。
爾時長者即于座上。
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長者自察得法見法。
分别諸法。
得無所畏。
即從坐起禮世尊足。
我今于如來受三自歸。
歸命佛法僧。
自今已後聽為優婆塞。
盡形壽不複殺生。
爾時世尊欲呵難陀長者,而說此偈。
愚者喪财貨,亦非自為己。
愚者貪财貨,自沒溝為獄。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
愚者喪财貨者,所謂喪者已盡已滅更無有馀。
是故說曰喪财貨也。
愚者無智無所覺了。
或貯聚财産。
不能自食。
複不施人。
愚中之愚不過此人。
人有财貨。
一者施與。
二者自食。
然彼長者自既不食。
又不施人。
自不為己者悭嫉是也。
纏裹心本不能自解不能自為。
愚者貪财貨愛心染着不能舍離。
是故智者去欲而守靜。
是故說曰: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
時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天雨七寶,猶欲無厭,樂少苦多。
覺之為賢。
昔佛與頂生王而說此偈。
是時頂生王宮天雨七寶七日七夜。
時王臨見心無厭足。
貪欲者苦多樂少。
是時彼王遊在天上。
受天五樂。
遊四方域快樂無窮。
臨知欲命終受無量苦。
智者觀察恒防未然。
是故說曰:覺者為賢也。
雖有天欲,惠舍不貪,樂離恩愛。
三佛弟子。
昔佛在摩頭羅國尼拘類園中。
爾時有一比丘。
靜室坐禅形不移動。
複有毒蛇床下蟠卧。
比丘為睡所屈。
或低或仰。
毒蛇自念。
此人見恐必欲害我。
毒蛇即舉身投擲螫坐禅比丘。
比丘命終即生忉利天上。
諸天玉女各來衛侍。
天子告曰:汝等諸妹莫近我身。
設當近者必犯于戒諸女自念。
此天前身。
必是沙門故生此間受天之福。
時諸天女。
各執鏡前照。
天子見鏡衣天之服頭串天冠。
天自念言咄嗟形變。
雲何吾身舍人形今來生天。
即自悲泣從坐而起。
行諸天阙。
見諸衛從。
有端正者有鬼陋者,漸從行至園坐一樹下。
端坐思惟求定三昧。
池水之中有異類奇鳥。
相對悲鳴聲哀響響鳥形若幹形色不同。
欲求成道不能得辦。
是時天子盡其天壽。
從三十三天至閻浮利。
到世尊所。
頭面禮足叉手向佛。
以偈問義。
天女無數衆,侍衛有鬼陋。
後園名迷惑,何由而拔濟。
然我世尊竟不見谛而取命終。
雖生為天受天之福。
福盡還入泰山地獄。
如是流轉無有窮已,如今處窮所向無趣。
唯憑如來當見愍念。
是時世尊以偈報曰: 道名直一向,彼方名無畏。
車名無曲戾,觀法所成就。
爾時天子聞佛所說,即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天子歡喜踴躍不能自勝。
繞佛七匝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觀察此義尋究本末。
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在大衆中而說此偈。
雖有天欲,惠舍不貪,樂離恩愛。
三佛弟子。
爾時衆會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衆山盡為金,猶如鐵圍山。
此猶無厭足,唯聖能覺知。
爾時世尊亦與頂生而說此偈。
未斷欲之人。
意所規郭境界方域。
得一複念一。
意貪無厭足。
彼頂生王由貪着故。
山中大者莫過此鐵圍。
盡化為金彌滿世界。
猶無厭足也。
不觀苦原本,愛生焉能别。
解知世愛刺,進意修學戒。
不觀苦原本者,諸有衆生奔趣四方經曆崄難。
或遇虎狼盜賊毒虺惡鬼荊棘深林無人蹤迹。
或遇刀劍所見屠割。
複入大海遭諸衆難。
或遇暴風回波曲折傷壞大船。
或遇黑山鬼魅堕羅刹界。
由此因緣。
是故說曰:不觀苦原本也。
愛生焉能别者,皆由貪欲展轉相生也。
解知世愛刺者,結使亦名為刺。
四大亦名為刺。
人有此二刺。
不離生死受諸苦惱。
刺者亦名愛刺。
亦名見刺。
進意修學戒者,進名為智。
演說幽奧舍非就是智慧成就。
爾時世尊,欲與栴檀長者拔地獄苦。
除悭貪心安立福田。
佛告栴檀香而說偈言: 昔父今難陀,悭貪意纏裹。
本不造善行,遭此衆苦惱。
設當從此終,當入無擇獄。
成惡衆生室,系以宿緣強。
爾時栴檀長者,悲泣堕淚不能自止。
頭面禮足前白佛言:唯願世尊慈愍見憐拔濟罪根。
于如來所得蒙遺福。
唯願世尊今請佛及比丘僧。
爾時世尊為彼長者默然受請。
時世尊明清旦着衣持缽。
比丘僧前後圍繞。
至彼長者家。
各次第坐。
長者躬自行水清淨飯食。
供養飲食已訖。
行清淨水取一小床。
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爾時世尊以權方便。
漸與長者說微妙法。
論講如來深奧之藏。
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欲不淨行淫為穢濁。
如是說法不可思議。
爾時長者即于座上。
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長者自察得法見法。
分别諸法。
得無所畏。
即從坐起禮世尊足。
我今于如來受三自歸。
歸命佛法僧。
自今已後聽為優婆塞。
盡形壽不複殺生。
爾時世尊欲呵難陀長者,而說此偈。
愚者喪财貨,亦非自為己。
愚者貪财貨,自沒溝為獄。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
愚者喪财貨者,所謂喪者已盡已滅更無有馀。
是故說曰喪财貨也。
愚者無智無所覺了。
或貯聚财産。
不能自食。
複不施人。
愚中之愚不過此人。
人有财貨。
一者施與。
二者自食。
然彼長者自既不食。
又不施人。
自不為己者悭嫉是也。
纏裹心本不能自解不能自為。
愚者貪财貨愛心染着不能舍離。
是故智者去欲而守靜。
是故說曰: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
時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天雨七寶,猶欲無厭,樂少苦多。
覺之為賢。
昔佛與頂生王而說此偈。
是時頂生王宮天雨七寶七日七夜。
時王臨見心無厭足。
貪欲者苦多樂少。
是時彼王遊在天上。
受天五樂。
遊四方域快樂無窮。
臨知欲命終受無量苦。
智者觀察恒防未然。
是故說曰:覺者為賢也。
雖有天欲,惠舍不貪,樂離恩愛。
三佛弟子。
昔佛在摩頭羅國尼拘類園中。
爾時有一比丘。
靜室坐禅形不移動。
複有毒蛇床下蟠卧。
比丘為睡所屈。
或低或仰。
毒蛇自念。
此人見恐必欲害我。
毒蛇即舉身投擲螫坐禅比丘。
比丘命終即生忉利天上。
諸天玉女各來衛侍。
天子告曰:汝等諸妹莫近我身。
設當近者必犯于戒諸女自念。
此天前身。
必是沙門故生此間受天之福。
時諸天女。
各執鏡前照。
天子見鏡衣天之服頭串天冠。
天自念言咄嗟形變。
雲何吾身舍人形今來生天。
即自悲泣從坐而起。
行諸天阙。
見諸衛從。
有端正者有鬼陋者,漸從行至園坐一樹下。
端坐思惟求定三昧。
池水之中有異類奇鳥。
相對悲鳴聲哀響響鳥形若幹形色不同。
欲求成道不能得辦。
是時天子盡其天壽。
從三十三天至閻浮利。
到世尊所。
頭面禮足叉手向佛。
以偈問義。
天女無數衆,侍衛有鬼陋。
後園名迷惑,何由而拔濟。
然我世尊竟不見谛而取命終。
雖生為天受天之福。
福盡還入泰山地獄。
如是流轉無有窮已,如今處窮所向無趣。
唯憑如來當見愍念。
是時世尊以偈報曰: 道名直一向,彼方名無畏。
車名無曲戾,觀法所成就。
爾時天子聞佛所說,即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天子歡喜踴躍不能自勝。
繞佛七匝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觀察此義尋究本末。
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在大衆中而說此偈。
雖有天欲,惠舍不貪,樂離恩愛。
三佛弟子。
爾時衆會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衆山盡為金,猶如鐵圍山。
此猶無厭足,唯聖能覺知。
爾時世尊亦與頂生而說此偈。
未斷欲之人。
意所規郭境界方域。
得一複念一。
意貪無厭足。
彼頂生王由貪着故。
山中大者莫過此鐵圍。
盡化為金彌滿世界。
猶無厭足也。
不觀苦原本,愛生焉能别。
解知世愛刺,進意修學戒。
不觀苦原本者,諸有衆生奔趣四方經曆崄難。
或遇虎狼盜賊毒虺惡鬼荊棘深林無人蹤迹。
或遇刀劍所見屠割。
複入大海遭諸衆難。
或遇暴風回波曲折傷壞大船。
或遇黑山鬼魅堕羅刹界。
由此因緣。
是故說曰:不觀苦原本也。
愛生焉能别者,皆由貪欲展轉相生也。
解知世愛刺者,結使亦名為刺。
四大亦名為刺。
人有此二刺。
不離生死受諸苦惱。
刺者亦名愛刺。
亦名見刺。
進意修學戒者,進名為智。
演說幽奧舍非就是智慧成就。